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古生物学学术交流,经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五次理事会议决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 31 届学术年会将于 2023年 11 月 24–27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大会将系统总结自 2018 年在河南郑州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 29 届学术年会以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化石保护和成果出版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展望新时代我国古生物学的未来发展。会议期间将举行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换届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三届理事会。会议期间还将颁发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技奖(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青年古生物学奖),评选和颁发学生优秀学术报告奖。
指导委员会:殷鸿福 汪品先 张弥曼 周志炎 戎嘉余 陈旭 邱占祥 舒德干 周忠和 沈树忠 朱 敏 谢树成 邱铸鼎 项礼文 曹瑞骥 穆西南 汪啸风 沙金庚 季强 郝守刚 杨群 孙革 童金南
组织委员会
主 席:詹仁斌
副主席:邓涛 王永栋 姚建新 白志强 华洪
秘书长:张元动
副秘书长:吴荣昌 张洪钢 纪占胜 江海水 史宇坤 田 宁 吴 勤 吴文昊 薛进庄 闫德飞 尹士银 张 培 张志飞
委 员:丁旋 王元青 王训练 王永栋 王汝建 王军 王孝理 王丽霞 王怿 王 原 邓胜徽 邓涛 牛志军 白志强 冯庆来 冯卓 孙柏年 巩恩普 成俊峰 同号文 朱怀诚 任东 华洪 向荣 全成 刘建波 刘煜 齐永安 许晓音 孙跃武 苏 涛 李大庆 杨兴莲 吴文盛 吴亚生 吴秀杰 何卫红 宋海军 张元动 张廷山 张兆群 张兴亮 张志军 张 宜 张建平 张健平 金小赤 周传明 郑 卓 金建华 单华春 孟庆金 欧阳辉 罗辉 胡东宇 姜宝玉 赵丽君 姚建新 姚轶峰 徐 星 徐 莉 袁训来 唐烽 陶庆法 黄建东 黄智斌 彭光照 詹仁斌 樊隽轩
研讨会分会场及召集人本次会议研讨和交流的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所有领域和分支,主要包括: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综合地层学、地球生物学、古生态学、重大生物地质事件与环境变化、早期生命演化与环境、古生物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古生物化石保护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古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古生物学研究现状
化石记录:随着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化石记录不断丰富,为古生物学提供了更多研究材料。
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如DNA分析、蛋白质结构解析等,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古代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演化过程。
计算机模拟与大数据分析:借助计算机模拟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演化过程中的模式和机制。
比较生物学:通过与其他生物类群的比较研究,古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适应辐射等现象。
古生态学:古生态学研究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态位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生物演化的环境和生态因素。
古地理学: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古地理学研究古代海洋、陆地分布及气候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古人类学: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演化过程以及与近亲物种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物学典型应用案例
恐龙研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化的。例如,通过对恐龙骨骼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恐龙可能是一种温血动物,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冷血动物。
人类起源研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例如,通过对非洲大陆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科学家确定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史前生物群落研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史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关系。例如,通过对深海沉积物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量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为我们了解远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气候变化研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从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对极地冰盖下的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的研究,科学家可以重建过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内的气候变化历史。
