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临床医学交叉融合的典型方向之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神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交流探讨相关学术和实践议题,中国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定于2023年11月24-2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诚挚欢迎全国从事神经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学者、学界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会,共同交流最新学术成果,探讨实践转化途径,在落实“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上做出神经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会议主题
数字化时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学术委员会
主席:吴艳红(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
执行主席:汪凯(安徽医科大学)、田仰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席:刘丕楠(北京天坛医院)、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刘嘉(清华大学)、赵庆柏(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艾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鲍平磊(北京大学)、陈楚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丁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艳竹(北京天坛医院)、高笑(西南大学)、高之宪(北京天坛医院)、郭起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韩鹏飞(西南大学)、黄国栋(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库逸轩(中山大学)、李先春(华东师范大学)、李新旺(首都师范大学)、罗劲(首都师范大学)、罗跃嘉(北京师范大学)、乔慧(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邵枫(北京大学)、孙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宁(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汪强(天津师范大学)、王爱君(苏州大学)、王劲(成都万达匹兹堡医院)、王玮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兴朝(北京天坛医院)、王亚(首都师范大学)、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王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魏萍(首都师范大学)、吴斌(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琼(首都师范大学)、吴雪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建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国军(北京天坛医院)、张和妹(海南省人民医院)、张玲(北京安定医院)、张天阳(苏州大学)、张占军(北京师范大学)、周阳(北京大学)
会议筹备组
组长:田仰华、吴琼、朱春燕
成员:胡盼盼、许尹、季公俊、叶榕、卫玲、周晓琴、耿峰、李倩倩、吴越、张高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神经心理学专业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神经心理学专业发展现状
技术进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者能够实时观察人脑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下的活动,为神经心理学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工具。
研究范围扩大: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传统的认知、感知、记忆等方面扩展到情绪、社会互动、道德判断等多个方面。
临床应用:神经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针对自闭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跨学科合作:神经心理学与遗传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推动了神经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神经心理学专业典型应用领域
临床研究:神经心理学研究者通常会研究一些特定的病人或脑损伤患者,以了解大脑损伤如何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
心理康复:神经心理学也涉及到认知神经心理康复,帮助患者通过改善大脑功能来提高生活质量。
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神经心理学与计算机、电子、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结合,产生了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例如大脑图谱(脑计划)等。
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者会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和执行各种心理过程。
行为神经病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神经系统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临床神经心理学: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到脑和心理(行为)关系的问题,它的对象和方法与其他两个领域有所不同。
神经心理学专业数字化时代发展机遇
- 数字化技术为神经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使得科学家能够非侵入性地观察人脑的活动,进而研究不同脑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法也被应用于神经心理学领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读复杂的数据。
- 数字化进程为人机交互、脑机接口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在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直接的交流途径,这对于实现神经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如“神经经济”(neuroeconomy)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数字化时代也为神经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对于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一些基于神经科学的数字疗法在开发中。这些疗法基于神经科学的理论,通过软件程序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
- AI技术的发展也为神经心理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神经科学数据,提供更精确的脑部疾病预测和诊断。同时,AI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工作机制,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专委会秘书
吴琼(18600675937)
王兴朝(15101053127)
会务组秘书
胡盼盼(13515602285)
吴越(13865909973)
会议交流方式与投稿
本次年会设有大会邀请报告、大会主旨报告、专题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及展贴海报等交流形式,诚邀相关领域学者、学生和各界人士提交申请与论文(摘要)。
1.以下所有投稿的截止日期均为2023年11月3日。
2.每位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只能提交1篇摘要;摘要字数300-600字,具体格式要求请参照附件投稿格式。请在摘要中详细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作者电子邮箱。摘要投稿方式:https://www.wjx.cn/vm/P1hnEqr.aspx#。
3.青年学者论坛面向45岁以下神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研究生论坛面向在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4.专题论坛的报告由来自两个及以上机构的报告组成。申请人提出专题说明,并提供4-6名参与者基本情况和报告信息。专题论坛投稿方式:https://www.wjx.cn/vm/exLSjYf.aspx# 。
5.工作坊申请人发送邮件至qwu@cnu.edu.cn。邮件主题为“神经心理学专委会2023学术年会工作坊”,请说明工作坊主题、主讲人、主讲人单位及简介、是否收费及收费建议。
会议注册缴费
1.注册费标准
参会人员类型 缴费标准11 月 10 日前 11 月 10 日后及现场缴费
非学生人士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会员 1100 元/人 1300 元/人
非学生人士非会员 1200 元/人 1500 元/人
在校学生中国心理学会学生会员 700 元/人 800 元/人
在校学生非会员 800 元/人 1000 元/人
2.注册费含资料费、午餐费用,会议的往返交通费及会议期间住宿费由参会者自理。
3.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收费并开具发票。缴费方式、发票、回执在第二轮通知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