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年会拟于2023年10月在重庆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属学会承办。中国钢铁年会是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会议,近年来会议规模和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受到冶金与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2023年是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中坚之年、科技创新驱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年。本次年会主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围绕钢铁冶金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先进钢铁及金属材料、智能与环保等方面研讨钢铁领域关键问题,推动绿色智能科技创新,引领冶金前沿科技发展方向。
本届年会设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墙报、展览展示等部分,热忱欢迎来自全国钢铁、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年会征文主题积极投稿并参加会议,分享科技成果、共同研讨钢铁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会议组织机构
(一)年会主席
主 席:张晓刚
执行主席:田志凌
(二)组织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勇、王新江、左良、曲阳、
杨仁树、沈彬、张少明、张志祥、
陈德荣、赵民革、侯军、唐立新、
戴志浩
(三)年会秘书长
王新江
(四)年会秘书处
中国金属学会学术工作部
会议内容
(一)大会报告
将围绕年会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
(二)专题分会场交流
本次年会将设多个专题分会场,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和论文作者作报告或墙报展示,交流行业近两年来的科技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展览、展示与技术对接
内容包括:冶金先进工艺装备,冶金自动控制与设备,安全、环保、节能技术与设备,耐火材料、炭素、铁合金及其他原辅材料,冶金装备及备品备件,其他与钢铁生产相关的技术与装备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钢铁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钢铁发展现状
钢铁产业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性基础产业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在上游原料供应充足及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2021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8.69亿吨,较2020年减少了0.19亿吨;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较2020年减少了0.20亿吨;钢材产量为13.37亿吨,较2020年增加了0.12亿吨。此外,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2.96%,较2015年的49.53%增长了3.43%。
然而,钢铁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未来,中国钢铁行业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中国钢铁产业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 铁矿采选:这是钢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通过开采铁矿石获得铁矿石原矿。
- 铁矿采选:这是从铁矿石中进一步提取铁矿物的过程。
- 焦化:焦化是生产焦炭和焦炉煤气的过程,焦炭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
-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是钢铁生产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 钢铁冶炼:这是将铁矿石、焦炭、煤等原料通过高温熔炼,提取出铁的过程。
- 钢铁加工:包括钢材的加工、热处理、涂层等过程,以及钢铁制品的生产,例如钢管、钢筋、钢板等。
- 钢铁产品应用: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
中国钢铁产业涉及哪些前沿科技
- 高强度、轻量化材料: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和轻量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成分设计、合金化、热处理等手段,开发出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的钢铁材料,如高强度钢、马氏体时效钢等,以满足汽车、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领域的需要。
- 钢铁材料的智能化制造:利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钢铁材料的智能化制造。例如,通过在线监测、质量预测等手段,实现钢铁产品的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钢铁材料的环保生产:钢铁材料的环保生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理、余热回收等技术,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实现环保生产。
- 钢铁材料的循环利用:钢铁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通过采用先进的回收技术,将废旧钢铁转化为高品质的再生钢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钢铁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钢铁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钢铁产业主要发展趋势
