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学术交流会拟定于2024年7月24-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近两年来在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激发新思想,促进交叉合作,为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问题提供研究方案。热忱欢迎全国从事物理气体动力学理论、计算、实验、应用研究的科研、实验、教学、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欢迎对该领域研究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届时参会。
会议邀请到以下六位从事国家重大工程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的专家做大会报告:
1. 唐志共 院士
工作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报告题目:待定
2. 吴威涛 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物理信息嵌入式图神经网络的爆炸冲击毁伤效应数智评估技术
3. 李 飞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超高速膨胀流动中的分子辐射实验研究
4. 许和勇 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激光炮塔内外流气动光学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5. 邹立勇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界面演化混合进展及展望:从气体到金属
6. 吴 勇 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国防重大需求中的原子分子物理研究
学术委员会
【主任】
王建国
【成员】
蔡庆东、陈连忠、程 万、甘云丹、高 波、高铁锁、胡守超、江 涛、李进平、李晓杰、李新亮、梁仕发、龙仁荣、苗文博、彭 杰、冉宪文、沈 毅、石安华、谭 宇、万 婧、汪 球、王海兴、王 裴、吴威涛、吴艳青、肖 波、许传炬、许和勇、薛 琨、杨 鑫、杨玉军、袁学锋、张又升、张志刚、钟 巍、周 林、朱庆勇、邹立勇
组织委员会
李 鑫、徐海峰、杨玉军、叶珍宝、袁建民、张又升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相关领域的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关注气体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运动规律。
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的研究需求日益增加。
研究机构与设施: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被誉为“空气动力事业国家队”。
该中心拥有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以及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
研究内容与进展:
在计算空气动力学领域,中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以Euler及Navier-Stokes方程为主要数学模型的整机及部件绕流流场和气动特性计算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物理气体动力学方面,中国的研究涵盖了高温、高速、高压等极端流动,电、磁、辐射、非平衡、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等复杂流动,以及多介质、多相流动及其湍流等多个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相关技术开展的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学术交流会定期举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激发新思想、促进交叉合作的平台。
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同行共同推动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飞机一体化设计技术、微型飞行器、行星探测飞行器的发展,对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新能源、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也对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市场规模与应用:
空气动力能热泵作为空气动力能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告,2022年中国空气动力能行业主要产品空气源热泵产量达445.95万台,市场规模达308.92亿元。
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
飞行器设计:通过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程师可以优化飞机的机翼形状和机身设计,以减小阻力并增加升力,从而提高飞机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航天器再入:在航天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和压力。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航天器在进入大气层时所受到的力和热负荷,从而设计出能够承受这些极端条件的航天器。
导弹和炮弹:在军事领域,空气动力学对于导弹、炮弹等武器的飞行轨迹和精确制导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领域:
汽车工业:空气动力学技术可以用来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从而增加燃油效率,降低噪音,增加稳定性,并且减少耗能和排放。
火车和船舶:流线型的设计可以减小阻力,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和燃油效率。
建筑领域:
防风设计:通过对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以预测和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节能减排:空气动力学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冷热风的积聚和能量的浪费。
环境保护领域:
空气质量管理:空气动力学可以帮助预测和评估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传输规律,为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学:
天气预报和模拟:气体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模拟中,通过研究大气中气体的运动和流动,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工程:
气体流动和传输:在化学工程中,气体的流动和传输是许多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通过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工程师可以优化化工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参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体育领域:
运动器材设计:自行车、滑雪板和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的设计都受到空气动力学的影响,以提高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拥有5个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以及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拥有50余座配套的低速、高速、超高速气动力和气动热试验设备和特种试验设备。
科研实力强大,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
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研究院,是航空工业唯一的空气动力专业研究机构。
拥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几十个科研创新团队,已建成以亚洲最大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代表的亚、跨、超及高超声速风洞群。
为各类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铁、汽车、建筑以及风电等行业提供高、低速气动力综合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
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机构。
始建于1956年,于2004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大型航天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
现有在职员工4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超60%,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学位博士点和硕士点。
自主设计建造了低速、亚跨超、高超声速风洞等专用试验设备三十余座,并配备国内一流的试验技术与测控系统。
联系方式
(1)杨玉军
电 话:135 0088 5128
E-mail:yangyj@jlu.edu.cn
(2)王俊
电 话:138 4316 5186
E-mail:wangjun86@jlu.edu.cn
(3)叶珍宝
电 话:135 2125 3969
E-mail:ye_zhenbao@iapcm.ac.cn
征文范围和要求
物理气体动力学是一门强调从气体微观运动规律出发,通过理论分析、精密实验和数值计算来阐明气体宏观运动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常伴随高温、高速、高压、非平衡、极小尺度等极端物理特性。因此,凡研究对象涉及前述一个或者部分特性,或者研究方法涉及微观物理建模→多尺度耦合机制→气体介质宏观运动规律的工作,均在本次会议征文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伴随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相关技术开展的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也在本次会议征文范围之内。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的理论、实验、模拟工作:
1. 高温、高速、高压等极端流动;
2. 电、磁、辐射、非平衡、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等复杂流动;
3. 多介质、多相流动及其湍流;
4. 极端条件下原子分子物理及其参数研究;
5. 基于人工智能的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
6. 其它有关物理气体动力学的研究。
会议征文为未在正式期刊发表或未在其他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大会组委会将对提交的论文全文进行审稿,推荐优秀文章在《计算物理》期刊发表。论文摘要、全文模板均可通过会议二维码进行下载。
请扫描会议二维码提交论文摘要或全文、进行会议注册、预订酒店等。
重要时间节点
投递摘要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
投递全文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
参会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
会议展览
会议期间将在会场设置展区、搭建与科研一线人员交流和产品展示区域,欢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参展。
联系人:杨玉军
电 话:135 0088 5128
E-mail:yangyj@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