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物质力学是新时代力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尚未解决的基础力学问题,同时软物质力学的深入研究也产生了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开辟了许多新的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学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已有大量研究人员从事与软物质力学有关的研究,近年来在弹性体、水凝胶、生物组织、柔性结构、软体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软物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或发展新的力学理论体系、计算方法和实验手段,这对学术交流和组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经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决定并报请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第二届全国软物质力学大会”将于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期 3 天。11月10日注册报到,11-12 日通过大会邀请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以及壁报展示等活动,为我国软物质力学的发展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凝聚相关方向的研究力量,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软物质力学基础科学问题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研究。
诚挚邀请广大从事软物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莅临本届盛会!
学术议题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大会邀请报告,介绍软物质力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主要进展,探讨软物质力学的发展方向,展望软物质力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围绕大会邀请报告,会议将组织参会者进行分会场报告以及壁报展示并交互研讨,并设立专门委员会评选优秀壁报。分会场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如:
S01弹性体;
S02水凝胶;
S03智能软材料;
S04 生物组织力学与仿生力学;
S05生长失稳和表界面效应;
S06柔性电子;
S07软体机器人;
S08 软材料先进制造
组织机构
会议名誉主席:
杨卫院士(浙江大学)
冷劲松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会议主席:
曲绍兴(浙江大学)
吕海宝(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任:吕海宝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建山、王炯、王鹏飞、王启刚、卢同庆、朱一超、刘子顺、刘立武、阮诗伦、孙桃林、杜婧、李铁风、李博、李宇航、李珑、张一慧、易新、姜洪源、洪伟、袁泉子、钱劲、徐凡、徐光魁、徐峰、郭宇锋、彭志龙、蒋晗
优秀壁报评选委员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全体成员
组织委员会
主任:肖锐、贾铮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惠明、王宗荣、毛国勇、朱书泽、伍斌、李铁风、杨栩旭、宋吉舟、陈哲、饶平、钱劲、韩子龙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软物质力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软物质力学发展现状
软物质力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软物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软物质的自组装和动力学行为。
- 软物质的相变和相行为。
- 软物质的力学性质和响应。
- 软物质的生物医学应用。
- 软物质的能源应用。
在应用方面,软物质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物理学等领域,如软物质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生物医学器件的设计和优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软物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例如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可以对软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软物质力学研究典型案例
-
聚合物的力学性质研究。聚合物材料是由许多小分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大分子物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聚合物的力学性质和响应,例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蠕变行为等,以及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
液晶的力学性质研究。液晶是一种具有特殊排列方式的液体,具有光学和机械性质异常的特性。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液晶的力学性质和响应,例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自组装行为等,以及外场对液晶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生物大分子的力学性质研究。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力学性质和响应,例如弹性模量、粘弹性、稳定性等,以及外场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软物质材料的自组装和相变研究。软物质材料是由大量分子或单元组装而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具有复杂的相变和相行为。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软物质材料的自组装和相变行为,例如有序-无序相变、液晶相变等,以及外场对软物质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软物质力学典型应用案例
-
软物质材料的设计和制备。软物质材料是指由软物质基元(如聚合物、蛋白质、DNA等)通过自组装等方式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性质的宏观材料。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软物质材料的自组装和相变行为,以及外场对软物质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从而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软物质材料。
-
生物医学器件的设计和优化。生物医学器件是指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各种装置和设备,如人工器官、医疗器械、治疗设备等。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生物医学器件的力学性质和响应,例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蠕变行为等,以及外场对生物医学器件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从而优化设计和改进生物医学器件的性能。
-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指不同于传统能源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通过软物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软物质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等,以及外场对软物质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从而优化设计和改进新能源的性能。
-
软物质力学的其他应用。除了以上应用外,软物质力学还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例如软物质材料的自组装和相变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力学性质研究、软物质在催化等领域的应用等。
软物质力学发展机遇
-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出现,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机模拟、图像处理等,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研究软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促进软物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 跨学科研究的推进。软物质力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可以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进软物质力学的应用和发展。
- 新材料和新应用的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需求的出现,软物质材料和新应用不断开发,例如柔性电子器件、智能材料、生物医学器件等,这些新的应用领域为软物质力学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 生物医学领域的需求。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学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软物质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生物医学器件的设计和优化中得到应用,推进软物质力学的应用和发展。
毛国勇,负责会议注册
浙江大学
15757109544
guoyongmao@zju.edu.cn
陈哲,负责摘要投稿
浙江大学
18867152857
cz410@zju.edu.cn
黎亚丽,负责酒店会场
浙江大学
13777865957
yali@zju.edu.cn
马珞晗,负责网站建设
浙江大学
18758584311
maluohan@zju.edu.cn
投稿须知
本次会议仅接受摘要投稿,来稿请用Word 文档编排,具体格式见会议网站(www.smmc2023.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