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CSPC2024)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国际会议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9-20 ~ 2024-09-24
举办场地:上海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陈林
参会嘉宾:
王中林 - 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刘吉臻 - 院士 华北电力大学
朱俊强 - 院士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何雅玲 - 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杨勇平 - 院士 华北电力大学
吴宜灿 - 院士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严新平 - 院士 武汉理工大学
金红光 - 院士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赵天寿 - 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
姜培学 - 院士 清华大学
郭烈锦 - 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韩布兴 - 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会议介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作为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新兴技术,需要产学研机构展开协同攻关,从而聚焦基础物理规律、循环构建理论、关键设备和研究人才储备等短板问题,推动优秀成果产出,以高水平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支撑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华北电力大学、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定于2024年9月20-24日在上海召开2024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国际会议(简称ICSPC2024)。

本次会议作为系列会议的第五届(2018北京, 2019西安, 2022西安, 2023北京, 2024上海),议题涵盖超临界CO2循环及其多能互补系统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基础超临界热物性、热力学、传热学、透平机械、关键部件研发及系统集成、控制优化及多能互补。大会欢迎全世界从事超临界CO2循环相关基础、装备及系统研发的专家学者、技术工程师及学生参与探讨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促进交流合作。届时位于上海市临港区域的会议主办单位承建的国家“低碳高效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3M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即将成功运行示范,成为支撑大会研讨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ICSPC2024会议将聚焦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及其多能互补系统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基础超临界热物性、热力学、传热学、透平机械、关键部件研发及系统集成、控制优化等,涉及先进燃煤电力、核能、太阳能及余热等多能互补驱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储能及化工材料、以及包括纳米能源在内的多种综合能源及其系统技术等,针对用于各种形式的能量收集、转换、存储、利用研究,从而为构建低碳高效安全的综合能源技术网络做出应有贡献。

本次会议将全世界从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基础及相关装备、系统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及研发人员聚集在一起,探讨这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促进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及示范应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本次会议将设立大会论坛、分会论坛、专题研讨、技术专场等多种形式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技术和产业界的密切沟通与研发合作。会议将评选出优秀成果和报告,特别鼓励青年学者及优秀学生参与。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报告、研讨、交流。

大会委员会

大会主席:

陈林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联合主席:

徐进良 华北电力大学

李红智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会执行主席团:

谢剑 华北电力大学

徐祥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张一帆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研究现状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其应用潜力和技术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以二氧化碳作为动力循环工质进行做功,其热电转换效率一般高于以蒸汽或燃气作为工作介质的传统发电系统。此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还具有优良的传热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使得它在太阳能热发电、核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机构正致力于开发适用于不同热源温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包括高温热源系统和中低温热源系统。这些系统的循环效率可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在系统参数优化、核心部件设计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多能互补系统方面,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可以与其他能源形式实现互补,形成多能互补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能源的优势,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例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可以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形成高效、稳定的能源供应系统。

目前,多能互补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优化运行和能量管理等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对多能互补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1. 能源发电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可应用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多种发电技术领域,作为新型的动力循环系统替代传统的汽轮发电机组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其循环效率高、设备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使得它成为当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能量转换系统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有望进一步应用于火电、高效光热、核电、储能等领域,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化工和制药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由于其非极性和高扩散性能,可以被用来提取天然药物、精油、脂肪和化学物质。相对于传统的溶剂提取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
  3. 材料制备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制备纳米粒子,通过与液态溶液的反应,使得纳米粒子得到超快速形成,且纳米粒子中不含有任何有害的添加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4. 清洗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洁净的溶剂,可用于清洗电子元件、机械器具和塑料件等的表面,不仅提升了清洗效果,还能避免毒性物质残留的问题。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1.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顶尖的科研机构之一,该所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相关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2. 华北电力大学:这所大学在能源领域拥有较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热工技术和能源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也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领域进行了多项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机构和企业也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如美国的Argonne国家实验室、西班牙的Comillas Pontifical University、韩国的原子能研究所,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等。这些机构和企业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变工况特性、传热过程、压力机械及透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