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索大气光学特性及光传输物理在激光技术、大气探测和光学遥感等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现代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在空间探测、天文观测、生物医学、光通信等领域中的发展,推动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于2023年10月在成都市举办“第六届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交流会”。届时将聚齐国内本领域多位知名院士、领军专家团队与会作权威技术报告,为业内提供一个展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诚挚欢迎本领域科研人员、企业届应用人士积极参加交流! 会议形式包括大会主旨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优秀口头宣讲、学生快报告、粘贴报告、圆桌讨论、专家讲座、软件应用培训、创新技术与产品展示等。
大会主席:
姜文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龚知本(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潘德炉(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
范国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泽金(中国工程院)
张雨东(科技部)
共主席:
王英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赵剑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陈金宝(国防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
主席:
饶瑞中(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饶长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许晓军(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
张凯(中物院高能激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共主席:
穆全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薛随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强希文(长春理工大学)
委员:薄勇(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蔡阳健(山东师范大学)陈卫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储修祥(浙江农林大学)窦江培(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关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3研究所)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何贤强(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胡新奇(北京理工大学)黄健(电子科技大学)季小玲(四川师范大学)李发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刘东(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罗涛(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马晶(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穆全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宁禹(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蒲继雄(华侨大学)强希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宋宏(浙江大学)孙宝清(山东大学)唐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佟首峰(长春理工大学)王小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魏凯(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魏合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习锋杰(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鲜浩(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向汝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克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姚永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仁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彬(四川大学)张凯(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张飞舟(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张鹏飞(大连理工大学)赵建林(西北工业大学)朱文越(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组织委员会:主席:朱文越(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唐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宁禹(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
共主席:
关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研究所)
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委员(音序):
陈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陈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康丽(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王静(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杨程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现状
大气光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是光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它们主要研究大气对光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小这种影响。以下是这两种技术的发展现状:
大气光学:大气光学主要研究大气对光传播的折射、散射、吸收等现象及其规律。目前,大气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大气折射和散射效应的计算和模拟。
- 大气光学在遥感、激光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 大气光学在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自适应光学:自适应光学是一种通过实时调整光学系统参数来补偿大气扰动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和稳定性。目前,自适应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自适应光学在天文观测、激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实时控制算法。
- 自适应光学在生物医学、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激光技术:大气光学特性及光传输物理在激光技术中的应用,包括激光通信、激光雷达、激光武器等。
大气探测:大气光学可以用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如空气质量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
光学遥感:大气光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光学遥感的精度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领域。
空间探测和天文观测: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改善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成像质量,提高天文观测和空间探测的精度。
生物医学: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等。
光通信:大气光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光纤通信的性能,如减少信号衰减、提高信号稳定性等。
工业检测: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工业检测的精度,如激光测距、激光测速等。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企业或品牌
Raytheon Intelligence & Space:这是一家美国的航空航天和防务公司,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这是一家美国的航空航天和防务公司,也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这是一家美国的航空航天和防务公司,也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Ball Aerospace:这是一家美国的航空航天公司,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TRIOPTICS GmbH:这是一家德国的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商,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CSEM SA:这是一家瑞士的微电子和光子学公司,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组委会:
张洁(注册、投稿、赞助),022-58168510,箱:zhangjie@csoe.org.cn
