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续我国一年一度的经济地理学术盛会,弘扬经济地理学创新、开放、包容、融合的理念,凸显经济地理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地理学的使命担当”为主题,召开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以交流经济地理学新理念、新趋势、新范式、新方法、新典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探讨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使命和新的研究响应,促进我国经济地理学繁荣发展。
会议主题和议题
会议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地理学的使命担当
主题 召集人
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罗小龙、程叶青、仇方道、谭雪兰
创新地理与科技治理 刘承良、方远平、马海涛、朱晨君
海岸带空间治理与拓展蓝色空间 郭建科、孙伟、马仁锋
经济地理学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 金凤君、修春亮、邓宏兵、曹卫东
流动性与区域空间重构 郑文升、潘峰华、宗会明、魏冶
绿色流域与高质量发展 罗静、苗长虹、马丽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创新 朱晨君、刘逸、胡晓辉、吴颇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杨宇、黄平、王长建
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 李二玲、赵雪雁、吴映梅
女经济地理学家分论坛 陈雯、韦素琼、朱媛媛、王姣娥
区域创新转型与绿色发展 曾刚、王琛、赵建吉
全球化变局下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梁育填、孟广文、司月芳、李佳治
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经济地理 贺灿飞、毛熙彦、朱晨君
人口劳动力变化与区域发展新路径 敖荣军、杨振山、殷江滨、古恒宇
生态功能区人地系统耦合与地域功能调适 樊杰、王强、周侃、戚伟
时空大数据与交通技术方法创新 王姣娥、钟鸣、吴旗韬、李涛
双碳目标与国土空间优化金贵、孔雪松、张子龙、郭建科
外部冲击下的产业时空动态与经济韧性 陈江龙、刘志高、袁丰
资源型地区转型与城市收缩 刘艳军、吴康、王昱
会议规模:400人左右
学术指导委员会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夏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RIWS)院长、教授
郝芳华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国友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贺灿飞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薛德升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熊巨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一处处长、研究员
保继刚 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李小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樊杰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刘彦随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方创琳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刘卫东 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研究员
曾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罗静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龚胜生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 席
金凤君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敖荣军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副主席
陈江龙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方一平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修春亮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教授
李二玲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
王姣娥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虹鸥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毅仁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朱晟君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
郑文升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委 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曹卫东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
陈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程叶青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丁疆辉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杜宏茹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郭建科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金晓斌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李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梁育填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林初昇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
刘承良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刘科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志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罗小龙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马延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孟广文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苗长虹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潘峰华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仇方道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苏昌贵 《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研究员
滕堂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
王琛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王昱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韦素琼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吴相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吴映梅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
杨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张平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张晓青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子龙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赵鹏军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
赵雪雁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朱翔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朱华晟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宗会明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秘 书
马丽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京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地理学的使命担当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
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经济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
研究成果丰富: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对中国经济地理特征、规律、趋势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具体区域的经济地理研究。
应用研究领域广泛: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应用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化程度上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中,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国经济地理学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政府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多方面。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这有助于理解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区域发展: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潜力,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环境保护:经济地理学关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这对于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国际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的空间格局,从而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决策支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决策。
经济地理学创新方向
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等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跨学科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拓宽研究的视野,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全球化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需要关注国际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全球化现象的空间格局,以及这些现象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地理学需要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地理学需要关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潜力,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是将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将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地理分析的一种理论,这也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创新方向。
会议缴费:
田玲玲(华中师范大学)
15527931081
报告论文:
陈京(华中师范大学)
19807170442
宾馆住宿:
蒋子龙(华中师范大学)
15071244617
会后考察:
梅琳(华中师范大学)
15337166433
参会注册与论文征集
1.会议注册
便于会务组尽快核实参会情况,特邀请您扫描信息收集二维码填写会议报名注册信息(包括是否参加会后考察、电子邮箱与发票信息等),并明确是否进行学术报告,同时选择主题对应的分会场,该信息仅会务组可见。
2.会议缴费
与会者需缴纳会议注册费(含参会许可、会议材料、场地租用和会间餐饮等),会议期间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会议注册费由中国地理学会授权华中师范大学收取,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类型 2023年9月30日(含)前注册并缴费 2023年9月30日后缴费
普通参会者 1600 元 1800 元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1200 元 1400元
学生参会者 800元 1000元
本次会议统一开具电子发票,在会议结束后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参会人员预留邮箱。会议注册费在线缴费或现场缴纳。选择在线缴费,请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并缴费(该信息仅会务组可见)。若选择现场缴费,请于10月13日或10月14日在报到处现场缴费点缴费。
缴费链接:http://cwzf.ccnu.edu.cn/publish/p/0312023090001.html
3.青年优秀报告评选
为鼓励和支持青年地理学者参加学术会议,本次年会将评选2023中国经济地理学术年会青年优秀报告,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参评优秀报告的学者需要提交论文全文,要求如下:
(1)参评者须为论文第一作者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后出生,且为在校研究生);
(2)论文格式严格按照《地理学报》期刊论文要求,包括题目、作者信息、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摘要、关键词等;
(3)参评者须在会议上做与论文内容相对应的学术报告;
(4)论文须为原创文章,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文责自负;
(5)请于2023年9月31日前将论文全文发送至会议邮箱jjdlnh@163.com。
4.会后考察
本次经济地理野外实习与科学研讨初步设置两条线路。后期根据报名人数再次确认,费用自理,每条线路大体情况如下:
线路一: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调研(时长1天)。考察长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探讨武汉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线路二: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时长3天)。考察长江沿线节点城市生态环境,探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北路径。
5.酒店住宿
本次会议已与四家酒店签署会议住宿协议。酒店房间费用请与入住酒店前台直接结算,发票由酒店开具。请参会代表个人自行电话预定。预定时请告知是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
参会代表也可自行联系学校周边其他酒店,会议地址及周边酒店参考:
特别提示:会议期间恰逢武汉旅游旺季,周边酒店房源紧张,请拟参会人员提早预订,以免耽误行程。
6.会议代表微信群二维码
请拟参会代表扫码进入微信群,届时相关信息将在群中发布。由于微信二维码7日内有效,之后入群请通过邮件或电话咨询,会议指南中也会再次更新二维码。
交通指引
推荐以下交通路线:
(1)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华中师范大学
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到广埠屯地铁站(约1.5小时),步行到达。
出租车:行程时长约50分钟,费用为100元左右。
(2)武汉火车站——华中师范大学
地铁:轨道交通4号线到中南路地铁站,换乘2号线到广埠屯地铁站(约37分钟),步行到达。
出租车:行程时长约30分钟,费用为40元左右。
(3)武昌火车站——华中师范大学
地铁:轨道交通4号线到中南路地铁站,换乘2号线到广埠屯地铁站(约15分钟),步行到达。
出租车:行程时长约19分钟,费用为25元左右。
(4)汉口火车站——华中师范大学
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到广埠屯地铁站(约35分钟),步行到达。
出租车:行程时长约43分钟,费用为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