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2024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交流大会”定于2024年11月29-30号举办,会议设海口年会会场及台湾平行论坛,会议以“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围绕水、土、固废、新污染物、环境健康、双碳、绿色矿山等生态领域前沿及热点领域设置专题分会场,其中各领域会期均为一天半内;台湾平行论坛以标杆企业推动永续、净零排放和ESG的经验分享为主题。
会议主会场举办地为海南省海口市,是魅力四射的热带岛屿,这里四季如春素有“椰岛”之称。欢迎各位同仁在海口相聚,莅临“2024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交流大会”,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深入交流生态环境科技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分享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探讨科技驱动下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大会名誉主席(排名不分先后):
唐启升、倪晋仁、郝吉明、汪华林、王焰新、陈云敏、陈永清、吴丰昌、戴晓虎、李会泉、王复明、朱彤、魏一鸣、黄 震、黄建平、李晓昭、金相灿、黄启飞、曹心德
分会场设置
水体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专场
美丽河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专题
主 席:何圣兵、李 勇、 刘洪均、刘振刚
王 栋、毛羽丰、谢 忱、俞文正
张先炳、张毅敏、张饮江、赵秀阁
郑唯韡、周少奇、范丽丽
召集人: 白英臣、曾 强、陈 超、崔 建
鄂学礼、高月香、贺根河、李大鹏
林仕伟、潘继征、邵军荣、王志平
徐鹏程、杨柳燕、衣雪松、虞美秀
张 劲、吕 慧、孙轶斐、陈 达
吕 来、戴江玉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面源污染控制与河湖治理;水生态环境模拟与修复和河湖智慧管护的研究与应用;入海河流河口水生态环境治理;饮用水新污染物净化技术;水环境污染溯源;城市水环境修复与水生态健康;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水质健康基准值;饮用水水质与慢性疾病相关性及水质提升;水资源与污水处理新技术;水环境监测及防治
污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与资源化专题
主 席:冯玉杰、李 昂、李保安
刘文宗、刘 雨、马伟芳、倪寿清
全 燮、唐崇俭、张忠国、周 鑫
曾 明
召集人:陈振国、郭志强、何伟华
黄薇薇、黄晓武、刘 军、孟 佳
乔 森、万俊锋、魏 东、吴莉娜
张 萌、张晓媛、张彦隆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低碳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循环水养殖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低碳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废水资源化利用;厌氧氨氧化技术前沿创新与工程应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专场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主 席:李海龙、李 凌、刘兴宇、杨肖娥
姚 俊、张发旺
召集人:陈小刚、丁哲利、高旭波、韩占涛
刘 国、王 琼、肖 凯、赵凤亮
朱治强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土壤生物修复与健康农业;滨海湿地地下水-地表水互作过程的生源要素观测与评估方法;矿山地下水与生态修复;矿山修复;土壤地下水修复现状和问题;多污染场地一体化修复装备技术;共享融合型修复模式;土壤和地下水风险与防控。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专场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主 席:包申旭、蔡冬清、李国学、李小伟
罗景阳、马文超、马英群、蒲诃夫
桑稳姣、苏应龙、孙士权、唐圆圆
王海北、张永峰
召集人:柴晓利、陈 垚、黄晓武、李 江
刘 宁、罗文海、马英群、苗真勇
孙照勇、汪 恂、王冬芳、王昭阳
杨亚红、张建波、张良波、张灵恩
郑泽民、周爱娟、周 涛、张海军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有机固废低碳处理与资源化;
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新污染物转化及防控研究;有机固废腐殖化及资源化;污泥与固废低碳处置与资源化;矿产固废低碳处理与绿色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置。
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及健康风险防控专场
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及健康风险防控
主 席:陈青林、郭婉茜、李灿华、王 华
魏永杰、谢发之、杨丽华、姚彦坡
叶正芳、张慧东、张元勋、周雪飞
邹国元
召集人:白 雪、陈承志、陈 浮、陈家斌
陈延华、郝长付、何益得、胡 栋
吉贵祥、库婷婷、李志刚、刘维涛
莫凌云、任显凤、沈 彤、孙佩哲
王 华、王丽丽、张 瑾、赵 萌
朱璧然、朱书景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健康
风险;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风险管控技术;纳米材料的环境归趋和毒性效应;环境暴露与免疫代谢;新污染物绿色防控;环境污染的健康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大气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与人体健康:微纳米材料在新污染物治理中应用研究;土壤环境生物污染与健康调控;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新污染物的毒理学效应
双碳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专场
双碳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主 席:潘小川、王绍强、魏 伟、熊胜林
杨建新、朱文磊
召集人:冯培忠、关庆锋、黄 亮、鞠治成
李国星、林华亮、凌意瀚、罗 亚
吕 彬、潘京津、宋学行、熊友辉
周传斌、周 旸、左淦丞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双碳背景下复合暴露的健康
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CO2催化转化与捕集封存技术;矿物材料与低碳能源技术;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与生态设计。
生态综合领域技术应用专场
生态综合领域技术应用
主 席:李岱青、那广水、任宗明、王沛芳
召集人:刁晓平、黄 逍、计 伟、李锋民
宋 婷、王 婕、王 莹、夏春雷
张 晨、周海龙
征文议题及专题会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陆
海统筹背景下的海洋污染及生态环境效应;生物多样性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水工程绿色发展与低碳高效利用;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交流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研究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推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方向,还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空间。
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治理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新型环保材料、高效节能技术等也不断涌现并得到推广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技术创新方向明确
当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发展高精度、动态化、立体化的监测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实时、准确监测。这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污染治理技术:针对大气、水、土壤等介质中的多种污染物,研发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技术。这包括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工干预,恢复或改善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功能。这包括森林再生技术、湿地恢复技术等的应用和推广。
绿色能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推动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应对气候变化。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推动国内技术成果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这有助于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不够全面、监测数据质量和共享程度不够高、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等。然而,这些挑战也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我国有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环境监测领域
