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学术成长,促进新时代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的研讨与交流,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支持指导下,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协办的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青年科技交流会暨2023年青年科学家论坛定于 2023 年 8 月举行。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期刊工作委员会将在上述会议同期同地举办气象科技期刊发展提升交流研讨会,以促进气象科技期刊高质 量发展,提升气象科技期刊服务气象事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和 影响力。
交流内容
1.数值预报模式评估与应用
2.中小尺度气象和高影响天气
3.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4.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
5.水文气象灾害机理及预报预警
6.气象期刊编辑能力建设与期刊发展、期刊学术传播、编辑规范研讨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气象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气象学发展现状
气象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也在不断提高。气象科学在农业、交通、水利等许多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农民可以根据气象预报栽种最适合的庄稼,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气象预报选择最安全的航线。
同时,气象科学在未来也将继续发展,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未来的气象科学将更加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为人类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气象服务。
此外,气象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为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城市规划提供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气象学典型应用
- 天气预报: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减少因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失。
- 农业应用: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可以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的种植、施肥和收获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气象学家还可以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防治建议。
- 交通气象:气象学在交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预测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 能源开发:气象学在能源开发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气象学家可以帮助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预测风向和风速,优化风力发电和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和运行。
- 环境监测:气象学可以帮助监测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学前沿科技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气象学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数据和模式,更快地做出预测。
- 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在气象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运行复杂的天气模型,超级计算机可以模拟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气象学家从太空观测地球大气,获取关于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信息。例如,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
- 数据科学:随着气象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科学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模式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 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气象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像和动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
气象学知名专家
- 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系,编写了《气象学》等重要著作,培养了大批气象人才。
- 赵九章: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创建了中国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气象科学研究所,领导了中国早期的大气探测和气象预报工作。
- 叶笃正: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在气象学、气候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最早提出东亚季风的概念,并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基地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陶诗言: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先驱之一,在气象学、气候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陈述彭:中国遥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遥感技术、资源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遥感试验,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气象学重点院校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入选“20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为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北大和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了北京气象学院,是中国重点大学中最早成立的气象学院,也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 南京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也是九校联盟(C9)及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国际公立大学论坛重要成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8年,于1963年开始招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
中国气象学会学术交流部
联 系 人:王金凤 赖冰冰
联系电话:010-68407542
中国气象学会文献期刊部
联 系 人:张 萌
联系电话:010-58994546
酒店联系人
联 系 人:贺经理
联系电话:15980522070(微信同号)
参加人员
1.特邀专家和有关领导
2.入选论坛和研讨会交流的论文作者
3.首批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
4.相关学科领域期刊出版方向特邀专家,气象科技期刊主编、
审稿专家、编审及编辑
5.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各级气象部门科研业务单位和其他单位的青年专家及编辑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45 周岁。
交流形式
1.特邀报告
2.分论坛报告
入选分论坛报告交流代表。请认真准备交流 PPT,报告时长为 10-15 分钟(含提问交流时间),放映比例为 16:9。
3.墙报交流
入选论坛墙报交流作者。墙报交流作者需参会进行面对面交流;墙报内容由作者自行编辑(版面规格:80cm(宽)×120cm(高))并打印带到会议现场。
4.专家、作者、编辑面对面座谈会
其它事项
1.参加论坛代表需缴纳会议注册费(2000 元/人,现场微信扫码缴费,请提前绑定公务卡),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
2.请参会代表于 8 月 9 日 17:00 前务必提交参会回执表(打开网址在线填写并提交)。
https://docs.qq.com/form/page/DWFFIYUlGUFJPeEtF#/fill
3.请于 8 月 15 日中午 12:00 前与酒店联系人预订住房,晚于 规定时间将不能保证会议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