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环境的快速变化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干旱区的影响尤为深刻。为促进我国干旱区地理科学的创新研究及干旱区资源的科学利用,更好地服务我国干旱区的资源管理和科学政策制定及新发展格局,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定于2024年6月1-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陕西省地表系统与资源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师范大学榆林沙漠黄土过渡带生态与环境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沙产业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学会人类世研究分会协办。
诚邀国内外从事自然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气候与气象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会议议题
会议主题
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主要议题(分会场)
(1)干旱区环境演变(气候、水资源、冰冻圈、水土过程)
(2)干旱区资源保护(生态修复、资源管理)
(3)干旱区资源利用(沙产业、草产业、光伏产业)
(4)干旱区地理科学教育教学
(5)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本科生)
学术顾问
程国栋 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秦大河 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傅伯杰 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发虎 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冯起 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邵明安 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丰昌 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勾晓华 副校长/教授兰州大学
董治宝 副校长/教授陕西师范大学
周正朝 副校长/教授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指导委员会
陈曦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包玉海 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宋进喜 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宁练 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张世强 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颉耀文 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刘晓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周 强 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文琦 教授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丁永建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杨德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包安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雷加强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吉力力•阿布都外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濮励杰 教授南京大学
李丁 教授兰州大学
丁建丽 教授新疆大学
焦黎 教授新疆师范大学
刘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李耀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于瑞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雷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高鑫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薛娴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树林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王录仓 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强明瑞 教授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与环境变化研究所
巴雅尔 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佟宝全 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银山 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左合君 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
红梅 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学院
于瑞宏 教授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钟艳霞 教授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马彩虹 教授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吴加敏 高工宁夏遥感测绘勘察院
毛旭锋 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周国英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陈琼 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张海峰 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赵良菊 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徐炳成 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谭亮成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王钦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武建军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周启鸣 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程维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罗毅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翟昆 教授北京大学
陈方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吴敬禄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刘时银 教授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马玉成 研究员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
刘海隆 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爱农 研究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杨永辉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春喜 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徐海燕 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
周金龙 教授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何新林 教授石河子大学
牧振伟 教授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阿里木江▪卡斯木 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段星星 高工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刘瑛 科学传播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陈 曦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主任
执行主席
李君轶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
副主席
刘晓宏、谭亮成、徐炳成、卢爱刚、赵良菊
秘书长
郑海博
委 员
曾小敏、张凌楠、邢莉、欧启均、程颖、尚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地理学干旱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地理学干旱研究现状
首先,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开发现状,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同时,也探索了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环境,以及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以更准确地评估地下水资源。
其次,中国对包气带水文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了解其在干旱环境中的水文过程和机制。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尽管在干旱、半干旱问题上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表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深层承压水的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对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等。因此,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地理学干旱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首先,干旱研究对于农业领域至关重要。农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因为干旱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通过地理学干旱研究,可以了解干旱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机制,从而制定有效的农业应对策略,如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技术等,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其次,干旱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也有重要意义。地理学干旱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可利用性,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干旱研究还可以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支持,如水库调度、灌溉系统设计等,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
此外,干旱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领域。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和退化。通过地理学干旱研究,可以了解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过程,从而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恢复方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干旱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灾害管理提供支持。政府可以根据干旱研究的成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同时,干旱研究还可以为灾害管理提供预警和应对措施,帮助减少灾害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理学干旱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品牌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研究所合并而成。它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致力于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并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该机构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中国气象局干旱监测与预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中国气象局下属的专门机构,负责干旱监测、预测和研究工作。它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数据,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干旱监测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抗旱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该研究所致力于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包括干旱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划。它研究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农业抗旱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大学干旱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北京大学下属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环境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研究。它致力于推动干旱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培养干旱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张凌楠
电话:17782782488
邮箱:zln@snnu.edu.cn
邢 莉
电话:18220180651
邮箱:xingli@snnu.edu.cn
魏 帽
电话:15769175683
邮箱:weimao123@snnu.edu.cn
注册和论文征集
1. 参会报名:在线报名和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5月20日。注册网址https://jinshuju.net/f/hByqDa
2、注册费用:5月20日前缴费的一般代表1500元/人(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1300元/人),学生代表900元/人;5月20日后缴费的一般代表1700元/人(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1500元/人),学生代表1000元/人。上述费用含资料、会议场租等费用,交通和住宿等费用自理。由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收取会议费和开具发票。
3. 缴费方式:线上或现场缴费(详见会议第二轮通知)。
4. 宾馆预定:具体会议协议酒店在第二轮通知中发布。
会议安排
5月6日提交摘要截止;
5月20日参会报名截止;
5月30日 发布会议手册;
5月31日 注册报到,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本科生)
6月1-2日 开幕式、大会主旨报告、分会场、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