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降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本届研讨会将深入交流“通过沼气工程减少农业源甲烷排放”的技术、排放核算及减排贡献,提高全球对沼气工程减排贡献的认识,进一步发挥沼气工程在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大循环(Great Cycle)研讨会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物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BEST)主任董仁杰首倡,联合国际沼气工程知名学者德国生物质能工程中心主任Michael Nelles教授、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ans Oechsner教授、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Jacek Dach教授、比利时根特大学Eric Meers教授、意大利米兰大学Fabrizio Adani教授等共同发起并连年举办,依托iBEST在农业农村生物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沼高值利用、户用生物质炉灶研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等领域研究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以沼气工程和生物质炉灶为核心的生物质能利用。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球气候大循环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这将威胁到许多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可能导致洪水、侵蚀等严重问题。
水资源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这可能会对农业灌溉等产生影响。
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模式改变,影响农业生产。在一些地区,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在另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过多的降雨,导致作物病虫害的增加。
疾病传播: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例如,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可能会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持续性干旱、高峰热浪、极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区受超强台风的影响,极端猛烈的风暴潮灾害等等。
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进而影响人类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热浪、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直接健康风险,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带来的间接健康风险。
农业技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水肥一体化等,可以帮助农民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精准农业可以通过精确施肥和灌溉,减少化肥和水的浪费,从而减少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排放。
提高能源效率:现代农业技术,如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灌溉等,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改善土壤碳储存:现代农业技术,如保护性耕作、轮作制度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储存,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促进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可以增加碳捕获和储存的能力,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提高作物抗逆性:现代农业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帮助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从而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