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以科普科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提高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于2023年10月11日-13日在深圳召开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
会议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双减’背景下,如何以科普科幻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为主题,为教育领域搭建学术交流和课程分享平台,研讨近年来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和新启示,推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新生态构建。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现状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呈现良好的局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多次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并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这表明全国上下对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视,以及推广和深化科幻教育的决心。
然而,也有人指出,我国科普科幻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顶层设计,缺少梯队建设,亟待深入推进。因此,为了加强科普科幻教育,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科幻教育体系,同时也需要科普作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此外,有人简单地将少儿科幻文学等同于少儿科普作品,认为少儿科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然而,真正的科幻文学超越了科普作品,它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文学,更是一种探索和思考的文学,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幻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推动科幻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典型案例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这是中国科协科普部和教育部科技司共同指导,由《课堂内外》杂志社承办的比赛。该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服务青少年读者。
- 《科幻世界》杂志社发起的“科幻进校园”公益活动,他们组织了科幻作家和科学家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科幻小说朗诵和科学讲座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幻的兴趣和热情。
- 一些城市和学校自发组织的科幻课程和活动,比如北京市八一学校开设的科幻课程,以及西安市铁一中学的科技节等,这些活动旨在提供更多的科幻教育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幻文学和科学知识。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趋势
- 多元化发展:随着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品的逐步普及,以及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幻教育和科普工作中,科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和课堂教育,还将出现更多的网络课程、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等多样化的科幻教育形式。
- 跨界合作:科幻教育和科普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因此未来将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包括科学界、文学界、艺术界、教育界等。这些合作将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科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 结合新技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的科幻教育也将结合更多的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使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探索科幻世界。
- 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科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国际间的科幻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将更加频繁和密切。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领域知名专家
-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他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曾多次为中小学生讲解宇宙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王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致力于科普研究和科普创作。他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科普项目,如“科技小院”和“科普中国”等,为科普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长期关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他曾倡导在中小学逐渐普及科学素质课程,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吴岩: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他也是科幻作家和科幻评论家,曾担任多个科幻奖项的评委,为推动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