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体能训练科学化发展,深入推动科技助力及“奥运备战”,有效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国内外体能训练专业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有效推进体能训练国际化、专业化发展和本土科学体系构建,值中国体能高峰论坛创建十周年之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拟定于2023年10月下旬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第十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论坛主题: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时代的体能训练科学化探索。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体能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理论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4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
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至2008年):在这个阶段,我国逐渐消化和吸收了引进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吸收应用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至2012年):在这个阶段,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表明我国体能训练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在这个阶段,我国体能训练科学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主要问题:
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目前我国体能训练领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体系割裂的现象。
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现代体能教练培训体系。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在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
未来发展路径:
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以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训练效果。
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体能训练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现代体能教练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
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推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发展中的均衡性。
中国体能训练典型应用领域
竞技体育:无论是篮球、足球、游泳等个人项目,还是排球、田径、体操等集体项目,都非常注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军事训练:军队的体能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基本的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战术行动所需的体能技能。
职业健康: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的职业人士,如教师、医生、办公室职员等,定期进行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老年人保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适当的体能训练可以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预防骨折和其他意外伤害。
青少年成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的体能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残疾人康复:对于残疾人士,体能训练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帮助他们恢复或者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
瑜伽和普拉提:这些运动方式也包含了大量的体能训练元素,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力量、柔韧性和平衡感。
中国体能训练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个体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用于分析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从而为每个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这种趋势将使体能训练更加精准、高效。
跨学科合作:体能训练不再局限于体育领域,而是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合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原理,从而优化体能训练方案。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体能训练设备和软件将会越来越普及。这些工具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自动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提高训练效率和安全性。
社会化与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或户外进行体能训练,而不是去健身房。此外,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也成为人们分享经验、互相激励的重要平台。这些趋势使得体能训练变得更加便捷、有趣。
融合多种运动形式: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许多教练开始尝试将不同类型的运动融入体能训练中,如舞蹈、武术、瑜伽等。这种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训练的趣味性,还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重视心理建设:除了传统的体能训练外,越来越多的教练开始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冥想等方式,帮助运动员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和专注力,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联系人:周超(电话17762413221)
李少冰(电话15333337887)
邮箱:tnxlfh@126.com
征文要求
(一)本次论坛仅接收中文稿件,论文投稿可申请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两种形式。申请专题报告的需提交论文摘要和全文,申请墙报交流的只需提交论文摘要。
(二)投稿者以第1作者身份报送论文限2篇。
(三)投稿作者须确保论文为原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客观且未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严禁抄袭剽窃。题目不超过30个汉字;全文内容原则不得低于5000字,不得超过8000字;摘要内容不低于500字,不超过1000字,具体征文格式要求详见附件。
(四)论文投稿请于2023年10月10日前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投稿邮箱:tnxlfh@126.com,投稿邮件标题为“中国体能高峰论坛—作者姓名+论文主题板块序号+论文名称”。组委会对录取论文仅进行字体、字号方面的编辑,不再进行文字加工,请自留底稿。
其它要求
(一)请仔细阅读并严格按照征文要求撰写论文,组委会将通过“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所有投稿论文进行检测,凡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大会组委会将不予受理。
(二)本次论坛将编印《第十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论文集》,并只对论文内容进行字体、字号和版式方面的编辑,不再进行文字加工,报送论文请勿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和保密信息,作者文责自负。
希望各单位对征文的有关事宜进行广泛宣传,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并踊跃投稿,本次会议录取的优质论文将向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推荐。有关录用通知和参会事宜将另行通知。请持续关注您的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