大气环境监测:应用高精度的大气监测技术,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水环境监测:利用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对水体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变化,保障饮用水安全。
土壤环境监测:通过土壤污染精准识别与智能监管技术,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治理领域
大气污染治理:研发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水污染治理:包括城镇水生态修复及雨污资源化技术、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提升水污染治理效果,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治理: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开发土壤污染绿色修复技术,恢复土壤生态功能,保障农产品安全。
3. 生态修复领域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湿地保护与恢复:通过湿地恢复技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在防洪、抗旱、净化水质等方面的作用。
4. 绿色能源领域
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储存和利用,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5. 环保产业领域
环保设备制造:研发高效、低能耗的环保设备,如空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等,满足环保市场的需求。
环保服务: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站式环保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6.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气候变化大数据与地球系统模式:通过大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转型。
7. 国际合作领域
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支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巴塞尔公约等国际生态环境公约的履约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环保领域的影响力。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简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75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后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而成。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污染水体修复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
科研实力: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培养了大量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简介:作为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方向:涵盖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成果贡献: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生态环境部下属各研究所:
如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在各自领域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
知名企业品牌
永清环保:
公司亮点:国内领先的烟气排放综合解决方案的环保工程公司,拥有多项国家级科研技术平台。
主营业务:涵盖大气治理、土壤污染修复、新能源发电、环评咨询服务等。
技术创新:在烟气净化、重金属治理、环保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中国天楹:
公司亮点:专注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及环保设备生产制造。
主营业务:包括综合城市环境服务、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水务综合管理、工业废弃物处置和环保装备制造等。
技术实力:在垃圾焚烧发电、固废综合处置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海尔集团:
虽然海尔主要以家电制造为主,但其在生态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就也值得一提。海尔通过布局智慧住居、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等主赛道,联合全球生态伙伴发挥生态合力,致力于实现用户与生态伙伴价值的最大化。
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方面,海尔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会议报名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17600603053同微信
会议报名邮箱:gjshengtai@163.com
台湾平行论坛咨询联系人:孙老师
电话:15795481512
其他安排
台湾平行论坛
台湾平行论坛以标杆企业推动永续、净零排放和ESG的经验分享为主题。
承办单位:东海大学
咨询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17600603053
青年学术创新交流会
1、面向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青年科学家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论文或技术创新。
2、面向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人员,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我们希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激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现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展示交流会
为扩大会议影响力,展示环保生态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环保生态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共同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特为企业提供机会,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环保生态科技成果。
大墙报设置
会议期间专门设置墙报交流区域,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所有参与墙报的学者给予证书鼓励,欢迎大家积极参加。墙报尺寸:90cm(宽)*120cm(高)。
论文征集
论文应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内容应紧密围绕征集主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结构严谨,语言通顺。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术规范,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请按照征文及研讨主要议题,提交论文全文。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文件格式为word 文档。
大会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奖若干名,并颁发荣誉证书。优秀论文将优先在E方知库期刊群成员期刊优先发表。投稿邮箱gjshengtai@163.com
报名注册
海口主会场
时 间 |
参会人员 |
在校学生 |
2024年11月15日之前 报名并汇款 |
1900元 |
1500元 |
现场缴费 |
2200元 |
1800元 |
(一)会议报名注册方式
方法一:微信在线报名
填写上方表单在线报名申请发言。
方法二:参会人员将“参会报名表”(咨询17600603053同微信)通过邮箱发送至gjshengtai@163.com邮件主题“年会+海口/台湾+姓名+电话”。
海口参会费用
时 间 |
参会人员 |
在校学生 |
2024年11月15日之前 报名并汇款 |
1900元 |
1500元 |
现场缴费 |
2200元 |
1800元 |
参会费用包含会务、餐饮、会议资料等费用。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注:分会场正在征集中有意承办请联系17600603053刘老师(同微信)。
拟参会代表可加17600603053刘老师微信邀请进群。
在线报名:https://c.xiumi.us/board/v5/5xUAA/567440602?share_dep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