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24)”将于 2024 年 10 月 19-23 日在厦门召开。
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 朱日祥
副主任: 陈晓非 底青云 侯增谦 毛景文 倪四道 王赤 徐义刚 张培震 郑永飞
成 员: 郭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王强 王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 张少华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 侯增谦
副主任: 陈晓非 底青云 毛景文 倪四道 王赤 徐义刚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旭 陈斌 陈骏 陈鸣 陈颙 陈福坤 陈仁义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衍景 陈永顺 陈毓川 陈运泰 程久龙 单新建 邓军 邓明 邓居智 丁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窦贤康 段建华 范蔚茗 方慧 方小敏 冯宏 冯新斌 冯学尚 冯佐海 高俊 高锐 高建国 耿建华 龚健雅 郭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芳 郝天珧 何宏平 何继善 侯明才 侯泉林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胡修棉 胡兆初 黄方 黄清华 黄小龙 贾承造 蒋少涌 金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斐 李丽 李薇 李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亚琦 李振春 李子颖 林君 林伟 刘静 刘良 刘耘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勇胜 刘元生 刘志飞 柳建新 鲁安怀 栾锡武 罗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孟小红 莫宣学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潘永信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宋晓东 孙敏 孙和平 孙继敏 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菊兴 唐晓明 滕吉文 田钢 童思友 涂传诒 汪集旸 汪品先 王平 王强 王水 王涛 王焰 王成善 王椿镛 王登红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云鹏 王宗起 韦刚健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春明 吴福元 吴忠良 夏群科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桂青 谢树成 熊彬 熊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徐长贵 许成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 严良俊 杨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勤勇 杨守业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占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鸿福 印兴耀 于晟 于志强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干 张怀 张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张招崇 赵里 赵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绵平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琦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光 朱弟成 朱建喜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 侯增谦(兼)
副秘书长: 郭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宋强功 王强 王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 郭建
副组长: 陈本池 储日升 董世泰 冯德山 韩立波 胡敏 李貅 李亚琦 施海峰 薛国强 袁全社 张青杉 赵镨 周坚鑫
成 员: 董静 顾珧 倪一超 乔忠梅 闫纪红
《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 侯增谦(兼)
副主任: 郭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强 王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
成 员:
安超 蔡春芳 蔡红柱 曹宏 曹俊兴 曾祥方 曾昭发 陈斌 陈林 陈唯 陈意 陈桂华 陈晓东 程久龙 丛健生 崔祥斌 代立东 符立耘 高科 高原 高静怀 葛亚松 韩立国 韩立霞 何登发 何宏平 洪德成 侯明才 胡佳顺 胡祥云 胡兆初 黄辅琼 黄建平 简伟 江国焰 江利明 琚宜文 康晋霆 雷建设 冷伟 李斐 李静 李宁 李貅 李杨 李景叶 李立兴 李曙光 李振洪 李正祥 刘洋 刘俊来 刘四新 刘星成 刘伊克 柳建新 卢绍平 陆程 栾锡武 吕庆田 裴顺平 屈春燕 任治坤 史全岐 宋晓东 宋彦云 孙闯 孙道远 孙圣思 孙卫东 孙文科 谭茂金 汤吉 陶士振 田小波 田云涛 汪毓明 王华 王猛 王强 王瑞 王赟 王功文 王九一 王荣生 王世民 王文龙 王小琼 王绪本 王一博 魏斌 席继楼 夏江海 夏群科 肖 都 肖文交 徐星 徐亚 徐林刚 颜茂都 杨进 杨宏峰 杨磊磊 杨午阳 杨小秋 姚华建 殷长春 印兴耀 于四伟 余春昊 俞春泉 泽仁志玛 张健 张宝林 张锦昌 赵虎 赵盼 赵连锋 郑建平 郑文俊 郑永飞 周永章 朱光有 宗兆云 邹长春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地球科学研究现状
多元化发展:
地球科学已经涵盖了大气、水文、地质、生态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
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相互补充,使地球科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地球科学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如污染治理、矿产开采等。
交叉合作:
地球科学领域开始出现了跨学科合作和融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例如,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大气科学的交叉合作,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大数据驱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数据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通过研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和存储技术,利用大数据探索和研究地球科学现象。
大数据支持下的系统化处理数据技术,提高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具体研究领域进展:
地震学领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地震成像研究,实现了高分辨率图像的获取和高效识别地震信号的能力。
气候变化研究通过数据模拟和实地探测手段,确定了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和地质学领域利用海洋探测技术研究和发现大量生物种群和海洋地质资源,为科学规划未来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将继续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提高研究创新能力。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提升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多源数据的整合和处理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地球科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资源管理与开发:
石油勘探:通过地球科学的技术,如地震波勘探技术,可以寻找到潜在的石油地质储层,为石油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电磁勘探技术和重力勘探技术等用于探测地下的导电性和磁性物质,以及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从而揭示出潜在的矿产资源。
水资源管理:遥感技术用于获取水资源分布信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环境监测与保护:
大气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污染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水质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质变化,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
生态保护:地球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预警与减灾:
