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制冷学会联合文物保护机构、相关高等院校及各大博物馆于2016年、2018年和2022年分别在西安市、杭州市和太原市举办了三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论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第四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论坛将于2024年11月28-29日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举办。
组织委员会:
孟庆国 顾兆林 曹世杰 刘超英 李春冀 唐俊杰 荆华乾 于湘 杨文英 张群力 张学军 冯壮波 王崇恩 黄 翔 潘云钢 周敏 张杰 夏琦兴 孟祥兆 罗昔联 王宇鹏 杨淑燕 郑坤 倪越 谭翔
论坛主题
1、文物保存环境与文物病害及修复技术
2、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
3、文物保存调控系统设计与低碳运维技术
4、文物保存环境调控高效设备
5、文物保存环境生态化方法及智能化监控技术
6、建成遗产长期监测保护方法与技术
7、文物保存场馆规划设计与建设技术
8、博物馆绿色设计与节能技术
9、遗产功能转换规划设计与利用
10、大遗址赋存环境监测与保护策略
11、档案馆绿色安全节能技术
12、其他相关技术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对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等)的影响,馆藏文物的保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开展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的研究,对于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延长文物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发展
理论进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例如,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运用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成果,研发新型的文物包装材料和展示设施,以改善文物的储存和展示环境。
技术创新: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关键技术,包括光学技术、电化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可用于检测文物表面的污染物和侵蚀物、研究文物的劣化机理、监测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等,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现状
环境监测: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已开始重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善。他们采用低照度照明和防紫外线材料,以减少光照对文物的影响;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以降低空气污染物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博物馆在进行环境改造时难以确保效果的一致性。
环境调控:为了营造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人员正在加强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力度,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调控和质量控制技术。通过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为文物的保存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
科研人员短缺:目前,文物环境保护科研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现行的国家环境评价监测技术、仪器和规范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材料管理不足:对博物馆室内装饰和文物包装材料的潜在威胁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科学的筛选研究和建立材料使用管理机制。
虫霉问题:由于局部潮湿、消毒不严、清洁不力、缺乏监察机制等原因所造成的白蚁、害虫、霉菌生长问题长期困扰着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治理。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作为高价值藏品的聚集地,对于藏品的保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通过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并控制博物馆内的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关键参数,确保文物在适宜的环境中保存。
例如,对于金属器皿和文献纸张类藏品,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可以分别设定不同的温湿度要求,以满足不同材质文物的保存需求。
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及时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环境条件,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文物因环境变化而受损。
在历史研究中,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长期监测与调控,可以研究文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艺术品与私人收藏:
对于私人收藏家而言,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保存和管理自己的艺术品收藏。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环境参数,可以确保艺术品在稳定、适宜的环境中保存,延长其使用寿命。
古建筑与古遗址保护:
古建筑和古遗址往往面临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威胁。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可以帮助保护人员及时了解古建筑和古遗址的环境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其因环境变化而受损。
例如,在古建筑修复工程中,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可以帮助保护人员了解修复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文化与旅游行业:
在文化和旅游行业中,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文物展示的观赏性和安全性。通过控制展示环境的光照、温度等参数,可以使文物在最佳状态下展示给游客,同时确保文物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损。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环境监测研究所:
背景: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下设的研究所,由原文物科技保护部分析与环境检测室发展而来。
研究领域:专注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性质:行业协会,致力于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活动:参与组织“首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论坛”等活动,推动行业内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领域:虽然主要研究方向是地球环境,但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方面也有深入研究。
成果:参与多项与文物保存环境相关的研究项目,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知名企业: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开发有“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评审。
荣誉:2015年研发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列产品”获评“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荣誉称号。
技术特点:该系统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空气污染物等多种参数,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虽然文中未直接提及该公司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方面的具体业务,但作为知名企业,可能在该领域也有所涉足。
联系人:张晓宁,赵国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100142
电 话:010-68719983
邮 箱:mhvac@car.org.cn
论坛网站:http://mhvac2024.scimeeting.cn
主题报告(暂定)
1.大空间遗址展厅环境分异通风技术——顾兆林 二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2.博览建筑绿色低碳技术与应用——张铁辉 总工程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3.城市历史建筑生态化保护与利用——冯壮波 研究员,东南大学
4.大足石刻圆觉洞凝结水风险预测研究——白雪莲 教授,重庆大学
5.传统建筑性能提升技术研究——张群力 教授,北京建筑大学
6.《博物馆空调系统设计标准》编制思路及要点介绍——郑坤 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7.浅析中意古建筑微气候环境监测与保护——杨淑燕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8.秦兵马俑三号坑湿热监测的实践与反思——景博文 馆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9.绿色节能技术在档案馆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陈美含 馆员,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10.题目待定——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论坛地点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第二阶梯教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参会费用
本次论坛将统一安排食宿。
普通代表注册费:1000元,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中国制冷学会单位、个人会员代表、学生代表注册费:800元,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酒店住宿
北京国谊宾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一号
大床房/标准间:500元/间·晚
联系人:张晓宁,1372008616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