生物多样性研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例如,通过对化石记录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的演化过程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生物学研究发展方向
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介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手段已经开始被引入到古生物学研究中,这为探讨生物起源与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多学科交叉研究:古生物学正朝着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例如演化—发育生物学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体现。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大数据分析: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生物演化过程中的模式和机制。
深入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大规模适应辐射、灭绝、复苏的型式和特征:古生物学研究应结合环境演变,由老到新,探讨若干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大规模适应辐射、灭绝、复苏的型式和特征,探索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辐射和演化: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历史约占整个地球生命史的七分之六,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生命演化的“里程碑”事件。这些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革新事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期探索和认识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环境背景等。
中国古生物学会 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282138 传真:025-83357026
E-mail:psc@nigpas.ac.cn
会议网站:http://2023.chinapsc.cn/
学会网址:http://www.chinapsc.cn/
大会设立若干专题分会场或分论坛。
分会场和召集人名单如下:
S1:早期生命演化与地质记录 召集人:袁训来、华洪、刘鹏举、周传明
S2:寒武纪大爆发与特异埋藏化石群 召集人:赵方臣、傅东静、欧强、杨犇、杨宇宁
S3:地球海洋动物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化 召集人:张志飞、李金华、黄冰、杨兴莲、李国祥
S4:早古生代海洋生物事件与环境变化 召集人:张元动、刘建波、赵文金、黄冰
S5:古生代植物演化与特异埋藏 召集人:王军、冯卓、薛进庄
S6:石炭纪–早三叠世气候变化与生物-环境响应 召集人:何卫红、王玥、楚道亮、肖异凡
S7:三叠纪海生动物群及其与古环境协同演变 召集人:江大勇、程龙、刘俊、季承
S8:三叠纪–侏罗纪陆地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 召集人:王永栋、徐星、邓胜徽、蔡晨阳、田宁
S9: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 召集人:冯学谦、黄元耕、罗茂、赵赫
S10:青藏高原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 召集人:李国彪、张以春、吴飞翔
S11:侏罗纪–白垩纪生物群与环境事件 召集人:汪筱林、黄迪颖、席党鹏
S12:昆虫化石和琥珀研究 召集人:王博、高太平、蔡晨阳
S13:脊椎动物演化与环境背景变迁 召集人:李茜、赵祺
S14:人类起源与文化演进 召集人:邢松、葛俊逸
S15:新生代植物演化与环境驱动 召集人:苏涛、全成、史恭乐
S16:微生物岩的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意义 召集人:吴亚生、刘建波、巩恩普、齐永安、韩作振、要乐
S17:深时古海洋温度重建与生物宏演化 召集人:吴荣昌、陈波、陈延龙
S18:深时大数据与生命演化、环境变迁 召集人:樊隽轩、宋海军、史宇坤、徐洪河
S19:古代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演化 召集人:赖旭龙、王伟、盛桂莲
S20:中新生代生物多样性 召集人:李建国、李保华、杨群
S21:古生物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召集人:殷宗军、卢静、刘煜
S22:早期地球生命记录与天体生物学 召集人:殷宗军、沈冰、林巍、罗根明、屈原皋
S23: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召集人:张以春、李国彪、向荣、李莎
S24:地层古生物与油气资源勘探 召集人:陈吉涛、曹剑、王晓梅、李超
S25:有孔虫古环境重建指标的应用、挑战与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李保华、向荣、黄宝琦、徐建
S26: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遗迹学记录
召集人:齐永安、罗茂、范若颖、郑伟
S27:新时期古生物教学的创新发展 召集人:孙柏年、白志强、华洪、张宜
S28:化石保护与生态旅游 召集人:王丽霞、张昊楠
S29:新时期地质古生物科普融合发展与科普教育
召集人:王永栋、王原、孟庆金、欧阳辉、冯伟民、单华春、李国祥
S30:亚洲古生物协会青年论坛(英文) 召集人:万斌、张志亮
学术报告形式及要求
1. 大会开幕式特邀报告:时间 40 分钟,包括 35 分钟报告和 5 分钟提问讨论;
2. 大会闭幕式特邀报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得者):时间 25 分钟,包括 20分钟报告和 5 分钟提问讨论;
3 分会场主题报告:时间 20 分钟,包括 15 分钟报告和 5 分钟提问讨论;
