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造成文物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福岛大地震、2023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等强烈地震均对文物均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 6500 余座博物馆中,60%以上地处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大部分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处于地震设防高烈区,地震是文物受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上海博物馆、美国Getty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联合建议下,于2015年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博物馆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在中国昆明召开了“第二届博物馆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博物馆文物防震研究和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关键技术及设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进一步向不可移动文物防震、文物结构安全稳定性研究、防震减灾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入。为了推进文物防震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前面两届“博物馆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拟于2024年10月19-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第三届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本次国际学术会期间讨论在ISO/TC349筹备申请文物防震国际标准工作组相关事宜。
会议将安排国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会场配置中英文同声传译),并安排交流时间。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文物防震事业的快速发展。
会议内容
博物馆文物防震理论方法、防震装置开发、防震技术集成应用、防震防灾标准等;
不可移动文物防震和结构安全稳定的理论方法、试验研究、措施及监测技术、工程实践等;
其他与文物防震防灾、文物保护风险管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等相关内容。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文物防震技术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中间地带,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破坏极其严重,因此文物防震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发展,文物防震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研究现状
传统防震技术的应用与局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陈列文物的防震技术仍以传统技术为主,如降低重心法、侧支法、胶粘法、卡固法、拴线法、磁铁法、木楔固定法等。这些传统防震措施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局限。例如,胶粘法可能因化学物质对文物造成损害,且不利于文物的自由存取;侧支法则可能在地震作用下与文物相互作用造成破坏。
现代防震技术的发展
为了克服传统防震技术的局限,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现代防震技术。例如,一些博物馆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如山西博物馆在主馆二层至四层安装了液体粘滞阻尼器以提高主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还有课题组致力于文物隔震台座的研究与开发,如独立式平行连杆三维文物隔震装置、带限位保护系统三维文物隔震装置等,这些装置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学术研究与交流
学术界对文物防震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近年来,多次召开博物馆文物防震防灾学术研讨会,如2024年博物馆文物防震防灾学术研讨会就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召开。会议聚焦博物馆文物防震防灾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实践案例,为博物馆文物防震防灾工作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与融合
未来,文物防震技术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融合。科研人员将继续探索新的防震材料和防震结构,以提高文物的抗震性能。同时,传统防震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也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防震方案、提高防震效果。
标准化与规范化
随着文物防震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化与规范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相关部门将制定和完善文物防震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文物防震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将加强对文物防震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
多学科交叉与协同
文物防震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与协同。未来,将加强地质学、结构工程学、材料科学、文物保护学等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物防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可以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
核心应用:博物馆是文物防震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场所。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结构的加固、采用减隔震技术以及开发适用于文物的特殊防震装置,可以显著提高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这包括展览文物、原状陈列文物和库藏文物的防震保护,确保它们免受地震的破坏。
案例展示:如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已经应用了现代减隔震技术,建立了展览类文物隔震防护系统和库藏文物消能减震保护项目,有效提升了文物的地震安全保障水平。
2. 考古学和历史学
辅助作用:在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过程中,文物防震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出土文物的防震处理,可以确保文物在运输、保存和研究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对遗址和遗迹的防震评估也是考古工作的一部分,以确保考古发现的长期保存。
技术支持:在考古遗址的修复和保护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物防震技术来评估地震对遗址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防震措施。
3. 艺术品和收藏品市场
保障交易安全:艺术品和收藏品市场也需要文物防震技术的支持。对于高价值的艺术品和收藏品,采用适当的防震措施可以保护其在运输、展示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市场规范:文物防震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艺术品和收藏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防震意识和技能水平。
4. 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
跨领域应用:文物防震技术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文物本身,还涉及到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通过对文物防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推动地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协同作用: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文物防震技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两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5. 教育和科研
教学与实践:文物防震技术也是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学科如结构工程、文物保护、地质学等可以将其纳入教学和研究范畴,培养专业人才并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文物防震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装置推广到更多的领域和场景中,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物防震技术研究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背景与成就:该基地于2023年11月24日正式授牌,是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成果。基地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集团公司特级专家、规划总院首席专家葛家琪担任科研基地主任。自成立以来,该基地已完成了包括秦始皇兵马俑、西安碑林、雅安博物馆、甘孜州博物馆等在内的20余项防震保护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方向:基地致力于文物防震技术的全链条研究,贯穿“评估—设计—应对—检验”各个环节,旨在建成国际领先的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基地。
未来规划:未来5年,该基地将整合优势资源,联合国内外科技力量,追踪国际文物防震的科技前沿,发展成为文物防震领域科技研发、人才孵化、合作交流、成果辐射与科学普及中心。
彩陶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博物馆)
特色研究:该基地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依托,专注于彩陶文物的防震保护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彩陶文物的防震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文物防震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知名企业品牌
天津伟朋文博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专业化企业,业务范围涵盖文物防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文物提供全面的防震保护解决方案。
产品与服务:该公司提供防震字画文物储藏设施等产品,满足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藏品保护要求。同时,还提供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转让等全方位服务。
其他相关企业
在文物防震技术领域,还有一些其他企业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和应用,如提供文物防震装置、防震材料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为文物防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杨盛 1354108099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邹非池 18810823398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国军 13683183292
成都博物馆
段杨波18117908926
秘书处人员及联系电话
成博:闵晨 15208212760、028-68277050
中航:吴思 15210835126、010-62038242
联系邮箱:ISCHSPT2024@126.com
会议费用
(一)会议注册费:文物保护及博物馆从业者、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特邀专家免会议费。
(二)参会代表往返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住宿发票由住宿酒店开具。
报名方式
请参会代表进入小程序提交住宿及参会申请,或于2024年9月20日前发送回执至邮箱ISCHSPT2024@126.com。
在线报名:https://wx.hlcode.cn/?id=NE0Vk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