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CEMS)主办,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省预防医学会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大会(The20th Chinese Environmental Mutagen Society Meeting, CEMS)将于2024年7月19-22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本次大会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环境与健康”为主题,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变化中的环境与基因组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前沿理论与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做大会报告,同时设置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题分会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热诚邀请环境诱变剂、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学生以及相关企业人员等踊跃参会、投稿,展示科研成果、新的仪器设备和新技术,共享学科发展盛会。本次会议期间还将召开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八届二次理事会,共商学会未来发展、青年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大计。
大会主题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环境与健康
大会报告和分会场:
1、大会报告
1)江桂斌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新污染物与健康
2)林东昕院士(中国医科院肿瘤所)--环境致癌变机制
3)邬堂春院士(华中科技大学)--职业暴露与健康
4)黄建平院士(兰州大学)--极端天气与健康:
5)顾忠泽(东南大学)--毒理类器官研究与应用
6)栾天罡(中山大学)--生态毒理学与毒物降解
7)汪海林(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毒作用分子机制
8)胡志斌(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健康出生队列
9)陶芳标(安徽医科大学)--青少年生长发育
2、分会场设置与召集人:
1)新污染物筛查、识别与健康
召集人:夏彦恺(南京医大)、陈瑞(首都医大)、陈达(暨南大学)李道传(
中山大学)
2)环境应激、毒性效应与健康损害机制
召集人:王华(安徽医大)、徐苑苑(中国医大)、刘晋祎(陆军军医大学)
3)环境表观遗传与健康
召集人:王庆(中山大学)、李晓波(首都医大)
4)环境暴露组与健康
召集人:郑唯韡(复旦大学)、唐宋(国家CDC)
5)环境暴露与生殖及生命早期健康
召集人:刘建蒙(北大医学部)、许雅君(北大医学部)、成果(四川大学)
陈卿(陆军军医大学)
6)环境污染物与内分泌疾病
召集人:汤乃军(天津医大)、张万起(天津医大)、刘翠清(浙江中医药大学)
7)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筛选新方法
召集人:栾洋(上海交通大学)、朱江波(海军军医大学)、朱勇飞(湖南师范大学)
8)环境化学物遗传和健康风险评价
召集人:于典科(青岛大学)、常江(华中科技大学)、吕跃斌(国家 CDC)
9)计算毒理、大数据与生信分析
召集人:陈景文(大连理工大学)、唐敬龙(青岛大学)、
10)大气污染复合暴露与健康损害
召集人:罗斌(兰州大学)、段军超(首都医大)
11)极端天气和气候与健康损害
召集人:施小明(国家 CDC)、邓启红(郑州大学)、黄存瑞(清华大学)
12)饮用水安全与健康
召集人:陈超(清华大学)、吴乾元(清华深圳研究生院)
13)区域特色药材与食品抗癌抗诱变作用
召集人:李敬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王俊玲(兰州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席:屈卫东
副主席:郑玉新、陈雯、张天宝、罗斌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典科、牛侨、凤志慧、尹立红、韦艳宏、王华、王庆、卢大儒、皮静波、孙志伟、刘建蒙、刘翠清、许雅君、朱江波、陈瑞、陈达、吴李君、何淑雅、杨杏芬、张荣、李斐、单保恩、浦跃朴、顾爱华、栾洋、徐德祥、徐苑苑、黄薇、逯晓波、常江、蒋义国、阚海东、郑唯韡
组织委员会:
主席:郝卫东、王俊玲
副主席:杨军、郑金平、彭双清
委员(按姓氏笔画):王素华、刘晋祎、刘起展、刘涛、吴少伟、吴拥军、吴卫东、成果、李湉湉、李岩、杨惠芳、周志俊、洪峰、姚武、胡万军、罗斌、胡晓斌、刘文铎、马恩和、段志文、高苏堤、梁戈玉、魏雪涛
会议秘书组成员:
蒋志强、苏莉、阮烨、常旭红、马莉、李成云、田恬、古雪岩、张林、刘桐、马海涛、汪燕妮、魏倩、罗大政、井立鹏、王龙、陈仁彤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环境诱变剂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环境诱变剂研究现状
首先,环境诱变剂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兴起、形成、快速发展和分子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不断深入了解环境诱变剂的种类、性质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进步,环境诱变剂研究得以更加深入和精确。
其次,环境诱变剂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化学诱变剂、物理诱变剂以及生物诱变剂等。这些诱变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造成损伤,进而引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生物学效应。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不断揭示这些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此外,环境诱变剂研究还关注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等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污染物中很多都具有诱变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环境诱变剂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领域方面,环境诱变剂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研究者们利用化学诱变剂促进植物细胞的变异,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然而,化学诱变剂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诱变效果不稳定、诱变出的优良特性无法持续等。因此,如何优化诱变条件、提高诱变效率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最后,环境诱变剂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诱变剂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将更加显著。因此,加强环境诱变剂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如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等,环境诱变剂研究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环境诱变剂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 农业和园艺领域:环境诱变剂在园艺植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物理诱变剂等,可以促进植物细胞的变异,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例如,利用诱变剂可以改变花朵颜色、增强茎叶的粗壮程度或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等。这种应用不仅丰富了园艺植物的种类,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环境诱变剂研究对于理解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学领域,通过研究环境诱变剂对生物体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此外,环境诱变剂也被用于诱发突变,从而进行育种工作,这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环境保护和生态风险评估:环境诱变剂研究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从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这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工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业生产中涉及的化学品、农药、食品添加剂等都可能具有诱变作用。因此,环境诱变剂研究对于确保工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合规性至关重要。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诱变性质,可以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
环境诱变剂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于1988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是一个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的法人社会团体。该学会致力于环境因子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研究,为环境诱变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国内顶尖的生态环境研究机构,该中心在环境诱变剂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团队在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环境诱变剂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作为国内一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该系也在环境诱变剂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为环境诱变剂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