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为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低碳发展以及科学合理发展电炉短流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前三届(2018-2021年)在北京召开;第四届于2023年5月在四川泸州市举办,旨在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的实施方案》,推进示范引领工程。目前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决策、实施和升级电炉冶炼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金属学会定于2024年9月11-13日在南京召开“第五届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论坛”。
本次论坛将集中围绕“低成本电炉炼钢成就未来绿色钢铁”为主题邀请业内专家解读国家政策、聚焦低成本电炉冶炼技术最新进展、废钢原料应用技术以及能源和环保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对不同炉型的技术指标进行交流。大会同期活动将举行“第三届全国电炉炼钢厂长工作座谈会”,电炉炼钢生产企业厂长将围绕电炉炼钢成本和主要技术指标,电炉生产成本优化、废钢使用技术以及电炉炼钢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行交流。
会议内容
1. 邀请相关部委专家领导,解读钢铁行业产业政策
2. 行业专家介绍国内外电炉炼钢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如何实现电炉的零碳冶炼技术、
4. 世界主流炉型技术工艺特点及在中国市场发展现状
5. 国内钢铁企业交流电炉炼钢的成本优化和技术创新
6. 国内行业专家探讨长短流程成本对比和技术分析
7. 电炉炼钢超低排放及环境保护技术
8. 电炉炼钢固废循环利用技术
9. 电炉炼钢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进展
10. 电炉炼钢冶炼过程中降低电极和耐材消耗技术
11.废钢及铁素原料的应用技术
12.电炉用废钢标准、超低排放设计-电炉炼钢标准发布宣贯
13.电炉电渣重熔在特钢冶炼中新技术
14.电炉供电新技术进展
15.数字化、智能化在电炉冶炼中的现状和未来
16.碳中和时代的电炉炼钢技术展望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现状
一、产量与规模
产量增长:近年来,中国电炉炼钢的产量持续增长,尽管在整个钢铁产量中的占比仍低于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但电炉炼钢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以及下游行业对高品质钢材需求的增加。
规模扩大:中国电炉炼钢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电炉的数量增多,电炉容量也逐渐增大。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提高产品质量。
二、技术进步
技术引进与创新:中国在电炉炼钢技术领域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例如,电弧炉的高效化冶炼技术、综合节能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等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电炉炼钢行业正逐步引入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三、节能环保
环保政策推动: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电炉炼钢行业加大了环保投入,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努力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
能耗降低:通过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中国电炉炼钢的能耗不断降低,环保性能进一步提升。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需求
下游行业需求增长:随着建筑、机械、汽车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电炉炼钢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产品结构优化:中国电炉炼钢行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除了传统的普碳钢外,不锈钢、特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增强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政策支持
国家战略规划: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如《关于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明确了中国电炉炼钢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地方政策落实: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电炉炼钢行业的发展。
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中国电炉炼钢行业仍面临废钢资源不足、环保压力增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挑战。
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电炉炼钢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涉及那些行业或领域
1. 钢铁行业
电炉炼钢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工艺之一,直接推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随着电炉炼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的扩大,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2. 废钢回收与利用行业
废钢是电炉炼钢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电炉炼钢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废钢回收与利用行业的繁荣。随着电炉炼钢对废钢需求的增加,废钢回收企业积极扩大回收规模,提高回收效率,同时加强废钢的分类、加工和处理,为电炉炼钢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3. 电力行业
电炉炼钢以电力为能源介质,因此电力行业的发展对电炉炼钢具有重要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价格以及清洁能源的比例等因素都会影响电炉炼钢的生产成本和环保性能。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电炉炼钢将获得更多的电力支持,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
4. 装备制造业
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装备制造业为电炉炼钢提供先进的冶炼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环保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电炉炼钢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电炉炼钢将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5. 环保行业
电炉炼钢作为一种相对环保的炼钢工艺,其发展也受到了环保行业的关注和支持。环保行业为电炉炼钢提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帮助电炉炼钢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同时,环保行业还加强对电炉炼钢企业的环保监管和评估,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6. 科研与教育领域
科研与教育领域在电炉炼钢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研机构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推动电炉炼钢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教育机构则通过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为电炉炼钢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些科研和教育成果为电炉炼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电炉炼钢科学发展领域有哪些知名企业或品牌
知名企业或品牌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河钢集团是中国领先的钢铁企业之一,在电炉炼钢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河钢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电炉炼钢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宝武钢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也是电炉炼钢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该集团积极推动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致力于提高废钢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沙钢集团是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代表之一,在电炉炼钢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沙钢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电炉炼钢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是中国特钢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在电炉炼钢领域也有着显著的成绩。该集团致力于高端特钢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电炉炼钢工艺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特钢的需求。
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北京利尔主营产品并非直接为电炉炼钢设备,但其生产的石墨电极等耐材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炉炼钢领域。作为该领域的知名企业,北京利尔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为电炉炼钢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耐材解决方案。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冶赛迪是中国冶金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在电炉炼钢技术和装备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成果。该公司研发的绿色高效电弧炉等技术和装备,推动了中国电炉炼钢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会议技术负责人、会议主会场、分会场技术负责人
中国金属学会:姜曦、赵欣、高鸿飞
江苏省金属学会:陈建华
南京钢铁集团公司:刘长亮
中国金属学会电冶金分会:史成斌、杨树峰、董艳伍
会议会务总负责人
姜 曦 13811891085;16600057238
会议代表参会报名表反馈邮箱:jx@csm.org.cn
其他事宜
会务住宿预定辅助联系人:高鸿飞13051850495
发送参会确认编号手机号码:13811891085;16600057238
企业技术宣传推广
本次论坛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宣传推广展览服务平台。
欢迎钢铁联合企业、电炉炼钢生产厂和废钢加工处理企业交流生产技术实践;欢迎电炉装备制造企业、电炉超低排放技术服务单位、电炉环保工艺技术实施单位、电炉固废处置技术单位、电炉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电炉备品备件供货单位,电渣技术单位、科研院所、冶金高校等参加论坛推广介绍新工艺新技术。
五、会议报名方式
(一)会议缴费方式:
本次会议免收全体钢铁生产企业代表注册费。
各电炉生产企业参会要求:公司须委派公司级领导、电炉厂厂长、电炉生产单位技术负责人参会,每个单位人数限制1-3人。
优秀供应商单位和技术推广单位参会要求:参会人员须联系秘书处负责人,办理参会、参展和推广事宜。
全体代表参会确认,以会议秘书处发送参会确认编号为准,确认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9月5日。
代表会期资料费、会务费均由会务组承担;代表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二)钢铁企业代表注册及报名确认:
本次论坛代表确认报名电子邮箱:jx@csm.org.cn
钢铁企业代表须填写报名表,并加盖单位或部门公章。经秘书处复核后,向钢铁生产企业参会代表本人的手机号码,发送参会现场注册使用的参会确认编号。
钢铁生产企业免费参会代表申请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8月30日。名额人数限320人。
(三)优秀电炉设备、电炉超低排放技术服务单位、电炉固废环保技术服务单位、节能降耗技术服务商等代表注册及报名确认:
须联系秘书处负责人,办理参会、参展和推广事宜。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9月5日,名额人数限制80人
(四)设计院所、高校、研究单位、金融机构注册及报名确认:
须联系秘书处负责人,办理参会事宜。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8月30日,名额人数限制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