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4-11-02 ~ 2024-11-03
举办场地:厦门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强化陆海统筹及河海联动,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由我会联合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定于2024年11月2日-3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会议主题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海洋环境面临的问题

污染问题:海洋污染主要表现为陆源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和塑料污染。陆源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海洋石油污染则主要由油轮泄漏和海上石油开采活动引起,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塑料污染也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而死亡。

生态破坏: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等渔业活动导致鱼类资源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同时,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加速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

保护措施

立法与监管:各国政府加强立法,制定严格的海洋保护法规,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例如,海南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以保障海洋环境的健康。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海洋保护行动中来。

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提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监测技术体系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包括遥感监测、海洋站观测、船舶巡航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监测的立体网络。

技术创新与应用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高空平台,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大范围、快速观测,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自动化仪器:自动化监测仪器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大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构建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快速筛选、清洗、融合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信息。

监测网络布局

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布局不断完善,提高了监测数据的时空覆盖范围和分辨率。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布设监测站点和船只,形成了覆盖广泛、数据密集的监测网络。

监测指标与标准

海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包括环境状况、保护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同时,各国和国际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监测网络拓展: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将不断拓展和完善,提高监测数据的时空覆盖范围和分辨率。同时,也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全球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数据共享与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将实现更加开放和共享。这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领域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领域

海洋生态系统监测

通过对海洋温度、盐度、水质、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的测量,监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功能和稳定性。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设备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海洋生态监测,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污染监测

监测海洋环境中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及危险化学品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污染源和污染事件。

采用气溶胶遥感技术、原位分析仪器以及生物监测技术等手段,提高污染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海洋气象监测

对海洋气象环境以及天气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包括各类气象参数的测量、预报和分析,以及对气象灾害(如台风、风暴潮等)的监测预警。

利用气象卫星、气象浮标、定点探测器等设备,为海上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海洋水文监测

对海洋水流、水位、海底地形、海流等水文参数的测量和研究,有助于分析海洋环流和水动力学过程。

采用声学探测器、水文浮标、海底探测器等设备进行海洋水文监测,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海洋地震监测

对海底地震地带进行监测,收集并处理海底地震数据,预测海底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利用海洋底部的温压计、声学探测仪等设备,记录海底地震引起的声波和变形,为地震预测和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领域

海洋污染治理

应用机械清洁、化学清洁、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清除海洋表面的固体污染物,降解和去除海洋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和去除海洋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

海洋生态修复

通过人工养殖、人工堤防等手段,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人工养殖可以增强海洋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协助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工堤防则可以控制海洋潮汐的流动,防止海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坏。

渔业资源管理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和高效地管理渔业资源。

通过对渔业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捕捞政策,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技术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在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深入探索等方面,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开更多海洋奥秘。

海洋资源开发

在油气资源、渔业资源、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风能)的勘探开发中,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技术可以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确保资源开发活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机构或企业

知名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简介:作为国内顶尖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

研究方向:涵盖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

成果与贡献: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海洋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简介:作为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职责与任务:负责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工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灾害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与实力:拥有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

简介: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洋学府,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研究方向:涵盖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方向,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科研与教学: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教学资源,为培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的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名企业

青岛博研海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批资质完备、专业结构完整、业务类型齐全的海洋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

业务范围:包括海洋技术开发与服务、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洋数值模拟、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等。

技术与实力: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项目千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项目,业务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稳居首位。在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

三旺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的透明生态缸研发和制造企业之一。

业务范围:主营业务为生态景观工程设计、建设和生态环境科技产品研发、制造及销售。其海水养殖环境监测产品覆盖了水质监测、流速测量、底质采样等多方面。

技术与产品:在海水环境监测设备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一家从事水资源智能管理和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业务范围:主营业务为水资源管理、输配水自动节能控制系统、海水淡化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其海水环境监测设备是主要产品之一。

技术与实力:拥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海水环境监测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议日程
2024年11月1日 - 全天报到
2024年11月2-3日 - 会议时间
联系方式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联系人:张中华 金宝艳 郝宝连 李向阳 杨金丽 陈永梅

电 话:010-62259894 60272046 60846163 58301152

邮 箱:csesxsb@chinacses.org

2.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联系人:王如梦 张钰博

电 话:15022303367 18765938657

参会企业
主办单位 - 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联办单位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联办单位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联办单位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联办单位 -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联办单位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联办单位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联办单位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办单位 - 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联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联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联办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联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联办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联办单位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联办单位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联办单位 - 中国海洋大学
联办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办单位 - 厦门大学
联办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
联办单位 - 天津大学
联办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联办单位 - 广东海洋大学
联办单位 - 江苏海洋大学
联办单位 - 大连海事大学
联办单位 - 福建师范大学
联办单位 - 燕山大学
联办单位 - 海南大学
联办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
联办单位 - 中山大学
联办单位 - 闽南师范大学
联办单位 - 厦门理工学院
联办单位 - 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
联办单位 - 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联办单位 - 漳州海岛海岸带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联办单位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联办单位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联办单位 - 山东大学
联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承办单位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生态安全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能源与环境分会
参会事项

