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八届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4-26 ~ 2024-04-28
举办场地:成都理工大学南校区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拟于2024年4月26-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第八届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学学术研讨会。本届会议致力于交流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提升地球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工程研究水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深空大数据

2.深地大数据

3深时大数据DDE

4海洋大数据

5.地理、遥感大数据

6.地球化学大数据

7.地球物理大数据

8国士空间规划大数据

9.地质灾害大数据

10.双碳大数据

11.地学 AI大模型

12.地质过程模拟与智能可视化

13地学大数据与新一轮找矿行动

14.智慧矿山与三维精细建模

15地质云数据集成与应用

16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17能源矿产大数据与AI算法应用

18.地质大数据中心及地球大数据科学平台

19.地学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企业参与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21媒体参与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22.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普

23其他

会议组织机构

1.学术委员会

主任:成秋明、郭华东

委员:陈建国、陈建平、陈永良、陈永清、杜小平、樊隽轩、范湘涛、葛 咏、郭科、贺金鑫、黎建辉、李文昌、刘刚、吴冲龙、毛善君、毛先成、潘 、孙中昶、汤军、王力哲、王功文、肖克炎、夏庆霖、薛 峰、严光生、杨永国、袁 峰、余先川、邹艳红、周可法、张良培、张生元、屈红刚

2.组织委员会

主任:周永章、周仲礼

委员:包金坤、陈跃红、邓 浩、董少春、窦磊、杜小平傅鹏、高 乐、郭兵、郭甲腾、郭艳军、韩 伟侯卫生、侯西勇、胡先莉、贾 森、焦守涛、柯小兵.匡明星、李楠、李瑞玲、李晓晖、李兴远、李永胜、李志忠、廖杰、林 波、刘 健、刘江涛、刘磊、刘荣梅、刘欣、刘欣雨、刘艳鹏、柳炳利、罗津、吕志成、毛庆军、潘锋、潘声勇、朴英超、孙中祖、邱芹军、汤军、王江浩、王、王茂芝、王权锋、王文磊、王艳军、王永志、王占刚、魏友华、吴彬锋、吴田军、伍新明、夏庆霖、肖 凡、熊俊楠、徐南、阎继宁、杨慧、易嘉伟、张广平、张丽丽、张楠、张 舟、亿天宇、赵志芳、钟燕飞、周琪、朱良峰、朱月琴、左仁厂

秘书长:肖 凡、柳炳利、阎继宁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研究现状

  1. 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中国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建立了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国家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

  2. 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地震预报、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众多领域。例如,在地震预报领域,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分析地震数据,试图预测地震的发生;在气候预测领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被用来分析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

  3. 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地球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数据质量的保障、模型的泛化能力、解释性人工智能的发展等。此外,如何有效地结合物理模型和人工智能,以及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是科研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有哪些实践案例

  1. 在气象预报和气候模型方面,AI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深度学习(DL)技术被用于提取遥感数据中的时空信息,提高季节性预报的准确性。结合大数据同化方法,科学家能够融合地球大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型,为数字孪生地球的建设提供物理驱动层。

  2. 在自然灾害预警和评估方面,AI也展现了其强大的潜力。通过分析地震、火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AI辅助的预测模型能帮助科学家更早地发出警告,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3. 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AI技术辅助的遥感监测可以精确地识别和分类地表特征,从而在矿产勘探、森林巡查、湿地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 在海洋学研究中,AI技术被用于分析海洋表面粗糙度等特征,以及识别和预测海洋中尺度涡流等复杂现象。通过对海洋数据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海洋环流,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AI技术辅助的图像识别和跟踪技术在监测动植物种群动态、栖息地变化以及病虫害预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 在城市规划和智能交通领域,AI技术通过对大量地理信息和交通数据的分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服务。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品牌

  1. 国家新一代AI开放创新平台:例如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它们分别专注于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智能视觉、营销智能等不同方向。这些平台利用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实力,开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如气候模型、灾害预警等。

  2.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雄厚的研究实力,其下属的多个研究所开展了人工智能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如遥感技术、地质勘探等。

  3. 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国家级的气象服务机构,国家气象中心在气象预报、气候预测等方面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华为、京东、360等企业:它们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也被应用到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中,如华为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京东的智能供应链,360的安全大脑等。

  5. 云从科技、旷视科技、思必驰等新兴人工智能公司:它们在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6. 腾讯云、阿里云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它们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