- 绿色发展: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钢铁产业将逐步实现绿色发展,包括环保技术的升级、能源结构的调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 智能制造: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钢铁产业将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 产业升级:钢铁产业将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业态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
-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钢铁产业将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 服务化转型:钢铁产业将逐步实现服务化转型,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学术会务:
李雪鸣、董树勇:010-65126576,15801632708,13681139349
罗光敏、丁 波:010-65133925,15011512686,13911128844
展览展示:
李东迟:18610877620(与微信同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气象路9号 邮编:100081
投稿网址:http://www.csmscon.com
Email:csmscon@csm.org.cn
征文范围
欢迎国内外钢铁科技工作者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并结合年会主题围绕钢铁基础理论、工艺技术、产品材料、环保、智能等方面积极投稿。征文内容如下:
1 采矿工程(召集人:宋卫东)
2 选矿工程(召集人:刘旭)
3 焦化及节能环保(召集人:张琪)
4 炼铁与原料(召集人:张建良、刘征建)
烧结、球团、高炉炼铁、非高炉炼铁
5 炼钢与连铸(召集人:杨利彬、陈杰)
铁水预处理、废钢铁、铁合金、转炉炼钢、电弧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特种冶金、洁净钢冶炼、炼钢流程智能化低碳绿色技术
6 轧制与热处理(召集人:沙孝春、梅富强)
坯料处理、热轧、冷轧、精整、热处理以及轧辊等工艺备件
7 表面与涂镀(召集人:戴竞舸)
先进涂镀钢板的制造和应用技术、新型涂镀技术和工艺
8 金属材料深加工(召集人:米振莉、苏岚)
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拉拔、冲压、冷弯等传统深加工工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创新;激光拼焊、液压成形、辊弯成形、气胀成形、热成形等金属材料先进深加工工艺与技术;钢结构、复杂断面精密结构件等从材料到产品的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的测试、标准制定以及其他金属原材料的新型深加工技术
9 钢铁材料数字化(召集人:尚成嘉、苏航)
数据库架构设计与建设,高通量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显微组织与缺陷的数字化表征,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联性研究与定量化模型,基于数字化研发的产品逆向设计与性能/质量提升,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材料计算、工艺模拟、服役仿真和性能预测,材料大数据、数据分析技术和共享技术等
10 汽车用钢(召集人:董瀚)
汽车用钢新品种研发、组织与性能、工艺技术、应用技术等
11 特殊钢(召集人:杨志勇)
重点方向包括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工模具钢、耐热钢、不锈钢等品种
12 高温合金及信息化技术(召集人:张继)
13 低合金钢(召集人:王华)
14 电工钢(召集人:吴树建)
15 非晶合金(召集人:刘国栋)
非晶、纳米晶材料及高熵合金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16 粉末冶金(召集人:陈刚)
金属粉体材料及制备技术,压制及成形工艺,烧结技术及后处理,粉末注射成形,增材制造(3D打印),表面技术,难熔金属、硬质合金、超硬材料及陶瓷、有色及稀有金属、金属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粉末冶金材料、工艺及性能测试
17 节能与低碳技术(召集人:杜涛)
冶金热能工程、系统节能减排、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低碳冶金、极致能效、能源管理及智能化等
18 冶金环保(召集人:朱晓华、张峻伟)
烟气净化和综合处理、脱硫脱硝、高炉煤气精脱硫、废酸废液处理、环境监测及评估、环保智能化和信息化、环保减污降碳新技术等
废水零排放、水处理及资源化等
19 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召集人:龙红明)
冶金含锌尘泥、钢渣、脱硫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废弃催化剂、含铬、含油污泥等危废利用技术;工业固废、城市固危废等在冶金流程中协同利用技术等
20 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召集人:杨荃、陈兵)
冶炼与轧制加工装备设计与制造,冶金设备维护、维修、改造与管理技术,冶金产线建设,冶金设备与产品监测、检测技术
21 冶金自动化与智能化(召集人:孙彦广、谢少荣、彭燕华)
智能制造与CPS、基础自动化、冶金过程控制、制造执行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优化、工业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冶金人工智能
22 冶金流程工程学(召集人:郦秀萍)
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冶金工程设计、界面技术、流程运行优化、生产过程动态运行调度、全流程智能化调控等
23 冶金物流(召集人:贺可太)
冶金物流平台设计,数字管理,面向订单的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运输计划管理,协同服务以及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等
24 其他相关理论及技术
投稿须知
本届年会投稿接收论文全文或长摘要,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全文:须符合年会主题,内容充实,图表清楚,且未曾正式发表。论文采用Word文本,论文格式要求详见附件1。正式发表将收取版面费。
2、长摘要:符合年会主题,能够反映作者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字数不超过1000字,模板详见附件2。
3、请登录年会网站(www.csmscon.com)投稿,2023年6月30日征文截止。
4、录用通知:2023年7月31日前结束论文评审工作,发出录用通知。
5、论文集:发表论文拟由冶金工业出版社以电子书形式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