会议安排

特邀主旨报告

拟邀请两院院士围绕会议主题作特邀主旨报告

潘德炉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张 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

杨志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王军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崂山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其他主旨报告专家(待定)。

23个分会场学术议题及召集人

议题1: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环境行为与污染防控

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马文超

海南大学 教授

议题2: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与碳减排增汇

孙卫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白敏冬

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教授

议题3碳增汇目标下海岸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刘大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李杨帆

厦门大学 教授

议题4:全球变化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碳增汇研究

许莉佳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杨清华

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教授

刘松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议题5: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

王有基

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

王明华

厦门大学 教授

赵洪伟

海南大学 教授

议题6:河口海岸带环境演变及陆海协同管控

雷 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议题7:碳中和背景下近海陆海统筹污染物综合防治

孙 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议题8:陆海统筹与海洋污染治理

白敏冬

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教授

周 滨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议题9:海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陶春辉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议题10: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

陈令新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

张颖颖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研究员

议题11:海洋油气开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刘 涛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总师

周广飞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副主任

议题12:海洋有毒有害藻多样性与藻毒素监测技术

李爱峰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顾海峰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议题13:海洋污染物检/监测与人工智能技术

王俊生

大连海事大学 教授

议题14:海洋监测传感器研发与防护技术

毕卫红

燕山大学 教授

孟 洲

国防科技大学 教授

邵理阳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吴 锜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山东大学 教授

议题15: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应对

王爱军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仝 川

福建师范大学 教授

议题16:海湾保护建设及海湾生物多样性保护

吴梅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赵 辉

广东海洋大学 教授

肖武鹏

厦门大学 副教授

议题17: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杨 斌

江苏海洋大学 教授

潘 峰

厦门大学 副教授

议题18: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梁书秀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议题19:中国典型河流-河口-海湾系统环境过程、效应与模型

刘瑞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议题20:海草床体系中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及其生态效应

胡晓珂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

议题21:渔业环境胁迫因子及其生态响应

吴立冬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蔡明刚

厦门大学 教授

李顺兴

闽南师范大学 教授

夏 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林 嫣

厦门理工学院 副教授

议题22:东部入海河流-海湾连续体污染物迁移过程与模拟

陈能汪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教授

晏维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议题23:美丽港口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创新

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青年学者专场

为加快海洋领域人才培养,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会议安排了青年学者专场。

研究生论坛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开拓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议安排了研究生专场,择优筛选报告演讲并请专家点评。

墙报交流

会议期间专门设置墙报交流区域,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墙报尺寸:90cm(宽)*120cm(高)。

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

搭建创新技术、成果和项目交流互动平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转化应用。

论文征集

1.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要素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等。

2.请在论文后面标注作者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以便进一步沟通。

3.优秀论文将推荐至《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学》期刊优先发表。

4.请提交论文人员将电子版论文全文至邮箱:csesxsb@chinacses.org。

5.征文截止日期:2024年10月20日。

参会报名

1、会议采取在线报名注册方式,请在线注册:https://meet.zghjkx.com.cn/exh/default2/meetcontent?fair_id=379&code=20240808092856lL48

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二维码

2、会议服务费

代表类型

优惠注册费

(10月20日前)

标准注册费

(10月20日之后)

普通代表

2300元

2600元

学会个人会员

2000元

2300元

在校学生

1800元

2000元

注册费标准以付费日期为准,不以注册日期为准,为使您享受优惠的注册费和更好的服务,希望您提前缴费。

会议注册费含餐费、资料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缴费方式

(1)会议管理系统缴费(推荐)

使用会议管理系统报名时,可选择使用支付宝或微信进行缴费。

(2)银行汇款

单位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账 号:7501 0188 0003 31250

汇款须知:①个人转账请务必备注:发票抬头+姓名+手机号;②请将汇款底单上传至会议报名系统,财务审核后会更新您的缴费状态。

(3)报到现场缴费:报到现场可刷银联卡(POS机)缴费。

4.发票

会议提供两种类型的电子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内容为:会议服务费。请参会代表按照系统提示,准确填写发票信息及发票接收邮箱和电话。现场签到后,实时开具电子版发票。

下载海报
若未生成海报二维码可点击 生成海报 刷新。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