陈莫,17702834743,邮箱:chenmo@ioe.ac.cn,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康丽,0551-65591030,邮箱:kangli@aiofm.ac.cn,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陈述,0816-2482160,邮箱:872036147@qq.com,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何宇龙,15580934063,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
专家报告
大会报告:
饶长辉(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适应光学技术进展
陈卫标(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胡以华(国防科技大学)——反射层析激光雷达远距离超分辨成像技术
童小华(同济大学)——全球国产多源光学卫星遥感高精度测图与应用
龚威(武汉大学)——激光雷达大气碳源碳汇遥感技术与应用
朱文越(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研究及应用
许晓军(国防科技大学)——大功率光纤激光的大气热晕研究向汝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远场的大气湍流像差测量与校正技术研究薛随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大型光谱巡天望远镜和自适应光学系统应用姚凯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基于自适应光学的红外光谱成像与测量技术研究窦江培(中科院南京天光所)——太阳系外行星探测与中国空间站CPI-C星冕仪模块研制进展
郝翔(浙江大学)——自适应光学在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邀请报告(音序):
冯麓(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0W级脉冲钠激光导星物理仿真及外场实验新进展顾乃庭(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引力波探测技术研究进展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郝小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航天红外遥感高光谱辐射计量基准研究进展何宇龙(国防科技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降采样哈特曼波前探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季小玲(四川师范大学)——地基空间碎片清除中激光大气传输物理问题研究
李道京(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相干探测激光雷达中的问题讨论
李发泉(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超(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星地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刘东(浙江大学)——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系统及应用罗文(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深度学习波前传感Sim2Real研究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几何尺度的激光光束传输与调控仿真平台秦来安(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能激光系统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任翔(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亚声速/跨声速流动下机载激光转塔气动光学效应快速预测研究孙赫(北京大学)——高对比度自适应光学与系外行星直接成像王鹏(国防科技大学)——高功率近单模光纤激光色谱合成关键技术与研究进展王玉坤(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深度明暗场自适应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吴德成(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355nm/372nm双波长中高层大气环境多参数全天时综合探测系统
杨慧珍(金陵科技学院)——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系统快速化控制方法研究
杨佳苗(上海交通大学)——大动态范围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方法研究杨平(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固体激光自适应光学
张兰强(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MCAO自适应光学研究进展
专家讲座
许晓军(国防科技大学)
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议题方向
◆ 大气光学特性(大气光学模式与预报、大气湍流光学特性、云和天空背景辐射特性,等)
◆ 天文光学观测与选址(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分析,等)
◆ 大气光学遥感(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技术、海洋光学遥感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等)
◆ 大气中目标探测技术(新型主被动探测、计算成像、单光子探测、复合探测,等)
◆ 自适应光学技术与系统(信标技术、高精度波前测量、波前校正、波前控制新技术及其应用,等)
◆ 湍流大气中的高分辨成像技术(实时自适应光学校正技术、图像实时和事后处理技术,等)
◆ 高能激光光束控制技术(激光发射、大气传输与自适应校正激光发射大气传输与校正技术、近程大气自适应光学校正、气动光学,等)
◆ 激光合成技术(相干合成、非相干合成、色谱合成,等)
◆ 新型自适应光学(光场自适应光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等)
◆ 自适应光学在医学、光通信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等
投稿指南
投稿截止:2023.9.30(最后一轮)
投稿要求:
1.若希望正式发表到会议文集(EI收录),请作者先提交英文摘要,摘要长度为400-500个单词。通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查被录用的论文,预计在2024年4月见刊。
2.若希望正式发表到期刊,请作者按期刊的格式要求提交全文。通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查的论文,可被优先推荐到期刊审稿。
3.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口头或张贴交流,请作者先提交中文摘要,摘要长度为400-500字。并在投稿系统上选择“仅参会交流”。
文件模板:Abstract Template for Oral and Poster.docx
投稿网址: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AOAO2023.html
合作期刊:《红外与激光工程》(Ei),《中国光学》(Ei, ESCI)、《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会议文集(Ei),《强激光与粒子束》,《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光电工程》,《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量子电子学报》等。
保密审查:
投稿前请作者务必自行做好论文保密审查工作,并将会议保密审查表(网站下载)或本单位保密审查表提交到投稿网站。有保密审查表的组委会将优先安排审稿。
保密承诺书:会议论文保密审查证明
报告人准备
报告语言:中文
所有报告人应在预定场次开始前至少15分钟到达相应的会议室,并将ppt拷贝到组委会的电脑上进行演示。
海报准备
10月10日前,张贴报告作者可以将电子版海报发到zhangjie@csoe.org.cn(以稿件编号作为文件名),由组委会统一打印和张贴。10月10日后,请作者自行打印海报并在签到时交给注册台的会务人员。
请作者在规定的海报交流时段站在海报旁边回答问题,同与会者深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口头报告作者也可以张贴海报。
推荐海报尺寸:0.8m(宽)*0.9m(高)
会议注册报名网址: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AOAO2023.html
会议费:
类型 | 2023年10月7日前(含)缴费 | 2023年10月7日后缴费 |
普通代表 | 3000 元/人 | 3200元/人 |
学生代表 | 2000 元/人 | 2200 元/人 |
会议费包括:
1、
第1-3日所有会场和展区入场;2、第2-3日的午餐,第1-3日的晚餐,会议期间茶歇;
3、会议手册、会议投稿文集、资料袋。
注意事项:1. 退款:会议费在会前2周之前可退全款,会前2周以后因产生会议成本将不再支持退款;
2. 发票:会议费发票将在会前两周至会后两周内集中处理;
3. 如果您计划先个人垫付再报销,请先跟单位财务确认好是否支持这种方式;
4. 会议费不包含论文出版费、住宿费和培训费;
5. 若要享受提前注册优惠,请于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支付;
6. 邀请报告人也需要注册并缴纳会议费。
缴费方式:
a) 银行汇款:
电汇账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开户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附言备注项:大气+参会人姓名
b)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会场及协议酒店
成都帝盛酒店(成都市青羊区西玉龙街168号,紧邻地铁1号线与4号线交口骡马市站)住宿协议价:380元/间/晚预订方式:请联系何经理,13688137663,告知是大气光学会议住宿预订。
交通信息:
1. 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a. 出租车:约40分钟,20公里;b. 公交:全程约20分钟。地铁10号线 → 地铁7号线内环 → 地铁4号线。
2. 从成都天府机场出发:a. 出租车:约70分钟,67公里;b. 公交:全程约90分钟。地铁18号线 → 地铁1号线。
3. 从成都站出发:a. 出租车:约16分钟,4公里;b. 公交:全程约18分钟。地铁1号线。
4. 从成都南站出发:a. 出租车:约30分钟,8公里;b. 公交:全程约25分钟。地铁1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