4. 一般口头报告:时间 15 分钟,包括 12 分钟报告和 3 分钟提问讨论;
5. 展板报告:展板尺寸为 90 cm×120 cm。需要在会议指定区域提前自行张贴。
为了吸引和鼓励更多研究生参会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本次学术年会设立学生优秀口头报告奖和优秀展板报告奖。
会议论文摘要
会前将编辑发布论文摘要集(含口头报告和展板报告)。截止日期为2023年10月20日。
论文摘要的具体格式要求为:每篇摘要篇幅在 A4 纸一页以内,可含一个图表。摘要的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作者 E-mail、稿件正文以及 4–5 个关键词。论文摘要请以 WORD(.doc 或.docx)文档格式撰写,论文摘要格式模板及提交方式见会议网站 http://2023.chinapsc.cn/。
会议注册及缴费方式
1.会议注册
请登录会议官方网站:http://2023.chinapsc.cn/,填写会议注册信息并提交摘
要。
2.注册费收费标准,参会代表可登录会议网站注册缴费并申请发票。
普通代表:人民币 2000 元 学生代表:人民币 1500 元
会议住宿本次会议建议入住酒店为恒大酒店,请参会代表扫描二维码自行预订。
野外地质考察路线
会议共组织 4 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其中会前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为 F1,会后
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包括 F2、F3、F4,野外路线报名截止日期为 10 月 31 日(野外
考察路线是否成行,将由该野外路线报名人数决定,如人数太少导致该线路取消,
会务组将联系该路线报名人员)。参加人员可登录会议网站注册缴费并申请发票。
会前野外考察(1 条路线)
F1.皖南-浙西北新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古生物及“金钉子”
路线简介:(1)皖南休宁新元古代地层和蓝田生物群;(2)浙西常山—江山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及“江山阶”“达瑞威尔阶”金钉子;(3)建德二叠纪李家生物群;(4)长兴煤山“长兴阶”“印度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金钉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
注册费:2500 元/人,限 30 人。
行程:11.20–11.24。11 月 20 日晚于南京集合;21 日汽车出发赴皖南,考察休宁地层剖面和蓝田生物群;22 日从休宁赴常山,考察常山“达瑞威尔阶”金钉子剖面、“金钉子”博物馆和常山奇石馆;23 日考察“江山阶”金钉子,从江山赴建德考察李家生物群,从建德赴长兴;24 日考察煤山“长兴阶”“印度阶”金钉子剖面,从长兴赴南京,会议代表注册报到。
联系人:李文杰(南古所)(电话:13386328787 邮箱:wjli@nigpas.ac.cn)
会后野外考察(3 条路线)
F2.云南显生宙重要化石产地及生物群(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行)
路线简介:(1)参观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2)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产地野外考察;(3)曲靖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及生物群野外考察;(4)三叠纪罗平生物群野外考察。
注册费:3000 元/人,不含南京–昆明飞机票。
行程:11.28–12.2。11 月 28 日上午在昆明报到集合,12 月 2 日在昆明解散。
注:本次考察活动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主要面向亚洲各国学者,国内代表以青年学者和学生为主(约 20 人)。
联系人:韦海波(云南大学)(电话:15025152220 邮箱:hbwei@ynu.edu.cn)
F3.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及古生物化石
路线简介:(1)考察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沟后村剖面,观察望山组臼齿构造、金山寨组紫红色叠层石和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等、沟后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猴家山组(底部含石盐假晶)、馒头组紫红色页岩(富含三叶虫化石);(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芦山村剖面,观察魏集组壮观的紫红色叠层石露头;(3)考察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国老矿区生态修复的典范)。
注册费:1500 元/人,限 30 人。
行程:11 月 28-30 日。11 月 28 日上午南京出发,11 月 30 日返回南京。
联系人:李光金(南古所)(电话:13256898657 邮箱:gjli@nigpas.ac.cn)
F4.安徽巢湖—潜山一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及生物群
路线简介:考察(1)安徽巢湖平顶山–马家山、野猪山二叠纪–早三叠世地层剖面、三叠系奥伦尼克阶底界剖面;(2)巢湖早三叠世鱼龙化石产地、安徽省地质博物馆;(3)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注册费:2000 元/人,限 30 人。
行程:11.28–12.1。11 月 28 日从南京出发,12 月 1 日在南京结束。
联系人:季承(南古所)(电话:13814081140 邮箱:chengji@nigpas.ac.cn)
重要节点日期
10 月 20 日:会议报名、摘要投稿截止
10 月 31 日:野外考察报名截止
会展服务
本次会议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展位,欢迎地球科学领域相关企业、出版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前来设展,会议收取的展位费包含:1 个展位及资料装袋、1 个免费参会名额。
收费标准:
企业、出版机构:5000 元
科研院所:3000 元。
如您有相关需求,请联系大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