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我国玉米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展示玉米生物学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玉米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 拟定于2024年4月25日至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第七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报告及成果展示。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同仁参会,齐聚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共商玉米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
大会组织机构
主 席:王振华 东北农业大学
秘书长:赵 涵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向元 北京科技大学
王凤格 北京农林科学院
王官锋 山东大学
王柏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桂凤 河南农业大学
王海洋 华南农业大学
卢艳丽 四川农业大学
刘 磊 华中农业大学
刘相国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
严建兵 华中农业大学
巫永睿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李 林 华中农业大学
杨 俊 安徽农业大学
杨 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小红 中国农业大学
陈化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苟明月 河南农业大学
林中伟 中国农业大学
赵翔宇 山东农业大学
侯岁稳 兰州大学
徐辰武 扬州大学
徐妙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徐明良 中国农业大学
高世斌 四川农业大学
郭思义 河南大学
谢传晓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赖锦盛 中国农业大学
谭保才 山东大学
执行委员会主席:严建兵 华中农业大学
执行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官锋 山东大学
王桂凤 河南农业大学
龙金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田 丰 中国农业大学
代明球 华中农业大学
杨 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邸 宏 东北农业大学
赵 涵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徐辰武 扬州大学
徐明良 中国农业大学
高夕全 南京农业大学
黄永财 四川农业大学
蒋才富 中国农业大学
会议内容
大会将以大会报告、青年科学家(含研究生)论坛、墙报及论文交流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
(一)大会报告(共设5个主题)
1. 玉米基因组与表观遗传
2. 玉米复杂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
3. 玉米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4. 玉米多性状协同调控机制解析
5. 玉米分子育种理论与方法技术
(二)大会组委会会议
1. 第七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汇报
2. 第八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改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玉米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玉米生物学发展现状
高速进展: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正在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研究人员的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根据统计,中国在SCI或SCIE期刊上发表的玉米生物学研究论文数量稳步提升,高水平论文的影响因子不断提高,显示了研究质量的稳步提升。
原创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在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玉米生物学研究正在走向国际化,原创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研究内容涵盖了玉米基因组学、株型相关性状遗传调控、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广泛的科研兴趣和深入的探索精神。
国际合作: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加强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参与国际项目、共享研究平台和数据等方式,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全球玉米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技术应用:中国的玉米生物学研究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还强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通过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改良玉米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生物学领域有哪些实践案例
破解百年遗传学难题: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玉米核心自交系泛基因组构建和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解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研究为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关键信息,有助于培育出更高产、更具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实践:该研究所选育的西南玉米育种第二轮优良骨干自交系48-2和S37,于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奠定了学校在玉米科研领域的地位。随后,该研究所又选育了第四轮优良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以及多个通过审定的甜糯玉米品种,推动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生物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深入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竞赛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