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促进植物科学交叉融合和发展,助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举办“2024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大会定于2024年11月16日-1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将邀请国内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做学术报告。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同行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主题 植物科学与绿色发展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 许智宏 万建民
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艳锋 |
万建民 |
马力耕 |
王二涛 |
王学路 |
毛龙 |
邓兴旺 |
左建儒 |
田志喜 |
巩志忠 |
朱玉贤 |
朱健康 |
任海云 |
向成斌 |
刘旭 |
刘宝 |
刘宝辉 |
刘春明 |
刘耀光 |
许为钢 |
许智宏 |
孙其信 |
巫永睿 |
李家洋 |
李德铢 |
杨仲南 |
杨淑华 |
杨维才 |
何光存 |
何祖华 |
宋纯鹏 |
张立新 |
张启发 |
张宪省 |
张献龙 |
张新友 |
陆宴辉 |
陈晓亚 |
陈温福 |
武维华 |
林宏辉 |
林鸿宣 |
周文彬 |
周俭民 |
郑绍建 |
赵进东 |
赵振东 |
种康 |
钱前 |
郭红卫 |
郭岩 |
唐威华 |
黄三文 |
曹晓风 |
戚益军 |
龚继明 |
康振生 |
韩斌 |
傅向东 |
储成才 |
廖红 |
谭保才 |
黎家 |
薛红卫 |
薛勇彪 |
瞿礼嘉 |
组委会主任 刘录祥 薛红卫
组委会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台 |
王二涛 |
王应祥 |
王宏斌 |
王佳伟 |
王宝山 |
王海洋 |
毛龙 |
孔凡江 |
左建儒 |
田志喜 |
巩志忠 |
向成斌 |
刘录祥 |
刘春明 |
刘耀光 |
严建兵 |
杨淑华 |
肖仕 |
张彦 |
陈凡 |
陈乐天 |
周文彬 |
赵忠 |
侯新亮 |
夏兰琴 |
夏瑞 |
钱前 |
徐琴 |
郭岩 |
储成才 |
廖红 |
黎家 |
薛红卫 |
瞿礼嘉 |
组委会秘书长毛龙 储成才 王应祥 徐琴
组委会秘书组 崔强 谢庆军 周海 赫圣博 谢勇尧 林秋鹏 孙涛
会议内容
(一)大会主旨报告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建民 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
马红 教授(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刘宏涛 教授(深圳大学)
刘耀光 院士(华南农业大学)
孙其信 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 教授(华中农业大学)
李家洋 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
何光存 教授(武汉大学)
张献龙 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种康 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韩斌 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谢旗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二)大会专题与召集人:
1. 生殖发育(召集人:王应祥、李红菊)
2. 种子发育与品质(召集人:巫永睿、刘巧泉)
3. 植物激素与发育(召集人:童红宁、丁兆军)
4. 细胞与发育(召集人:苟小平、任海云)
5. 植物营养高效(召集人:储成才、易可可)
6. 表观遗传(召集人:郑丙莲、何新建)
7. 代谢与合成(召集人:罗杰、祝钦泷)
8. 光信号与光合作用(召集人:林荣呈、朱新广)
9. 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召集人:杜嘉木、张鹏)
10. 蛋白修饰与功能(召集人:阳成伟、王鹏程)
11. 植物非生物胁迫(召集人:杨淑华、肖仕)
12. 植物生物胁迫(召集人:陈学伟、辛秀芳)
13. 植物-微生物互作(召集人:王二涛、白洋)
14. 作物育种技术(召集人:王海洋、王克剑)
15. 作物设计育种(召集人:严建兵、孔凡江)
16. 组学与大数据(召集人:田志喜、黄学辉)
17. 基因组编辑(召集人:陆钰明、金双侠)
18. 交叉科学与应用(召集人:翟继先、杨万能)
19. 植物进化与演化(召集人:孔宏智、程时锋)
20. 青年学者论坛(召集人:周海、赫圣博)
21. 期刊发展论坛(召集人:毛龙、巩志忠)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与深入性
植物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当前,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涵盖了植物的起源、进化、结构、生理、生态等多个方面,并不断深入到分子水平,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例如,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植物基因组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等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则使得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研究更加精细和直观。
三、研究热点的聚焦性
当前,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聚焦于多个热点领域。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植物基因组学:通过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进化规律,为植物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合成生物学:以植物为底盘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逐渐兴起,通过构建和改造植物合成途径,生产高附加值的代谢产物和功能蛋白,为农业、医药等领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植物生理学与生态学: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营养需求、水分利用和逆境适应等问题,为植物生长的优化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研究成果的丰硕性
近年来,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植物进化关系的解析、植物生理代谢过程的揭示等;还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虫、抗病、高产的作物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研究团队的强大性
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由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这些团队还积极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植物生物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六、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性
展望未来,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将继续朝着多学科融合、高新技术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向发展。随着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植物生物学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全面;同时,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日益严峻,植物生物学研究将更加注重研究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探索植物的逆境适应机理以及开发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方法。这将为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1. 农业领域
作物育种:植物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和改良,以获得具有抗病虫害、逆境抗性、优质高产等特点的新品种。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杀虫基因导入到作物中,使作物对虫害有更好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源生物农药: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植物源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植物源生物农药以其独特的环保特性和对人体及环境的低毒性,逐渐成为农药行业的新宠,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2. 医药领域
药物生产:利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药物成为一种新的药物生产方式,被称为“植物工厂”。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将对人体有益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成为药物生产的载体。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药物的成本,还可以增加药物的生产量,满足临床需求。
新药研发:植物生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发思路,可以利用植物中的天然产物来发现和开发新的药物。例如,通过分离和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和改良,从而得到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
3. 环境保护领域
环境修复:植物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来修复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例如,某些植物具有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吸收并积累在体内,从而净化土壤。这种植物修复技术不仅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还能够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
环境监测与预警:植物生物技术还可以利用植物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敏感性,将其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预警。例如,通过对植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使其产生对特定有害物质敏感的信号物质。当环境中存在对应的有害物质时,植物会产生可见的生理变化,从而提醒我们环境中存在污染物。
4. 林业与生态系统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气候调节、水源保护、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生物学研究在森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5. 科学研究与教育
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物学研究在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推动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教育与人才培养:植物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植物生物学人才,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国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简介: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以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设施与资源: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等多个重要设施和资源。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简介:是国内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团体。
活动:经常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如“2024年全国植物生物学青年博士(后)学术论坛—‘蓁叶’论坛”,旨在促进年轻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简介: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
合作: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等机构合作举办学术论坛等活动,共同推动植物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
知名企业
隆平高科
简介:生物育种龙头企业,已建立并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育种和生物育种相结合,科学设计、合理分工、标准操作、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高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研发能力: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研发创新能力及规模国内领先,黄瓜育种规模世界领先。
大北农
简介:生物育种产业化领先企业。
业务:在生物育种领域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苏垦农发
简介:生物育种领域的知名企业之一。
业务:在农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