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2020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开展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揭示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开展有效的预防干预实践,对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效推进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委会2023年度学术会议暨第四届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学术研讨会将于2023年11月24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现诚邀校园欺凌与暴力研究与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学科的学界同仁以及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莅临参会。
会议主题
校园欺凌与暴力的科学防治
会议组织机构
主席: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Peter Smith(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副主席:刘俊升(华东师范大学)、姚本先(合肥师范学院)、王美芳(首都师范大学)、文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Christina Salmivalli(芬兰图尔库大学)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列):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王道阳(杭州师范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刘志军(海南师范大学)、孙晓军(华中师范大学)、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李永鑫(河南大学)、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李彩娜(陕西师范大学)、杨柯(成都师范学院)、连榕(福建师范大学)、何壮(贵阳学院)、何安明(信阳师范学院)、辛涛(北京师范大学)、沈悦(辽宁师范大学)、张云运(北京师范大学)、张林(宁波大学)、张野(沈阳师范大学)、张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永进(重庆大学)、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陈陈(南京师范大学)、陈衍(贵州师范大学)、陈亮(山东师范大学)、周广东(天津师范大学)、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聂衍刚(广州大学)、顾彬彬(南通大学)、徐夫真(山东师范大学)、陶云(云南师范大学)、崔冠宇(温州大学)、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蒋索(温州医科大学)、谢家树(湖南师范大学)、甄瑞(杭州师范大学)、雷雳(中国人民大学)、魏星(青岛大学)
会议筹备组:刘俊升(华东师范大学)、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潘斌(山东师范大学)、张鹏骞(华东师范大学)、乔莉(华东师范大学)、金国敏(华东师范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进展现状
法律法规完善: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例如,美国有《校园安全法》,日本有《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
教育预防为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教育作为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的主要手段。例如,新加坡的“无欺凌学校”计划,澳大利亚的“安全学校”计划。
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使用技术手段来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例如,美国的“校园警报系统”,英国的“校园欺凌检测软件”。
社会参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防治工作。例如,美国的“反欺凌联盟”,日本的“全国校园欺凌防止协会”。
校园欺凌与暴力根源在哪里
人性之恶: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和人性的攻击本能和人性之恶失去控制有关。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溺爱让孩子唯我独尊,缺少关爱则可能导致心理灰暗。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有限,学生的法制观念往往比较薄弱。
媒体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模仿他们在影视、动画、游戏中看到的攻击行为。
法律漏洞:如果违法成本较低,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欺凌他人。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压力和竞争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选择欺凌他人来发泄情绪或者获得权力感。
开展团体活动对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有什么样的帮助
增强团队精神: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提供社交技巧:团体活动可以提供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升级。
提高自我价值感: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减少因自卑而引发的欺凌和暴力行为。
提供宣泄渠道:团体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宣泄渠道,让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活动来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不是将这些情绪转化为欺凌和暴力行为。
提高防范意识:团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的防范意识,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和暴力行为。
会务相关事宜联系人:
张鹏骞(电话:021-62230090)
金国敏(电话:15088558012)
刘俊升(电话:13918156864)
会务组专用邮箱:
antibullying_2023@163.com
会议论文投稿
1. 征文主题
(1)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2)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预防与干预实务
2. 投稿具体要求
本次论坛设有大会主旨报告、分组报告、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论坛、海报张贴等学术交流环节,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及一线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
(1)分组报告
征稿对象:国内外校园欺凌领域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
摘要要求:中文+英文。中文摘要部分400-800字,内容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单位、3-5个关键词和正文,详见摘要模板。
会议摘要发至会务组专用邮箱antibullying_2023@163.com。注明投稿类型,邮件主题及投稿文档命名为“×××(第一作者姓名)欺凌会议摘要”。
(2)中小学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论坛
中小学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论坛将邀请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交流分享中小学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征稿对象: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
摘要要求:中文(如果能够提供英文,欢迎提供英文摘要)。中文摘要部分400-800字,内容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单位、3-5个关键词和正文,详见摘要模板(附录二)。
会议摘要发至会务组专用邮箱antibullying_2023@163.com。注明投稿类型,邮件主题及投稿文档命名为“×××(第一作者姓名)欺凌会议防治论坛摘要”。
(3)每个报告时长15-20分钟。
(4)摘要截止日期:2023年11月5日。
会议食宿和差旅
1.参会者往返交通费及会议期间住宿费自理。
2.推荐住宿酒店:桔子酒店(上海中山公园华师大店),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856弄3号中环大厦。
3.为方便会务安排,请与会代表务必扫码填写参会回执,并在11月5日前投稿内容发送邮件至会务组专用邮箱antibullying_2023@163.com。
会务费
1.会务费收取标准
参会人员 中国心理学会在册会员 非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含未续费会员)
11 月 5 日前缴费
教师代表 800 元 1000 元
在校学生(凭学生证) 500 元 600 元
11 月 5日后及现场缴费
教师代表 1000 元 1300 元
在校学生(凭学生证) 700 元 900 元
2.线上注册缴费、现场缴费(可刷公务卡)均可,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收费并开具发票。报到时学生及会员请自备学生证、会员证明等有效证件。
注册缴费网址:
http://antibullying2023.psyso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