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异常和疾病存在密切的联系。加强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促进发育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是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必要保证,对保障人口健康、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育部发育与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于 2023 年 5 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是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领域首个高水平“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临床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创新平台。为增强发育与疾病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和教育部发育与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共同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一届发育与疾病研讨会暨教育部发育与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将于 2023 年 12 月 1 日至 3 日在千灯湖畔召开。“发育与疾病研讨会”将每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 “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疾病发生”。
大会共同主席
王 强 华南理工大学
巫祖强 华南理工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学术委员会
孟安明、张明杰、杨正林、杜杰、高绍荣、焦建伟、林鑫华、 李巍、李国红、李英贤、罗凌飞、刘光慧、孙金鹏、杨晓、杨中州、张传茂、张健、张文清、朱学良、周大旺、周家国、赵允、赵勇
组织委员会
陈捷凯、柴人杰、杜鹏、冯杜、贾顺姬、贾大、李卫、刘兴国、刘阳、苗龙、史岸冰、徐素宏、余佳、姚红杰、赵金存、 赵小阳、赵呈天、周军、周庆华、张译月、张丹、张晶晶
大会秘书长
李健潮
大会副秘书长
贾顺姬、张奕昭、黄志斌、何欣榆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发育与疾病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发育与疾病领域研究现状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这对于理解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发育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基因组学的研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基因的三维结构,这对于理解基因如何被调控,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发育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单细胞测序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测序,这对于理解个体的发育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的表观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这对于理解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发育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干细胞研究:干细胞研究对于理解个体的发育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发育与疾病领域有哪些实践案例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模型中的应用:例如,科学家们使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创建了一些疾病模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干细胞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例如,科学家们使用干细胞疗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干细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到患者体内,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需要的细胞类型,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
三维基因组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科学家们使用三维基因组学技术,成功地揭示了某些疾病,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科学家们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成功地揭示了某些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的发病机制。
发育与疾病领域有哪些知名企业或品牌
Moderna:这是一家专注于mRNA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产品包括新冠疫苗等。
Gilead Sciences:这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其产品包括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等。
Novartis:这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其产品包括抗癌药物格列卫等。
Sanofi:这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其产品包括胰岛素等。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这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的公司,其产品包括抗PD-1抗体药物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11F3室(邮编:200032)
电话
021-64221728 (会员/培训部)
021-64221776 (科普/国际部)
021-64221860 (组织宣传部)
021-64220263 (会展部)
021-64220196 (财务部)
邮箱
cell@cscb.org.cn (学会邮箱)
meeting@cscb.org.cn (学术会议)
member@cscb.org.cn (会员服务)
kppx@cscb.org.cn (科普培训)
treasure@cscb.org.cn (财务)
会议已经邀请了数十名领域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目前还预留 9 个口头报告和 12 个 WLLA 论坛报告,诚邀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报名参加(交通住宿自理,申请者请将报告摘要发至何欣榆老师邮箱:hexyu@scut.edu.cn)
已确定参会学者:
1. 孟安明 院士 清华大学
2. 张明杰 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
3. 杨正林 院士 四川省人民医院
4. 周大旺 教授 厦门大学
5. 杜 杰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
6. 张 晨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
7. 赵 允 研究员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8. 赵 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9. 林鑫华 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10. 赵金存 教授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11. 杨 晓 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
12. 高绍荣 教授 同济大学
13. 李 巍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
14. 罗凌飞 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5. 李国红 教授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6. 陈大华 教授 云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
17. 刘 兵 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
18. 柴人杰 教授 东南大学
19. 周家国 教授 中山大学
20. 张 建 教授 云南大学
21. 孙金鹏 教授 山东大学
22. 周 军 教授 南开大学
23. 张 丹 教授 浙江大学
24. 史岸冰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25. 余 佳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26. 苗 龙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27. 刘光慧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8. 杜 鹏 教授 北京大学
29. 王红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0. 焦建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1. 刘佳佳 研究员 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
32. 朱学良 研究员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33. 张传茂 教授 北京大学
34. 刘兴国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35. 姚红杰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36. 陈捷凯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37. 杨中州 教授 南京大学
38. 李英贤 研究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39. 赵呈天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40. 贾 大 教授 四川大学
41. 王友军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42. 徐素宏 教授 浙江大学
43. 贾顺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
44. 樊振川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45. 徐志刚 教授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