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及夜视技术在国防、工业和民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我国光电材料、先进器件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逐步迈向自主化时代。当前随着光电子、微电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获取与感知领域方向朝着多手段、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迈进,多专业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成员单位,定于2023年6月10-12日在西安举办“第四届红外技术及其应用大会”。组委会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并交流相关技术,促进行业上下游交流与合作,搭建协同创新的技术交流平台,诚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踊跃投稿并参会。
大会名誉主席:
苏君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昆明物理研究所
陈良惠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庄松林院士,上海理工大学
王立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方家熊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会主席:
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建宇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郝 跃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会共主席:
宋保维,西北工业大学
陈 钱,南京理工大学
陈建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蒋亚东,电子科技大学
王才喜,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小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喻松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朱颖峰,昆明物理研究所
大会执行主席:
王合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白俊强,西北工业大学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姚立斌,昆明物理研究所
闫 杰,西北工业大学
卢 进,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兆军,山东大学
程序委员会(按姓名音序排列):
曹俊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陈 健,南京大学
陈远金,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
郭经红,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
黄 晟,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
江 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金伟其,北京理工大学
李 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练敏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刘 武,京东探索研究院
刘子骥,电子科技大学
罗海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吕衍秋,中航凯迈(上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沈 祥,宁波大学
史泽林,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
孙 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王宏臣,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王晓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熊 伟,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杨俊彦,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 凯,西北工业大学
张 刘,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大学)
张 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十三研究所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张 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朱 亮,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左 超,南京理工大学
徐德刚,天津大学
卫朝富,北京隐身工程技术研究院
杨忠明,山东大学
杨 星,国防科技大学
秘书处:
学术交流议题报告、会议投稿与参会:
刘老师
电话:022-58168510
Email: liuyan@csoe.org.cn
工程应用议题报告:
毛老师
电话:022-58168875
Email: cmao@csoe.org.cn
分专题组织机构:
学术交流专题(方向不限于此):
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专题主席:姚立斌,昆明物理研究所;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李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刘子骥,电子科技大学程序委员会:陈楠,昆明物理研究所;胡晓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唐鑫,北京理工大学;巫江,电子科技大学;周文洪,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
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专题主席:沈祥,宁波大学;谢启明,昆明物理研究所;杨忠明,山东大学;梁志清,电子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杨伟声,昆明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马耀光,浙江大学;张晨钟,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杨志勇,江苏师范大学
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专题主席: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王岭雪,北京理工大学;左超,南京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李宇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三研究所;徐召飞,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专题主席:徐跃杭,电子科技大学;王曾晖,电子科技大学程序委员会:贾永昊,西北工业大学;杨睿,上海交通大学;郑旭骞,南京邮电大学
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专题主席: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曹东晶,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程序委员会:曹立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邓旭光,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胡小燕,中国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胡旭,昆明物理所;韩玉阁,南京理工大学;杨尧,西北工业大学
6. 太赫兹探测技术专题主席:陈健,南京大学;韩家广,天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程序委员会:侯磊,西安理工大学;田震,天津大学;涂学凑,南京大学7. 太赫兹系统与应用专题主席:曹俊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施卫,西安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常胜江,南开大学;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
工程应用专题(方向不限于此):
1.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专题主席: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刘武,京东探索研究院;梁云,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
