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届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08-09 ~ 2024-08-12
举办场地:北京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是确保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经。国家高度重视种质创新,大力推进种源联合攻关。为加强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现代玉米种业科技体系,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拟于近期召开第一届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讨会。通过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成功案例、探讨政策导向,共同推进我国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工作。大会诚挚邀请玉米界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界人士参加本次大会。

会议内容

(一)学术报告

1. 玉米种业发展形势分析

从行业概况、种业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多维度,认识新时期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形势与需求。

2. 玉米种质研究与基因发掘

探讨我国玉米重要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与应用。

3. 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技术

从创造和稳定遗传变异角度,认识玉米种质改良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种质创新效率。

4. 玉米基础种质创新与应用

从我国四大玉米产区品种选育对基础种质(优异资源、优异群体、优异育种材料)的需求,认识玉米基础种质类型,不断夯实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

5. 玉米商业化种源创新与利用

分析我国不同生态区玉米商业化种源创新、利用现状和成功案例。

(二)田间展示内容

1. 玉米优良品种展示

2. 玉米优异种质展示

玉米地方品种、美国解密玉米自交系、热带玉米种质、玉米合成群体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等。

3. 玉米种质改良技术展示(展板形式)

玉米群体改良技术、玉米种质转基因技术、玉米种质基因编辑技术、玉米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和玉米单倍体技术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现状

一、全球及主要国家玉米种业情况

全球玉米生产趋势:全球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例如,1980-2021年,全球玉米种植面积从12578万公顷增加至20587万公顷,增幅达63.67%;全球玉米年均总产量约11.4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30%-35%。

主要国家表现:美国、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是全球玉米出口的主要国家,而日本、越南和韩国则是主要的进口国家。这些国家在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了玉米育种技术的进步。

二、我国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现状1. 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

资源引进:近十几年来,我国通过多渠道引进热带、亚热带和欧美玉米种质,种质资源相当丰富。然而,目前欠缺的是对这些种质进行深入系统的评价,并积累有用信息。

资源利用:尽管引进了大量种质资源,但真正能在商业化育种中得到应用的种质资源不到10%。同时,少数优良种质利用频率过高,导致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严重制约着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

2. 育种技术与方法

传统育种技术:我国玉米育种主体仍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持续开展群体改良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生物技术育种:近年来,我国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高抗性玉米品种方面成果突出,利用新技术提升育种效率,研发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例如,我国已构建了最大规模的玉米EMS突变体库,并对玉米Mu突变体库进行了扩充,首次将CRISPR/Cas9系统用于玉米靶向突变体库创制。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广泛,特别是以SNP为代表的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全基因组选择领域,提高了育种的精准度和效率。

3. 商业化育种

企业参与度:种子企业作为玉米育种的新生力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然而,受限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团队人才不足等问题,与跨国种企仍存在较大差距。

科企合作:科企合作紧密度不够,社会分工不明确,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不足。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种质资源利用不充分:尽管种质资源丰富,但真正能在商业化育种中得到应用的资源有限。

育种技术瓶颈:主流农作物育种技术仍停留在传统育种技术阶段,先进育种技术如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尚未形成工程化、商业化育种模式。

人才短缺:育种人才断层,研发水平较低,适应不了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强化关键育种技术开发:加快创新种质资源,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良种质;创新育种方法,采用生物技术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育种的效率和技术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的开展。

促进科企合作:加强科企合作,明确社会分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育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育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涉及哪些行业或领域

一、农业育种领域

基础研究与育种技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是农业育种领域的核心工作之一。这包括对传统种质资源的评估、筛选、改良,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创制。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该领域还涉及对玉米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保存和评价,确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利用。

二、生物技术领域

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系统)和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玉米的遗传信息,实现对其性状的定向改良。

高通量测序与分子标记: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解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而分子标记技术(如SNP标记)则广泛应用于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实践中。

三、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领域

育种目标与机械化需求结合:在玉米种质改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如选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信息化与大数据: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管理和分析,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育种和决策支持,已成为现代玉米育种的重要趋势。

四、农业产业与市场需求领域

市场需求导向: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需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如选育适合不同加工用途(如饲料、食品、能源等)的玉米品种。

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的最终目标。这包括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市场推广和农民培训等环节。

五、政策支持与科研投入领域

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

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养高水平的育种人才和科研团队,是提升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

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简介:该中心是农业部1998年正式批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建立的科研机构,致力于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

成就:中心在遗传材料的创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QTL定位、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培育了多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奖励。

团队与资源:中心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优秀人才,并形成了梯队合理、各有所长的科研力量。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简介:该所是国内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的省级专业玉米研究所,从事玉米育种、栽培、生理等研究已有多年历史。

成就:该所在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育成了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玉米杂交种,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平台与资源:依托该所,建有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国家黄淮海转基因玉米中试与产业化基地等多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知名企业

隆平高科

简介:隆平高科是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现代种业企业,也是中信集团旗下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芯片”的高科技种业集团。

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杂交水稻种子、玉米种子等,其中玉米种子为公司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研发与创新:隆平高科在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登海种业

简介:登海种业是国内最早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的试点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种子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成就:公司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其育种创新团队在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中育出了多个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

研发投入:登海种业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实力,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种业发展。

领军人物: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是玉米育种领域的专家,其科研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对我国玉米产量的提升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农科技

简介:神农科技是首批获农业部颁证的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主要从事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业务与研发:公司在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方面也有所涉足,通过科研育种和技术创新推动玉米种业的发展。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