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国际研讨会暨“突触与神经可塑性分会”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将围绕突触结构与传递、突触发育与可塑性、脑功能与疾病的突触与环路可塑性机理等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讨论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本领域国内外专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共同推动脑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为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相约上海,共襄学术盛会。
会议主席:章晓辉、禹永春、陆巍
顾问委员会:毕国强、高天明、鲁友明、罗敏敏、时松海、王以政、王路阳、王玉田、张明杰、卓敏、马兰、孙坚原、徐林
组织委员会:禹永春、陆巍、陶长路
学术委员会:章晓辉、马聪、马欢、王昌河、夏军、朱英杰、陶长路、刘水冰、陈培华、陈涛、丁梅、甘文标、高隽、黄荣、李霞、李晓明、刘安、刘佳佳、陆巍、吕江腾、邱爽、盛能印、石云、史微、宋森、孙晖、唐爱辉、陶武成、童夏静、童小萍、汪惠丽、王菲菲、王智如、吴青峰、徐宁龙、杨扬、杨昱鹏、袁小兵、张勃、招明高、赵岩
会议秘书:李超、顾乡、傅颖慧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国际研讨会暨“突触与神经可塑性分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研究现状
一、突触传递研究现状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突触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触传递机制:
突触传递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释放和接收来实现。研究人员已经深入了解了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受体结合过程以及信号转导途径。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多光子荧光成像等,研究人员能够在活体动物中直接观察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揭示了突触传递的复杂性。
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能够随着学习和记忆等活动而产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能力。这种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实现长期记忆形成和神经发育等过程的重要基础。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是突触长期可塑性的典型表现。LTP是指神经传递强度的增强,而LTD则是神经传递效率的降低。这两种变化在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传递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三方突触读取突触传递并做出反应,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从而影响突触传递的效率和方向。
二、神经可塑性研究现状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对内外环境改变的自适应性和可塑性。其研究现状如下:
神经可塑性机制:
神经可塑性机制包括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和再生等多个方面。研究人员已经深入了解了这些机制的分子基础、细胞过程和系统表现。
特别是突触可塑性方面,LTP和LTD的分子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为理解神经可塑性的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神经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学习新技能或知识,可以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得相关的神经通路更加高效。这种“重塑”能力可能是终身存在的,对于维持和提高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可塑性与疾病:
神经可塑性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例如,精神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都与神经可塑性的异常有关。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这些疾病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神经可塑性调控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如光遗传学、化学基因组学和脑机接口等,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调控和探测神经回路活动以及相关可塑性过程。这些技术为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行业
神经疾病治疗: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系统或神经可塑性,可以改善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症状。
疼痛管理:
研究突触传递和神经可塑性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通过了解疼痛信号的传递和处理机制,可以设计出针对特定疼痛通路的干预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精神心理疾病治疗:
神经可塑性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神经可塑性,可以探索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
康复医学:
神经可塑性在康复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脑卒中康复中,通过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侧大脑半球的神经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二、教育与心理学领域
学习与记忆研究: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通过研究这些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为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情绪与行为调节:
神经可塑性研究有助于理解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通过调节特定神经环路的活动,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为心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三、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交叉领域
脑机接口技术: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通过了解大脑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机制,可以设计出更加智能、高效的脑机接口系统,为瘫痪患者等提供新的康复手段。
智能医疗辅助系统:
结合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智能医疗辅助系统,用于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这些系统可以基于患者的神经可塑性特征进行个性化推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其他领域
军事与航空航天:
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抗疲劳和抗应激方法,提高人员的作战能力和飞行安全性。
法律与司法:
在法律与司法领域,这些研究可以为测谎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帮助判断嫌疑人的陈述真伪。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该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经常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主题,如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学术会议突触传递与可塑性专题研讨会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在神经科学领域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致力于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也是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在体双光子成像方法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环路活动性和可塑性。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该校在神经科学领域也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其研究人员在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企业品牌
东乐自然基因生命科学公司:
这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其在神经科学领域也有布局,助力了第六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国际研讨会,并展示了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解决方案。
Neuralynx, Inc.:
这是一家国际公认的电生理数据记录系统、神经科学研究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包括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
Amber Therapeutics:
这家英国公司致力于开发智能生物电疗法,其治疗系统涉及神经调控疗法,虽然主要关注于尿失禁治疗,但技术上与神经可塑性研究有一定的交叉。
Cognito Therapeutics:
这家公司专注于开发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技术,旨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技术平台与神经可塑性研究紧密相关。
Motif Neurotech:
这家美国公司专注于开发微创生物电子植入物,用于监测和治疗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产品DOT微刺激器通过恢复健康的脑电路活动来治疗精神健康障碍,与神经可塑性研究有一定的联系。
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究机构招聘岗位
神经科学研究员
职责:负责神经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包括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要求:通常要求具有神经科学、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博士后研究员
职责: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协助导师完成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的研究项目。
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已完成博士后研究训练,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研助理/实验员
职责: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实验准备、数据记录与整理等工作,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的实验。
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神经科学、生物学等,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育机构招聘岗位
神经科学教师/讲师
职责:负责神经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可能包括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等内容的讲授。
要求:具有神经科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实验室管理员
职责:负责管理神经科学实验室的日常运营,包括设备维护、实验材料准备等,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实验的管理。
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神经科学、生物学等,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制药与生物技术企业招聘岗位
新药研发人员
职责:负责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工作,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的药物研发。
要求:具有药学、神经科学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医学联络官
职责:负责与医生、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新药的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相关药物的推广。
要求:具有医学或药学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其他相关岗位
学术编辑/期刊编辑
职责:负责神经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稿件编辑、审稿等工作,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相关论文的编辑和审稿。
要求:具有神经科学或相关专业的背景,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和编辑能力。
科研项目管理人员
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和管理工作,可能涉及突触传递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科研项目的管理。
要求:具有科研管理或相关专业的背景,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