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3-11-10 ~ 2023-11-12
举办场地:长沙市 导航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张广军 尤政 宋君强
会议介绍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23年11月10日至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仪器科学与技术相关前沿领域,以“交流、交叉、创新、合作”为主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倡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相关专业博士生提供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知名学者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参会博士生将自主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拓宽视野,碰撞思想,启迪智慧。论坛下设现代检测技术及系统、视觉检测及先进成像技术、智能微系统与技术、智能感知与工程四个分论坛。

组织机构:

名誉主席:

金国藩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叶声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大学

庄松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理工大学

张钟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蒋庄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房建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

谭久彬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林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大学

李得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论坛主席:

张广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

宋君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

论坛秘书长:

杨俊 国防科技大学

学术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席:

尤政华中科技大学

成员: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曾周末 天津大学

宋爱国 东南大学

赵维谦 北京理工大学

杨俊 国防科技大学

刘 俭 哈尔滨工业大学

郭永彩 重庆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席:

吴美平 国防科技大学

邾继贵 天津大学

执行主席:

赵冬明 国防科技大学

专家组:

潘孟春、黄芝平、朱敏、刘磊、吴斌、胡春光、张效栋、徐宗伟

工作组:

吕云霄、王鹏、胡佳飞、朱凌晓、杨诚修、唐健、钱翰翔、黄博、丁增权、马晓天、郭润泽、童小钟、张嘉伟、刘俊辰、谭金松、邢伟达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1. 学科建设: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加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这一领域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在支持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人才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仪器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校都在不断扩大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例如,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在这一领域开设了多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课程,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3. 科研成果: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中国科学家在光纤通信、量子计算、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为实际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产业化进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产业也在逐步实现产业化。例如,我国在光电子、微电子、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仪器设备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产业化的成果不仅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国际合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例如,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参加国际科研项目,以及与国外学者进行访问学者等活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不仅拓宽了我国学者的视野,也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典型应用案例

  1. 光纤通信: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华为公司开发的光纤通信设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的高速通信奠定了基础。

  2. 卫星导航: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已经成功地为交通运输、农业、气象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服务。

  3.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国的风力发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例如,金风科技公司生产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很大的份额。

  4. 高性能计算机: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例如,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曾连续六次蝉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宝座。

  5. 生物医学工程: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例如,美敦力公司的起搏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6. 智能交通系统: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城市道路监控、公共交通调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高德地图公司提供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7. 环保监测:中国的环保监测技术在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遥感系统已经在多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监测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趋势

  1. 智能化和网络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例如,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使得仪器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复杂的数据;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仪器之间能够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2. 微型化和集成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仪器将朝着更小巧、更轻便、更易于携带和使用的方向发展。同时,仪器之间的集成度也将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多功能一体化。

  3. 绿色化和可持续性: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将更加关注绿色化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例如,通过改进测量方法和技术,减少测量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开发新型传感器,实现对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测。

  4. 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将与其他学科产生更多的交叉和融合。例如,与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将有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场景。

  5. 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将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例如,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出多种型号和功能的产品供用户选择。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知名品牌

  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国防科研生产企业,其下属的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卫星导航、遥感、地面接收站等领域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

  2.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旗下有众多从事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的制造商,如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他们在飞行器控制系统、发动机、航空材料等领域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其下属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七〇四所等单位在舰船动力装置、船舶自动化系统、海洋探测装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下属的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等单位在石油勘探、钻井、储运等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5.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其下属的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水泥、玻璃、陶瓷等建筑材料检测、评价、标准化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

  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其下属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第五十四研究所等单位在雷达、通信、导航等电子信息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水平。

  7.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其下属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在核燃料循环、核反应堆工程、核安全技术等领域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知名专家

  1. 陈宗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在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2.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光机所所长,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谱仪,并提出了“光学工程”这一新学科概念。

  3. 李衍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自适应滤波等。

  4. 张钟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等。

  5. 杨士莪: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他是中国船舶工程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6. 吴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热能工程、燃烧学、流体力学等。

  7. 徐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精密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工程等。

  8. 赵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内部结构等。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