地震预测:利用地震波监测和观测网络来预测地震,并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火山活动监测:地球科学技术用于监测火山活动的动态,预警火山喷发等灾害。
洪水预警: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可以预测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防洪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气候模型模拟: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预测,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为制定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农业与林业:
作物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植被生长情况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森林管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及时发现森林砍伐和火灾等问题,保护森林资源。
城市规划与建设:
地质勘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地球科学的地质勘探技术用于了解地下结构、地质条件等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通过地球科学研究,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
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概况:是中国科学院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机构。
人员规模:截至2022年11月,共有在岗人员732人,研究生681人(含留学生25人),博士后134人。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中国地质科学院
概况: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综合性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等。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BGP)
概况: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资物探专业化子公司,是全球物探行业唯一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公司。
注册资本:153亿元人民币。
员工规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29886人。
业务范围:以地球物理方法勘探油气资源为核心业务,集陆上勘探、海洋勘探、综合物化探、井中勘探、处理解释、油藏地球物理、软件研发、装备制造、油气合作开发等业务于一体。
企业
美国的地球物理勘探公司(Geophysical Survey System Inc, GSSI)
概况:全球知名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供应商。
业务范围:提供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和技术服务。
意大利的IDS公司
概况: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业务范围:提供地球物理勘探设备、软件和技术服务。
瑞典的Mala地球科学公司(Mala GeoScience Inc)
概况:专注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产品与服务:提供探地雷达等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和技术服务。
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
学会办公室电话:010-82998257 82998024。
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专题目录索引
点击下方目录可进入各大版块查看分专题讨论会内容
(一)联合专题(二)空间与行星科学(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四)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五)地震形成机制与灾害预防
(六)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七)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八)壳幔相互作用与大陆演化
(九)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十)深地过程与物质循环
(十一)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气候-成矿效应
(十二)沉积学、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
(十三)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十四)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机制
(十五)古生物学与地球生命演化
(十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
(十七)学术论坛
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详情点击论文稿件要求查看)。
征稿截止日期:2024年7月31日。
优秀学生论文
本届大会将遴选“学生优秀论文”,并向相关期刊推荐。
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24年9月10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2200元(学生1500元,不含博士后);
2024年9月10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2500元(学生17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及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10月11日24点结束)。
请登录年会网站www.cgu.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未提前(9月10日前)交纳注册费人员,现场不保证会议资料的正常领取。9月10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9月10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
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http://www.cgu.org.cn
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序 | 项目 | 收费标准 |
1 | 展台 3m×3m (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 18000元/个 |
2 | 展台 2m×2m(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 6000元/个 |
3 |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一次25分钟) | 6000元/25分钟 |
4 |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份为3000张/件) | 8000元/份 |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请参展单位于10月20日到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U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版面费300元,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已缴纳本年度个人会员会费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版面费。
3.版面费请于9月10日前缴纳,不能现场缴费;
注册费(会议费)可提前交费,也可以现场交费。
4. 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注:①请银行转帐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CGU注册费或CGU版面费)、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②银行汇款后,在年会网站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注册及缴费”中点击“未支付费用”,选择“转帐汇款”,填写开票信息并上传汇款凭证。
(2)在线支付
年会网站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注册及缴费”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在线支付(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在线支付,不用上传汇款凭证)
5.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U盘)等会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