2. 环境监控与气体检测应用专题主席:朱亮,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卲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熊伟,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专题主席:汪待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陈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4.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专题主席:田兴科,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王鹏,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王水根,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专题主席:张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练敏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李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6. 探测/导引与预警专题主席:罗海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陈宝国,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杨俊彦,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张凯,西北工业大学
学术交流征文议题(不限于此):
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新型红外器件材料与制备技术
红外焦平面技术
新型红外探测器技术
红外器件测试与试验技术
微光器件制备及封测技术
制冷机控制与集成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仿真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封测技术
专用芯片设计及集成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功能性能测试与评估技术
光电器件与集成电路芯片可靠性及试验技术
自主化器件与芯片工程应用验证技术
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
红外光学材料与制备技术
超精密红外光学加工与测试技术
先进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微纳光学设计与制备技术
复杂红外光学系统设计与测试技术
超构材料和超构表面技术
亚像元和波前编码成像技术
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
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技术
大数据与系统建模技术
红外辐射大气传输建模与仿真技术
弱小目标红外探测技术
复杂场景红外目标识别技术
新体制复合探测制导技术
计算光学成像技术
红外偏振成像与探测识别技术
光电对抗技术
空间遥感与光谱成像技术
新体制成像侦察与预警技术
气动光学效应分析与仿真技术
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先进光电传感与微系统技术
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技
光电子与微电子组件/系统集成技术
MEMS设计及工艺技术
微系统与集成电路协同设计
微系统构架设计技术
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惯性导航与微系统技术
光电探测与微系统技术
光谱测量与微系统技术
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
光电与红外系统的仿真建模技术
目标与背景光学景象仿真技术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技术
多模光电系统的检测技术
复杂环境光电系统测试与评估技术
光谱辐射测量技术
6. 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技术
场景机器视觉建模及仿真技术
3D成像与机器视觉
AR/VR技术
机器视觉与工业产品缺陷检测技术
机器视觉与工业过程自动化
机器视觉与无损检测技术
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7. 红外技术与应用
电力巡线及检测领域应用
轨道交通领域应用
石油化工领域应用
建筑与环保领域应用
安防/消防领域应用
公共安全领域应用
卫生健康领域应用
智能驾驶与车载辅助驾驶技术
8. 太赫兹探测技术
太赫兹材料与制备技术
太赫兹探测器工艺技术
太赫兹探测器测试技术
太赫兹探测模块化技术
太赫兹光学系统设计与测试技术
太赫兹阵列探测技术
太赫兹阵列测试技术
太赫兹频率上转换探测技术
9. 太赫兹系统与应用
太赫兹主动成像技术
太赫兹被动成像技术
太赫兹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太赫兹通信信道模型
太赫兹通信技术
太赫兹通信系统
太赫兹通信空间应用
太赫兹实时成像系统
工程应用议题:
1.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3D成像与机器视觉技术应用
AR/VR技术
场景机器视觉建模及仿真技术
工业产品缺陷检测技术
工业过程自动化
光通信器件检测
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红外技术与工业过程自动化
红外技术与工业检测
红外技术与智能制造
近场光谱分析与测量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红外技术
微电子领域技术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
智能物流
2. 环境监控与气体检测应用
安防领域应用技术
多/高光谱成像技术
光谱型气体检测技术
光学气体成像技术
城市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应用
电力、石化巡检与工业监测
电力检测、质量检测、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海洋环境监测应用
海洋溢油与环境监测
红外成像在物候中的检测应用
红外辐射传输
红外气体反演
红外在安防领域中的应用
空天地全时空一体化监测预警
矿业安全(煤矿瓦斯浓度检测)应用
石油化工泄漏监测应用
水体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微量气体泄露检测
温室气体探测
污染气体探测
消防、应急减灾及森林防火监测
周界安防领域应用
3.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
早期医学诊断
药物成分分析
近红外显微镜
近红外活体检测、成像与分析
近红外光干预与治疗
靶向荧光成像
近红外二区成像
近红外荧光探针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光谱成像与组织成分分析
药物筛选
近红外手术导航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
近红外内窥镜
近红外成像辅助药物开发
近红外成像智慧养老
红外成像与热疗
生物医学适用的低噪声探测器部件
生物医学用红外光源系统
红外成像临床医疗器械
4.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
红外ADAS技术及应用
红外与可见光视觉感知融合应用
红外三维感知技术及应用
多模感知/融合/配准/决策技术及应用
红外/融合SLAM技术
车联网应用技术
车路协同技术应用
高清点云成像技术及应用
多场景自动驾驶红外技术及应用
5.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
新机理/新体制航空载荷技术
多模复合光电探测与识别技术
航空高/多光谱探测技术
偏振探测与识别技术
基于机载平台红外目标/背景辐射特性技术
低成本空间/航空载荷工程技术
航空光电载荷与人工智能
航空光电载荷的量子技术应用
航空光电载荷与大数据技术
航空光电载荷与国产元器件
机载光电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技术
机载光电系统测试与试验技术
高精度定量化遥感与反演技术
红外遥感与人工智能
深低温光学技术及应用
新机理红外遥感技术
新体制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月球与深空红外探测技术应用
6. 探测/导引与预警
新体制探测与导引技术
光电多模复合探测与识别技术
多谱段目标探测识别技术
低成本小型化光电探测与导引技术
新机理光电预警技术
红外成像技术的预警应用
紫外告警技术应用
抗自然干扰光电探测与识别技术
抗光电干扰技术
新体制光电对抗技术
光电对抗效能仿真与评估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开放式架构、数字工程、软件敏捷设计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动态性能建模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通用化测试与自动化测试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抗干扰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