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深入交流探讨深远海养殖发展过程中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我会拟定于2023年9月中旬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
会议主题
科技创新驱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会议内容
本次会议设置特邀专家报告、专题报告和研究生论坛,围绕以下专题进行交流:
1. 深远海养殖设施与装备及安全保障
2. 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智能管控技术
3. 深远海适养种类筛选与种业工程
4. 深远海适养鱼类行为与生理适配机制
5. 深远海陆海接力、船载舱养技术模式
6. 深远海养殖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应用
7. 深远海养殖重要病害免疫防控技术
8. 深远海养殖产品仓储保鲜与加工
9. 深远海养殖产品市场导向与品牌建设
10.深远海养殖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的建立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现状
深远海养殖是一种在深远海进行的养殖方式,相比传统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越的环境友好性。
在中国,深远海养殖业正在快速发展。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深远海养殖工作,已经有一些民营企业积极探索推动深海装备化养殖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中国船级社也在深远海渔业养殖休闲平台、海上风电设施、新兴海洋经济设施等领域进行技术深耕和实践,已研究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内深远海养殖设施入级规范与技术标准,提供入级检验服务。同时,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改善海洋设施,做大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推进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深远海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有20余个国家或地区正在积极参与深远海养殖,通过试验、研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探索深远海养殖的可行性。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深远海养殖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 环保可持续发展:深远海养殖业将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绿色养殖和循环经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 多元化发展:深远海养殖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鱼类和水产品,而是向其他领域拓展,如海藻、贝类、海参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 规模化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深远海养殖将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形成大型养殖企业和养殖基地。
- 产业融合:深远海养殖将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如“深远海养殖+休闲海钓”、“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深远海养殖+文旅融合”等。
- 国际合作:深远海养殖是一项具有全球前景的产业,未来可能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其发展。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前沿科技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管理深远海养殖场,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养殖对象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实现精准养殖和及时干预。
- 物联网和远程监控:物联网和远程监控技术可以用于远程监控和管理深远海养殖场,减少人工干预和风险。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养殖环境的自动控制和监测,保证养殖对象的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
- 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养殖品种和优化养殖效率,提高产量和质量。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良养殖品种的抗病性和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 海洋工程:海洋工程技术可以用于设计和建设深远海养殖设施,提高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利用海洋工程材料和设计,建设能够承受恶劣海洋环境的养殖设施,保证养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 环保科技:环保科技可以用于降低深远海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养殖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建设能够净化海水和减少废弃物的养殖设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知名品牌
- “耕海1号”:这是我国首座海洋牧场综合平台,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其养殖水体达到27000立方米,可养殖鱼类等海产品,并可接待游客进行海上休闲垂钓。
- “宁德1号”:这是全国首座入级CCS的半潜式全框架深远海养殖平台,主体长120米、宽56米、高12.5米,养殖水体达6.5万立方米,配备智能化养殖系统,可进行全自动化的管理。
- “深蓝一号”:这是我国首个深远海养殖试验区,位于南黄海海域,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采用世界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网箱,可实现养殖水体与海水直接交换,年产量可达5000吨。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知名专家
-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特别是在鱼类营养需求、高效环保型鱼类养殖模式、优质鱼类苗种选育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 付世晓: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研究。
- 党安涛:山东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工程、海洋牧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 温海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海洋鱼类生物学、养殖技术以及海水养殖动物病害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 崔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贮藏、物流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一)会议联系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徐永江,15192719852;刘宝良,13969815257;
崔 勇,13210216457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刘富祥,18615358155;张玉钦,15963510516
(二)会议报名和摘要收集
王琳,15266213657,电子邮箱:wanglin@ysfri.ac.cn
(三)会议发票开具
中国水产学会秘书处:张苇,010-59195494
会议相关事项
(一)报名及论文摘要提交。请参会代表于2023年8月25日前,将参会回执和论文摘要(格式要求和参考模板见附件2)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wanglin@ysfri.ac.cn)。
(二)论文征集。本次会议面向参会代表征集“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领域优秀研究论文,将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
(三)会议缴费。所有参会代表均需现场缴纳会议注册费(标准为:会议代表1200元/人,学生代表800元/人)。会议注册费可在报到时通过POS机刷卡、手机扫码方式进行现场注册缴费并领取发票。
(四)食宿安排。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食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五)报告评选。会议将组织评选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并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