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届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3-01 ~ 2025-03-31
举办场地:南京市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预警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拟定于2025年3月举办。本次交流会以“全球早期预警背景下预警技术发展与应急机制创新”为主题,旨在促进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技术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国内外在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急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探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工作中的应用。

会议主题

全球早期预警背景下预警技术发展与应急机制创新。

交流议题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一)风险预警技术;

(二)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技术;

(三)预警信息响应机制和标准化建设;

(四)全民早期预警与“一带一路”风险治理。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研究现状

一、气象应急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观测与预报技术

观测系统建设: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包括7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6万余个国省气象观测站等,这些观测站点的建设实现了气象灾害的快速跟踪、准确定位和多维监测。

预报技术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持续提高,初步建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该体系具备全球10天逐3小时10公里分辨率、全国24小时内逐小时5公里分辨率的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可发布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强对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此外,台风路径预报等多项气象预报能力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电视台、应急广播、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发布,确保预警信息能够精准靶向送达受影响行业、区域和特定人群。

技术与人力结合:在应急责任人制度下,有专人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和灾情报送等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气象信息员奔走在一线,通过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传播途径,以及敲锣打鼓等传统方式,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进村入户到人。

二、气象应急预警管理研究现状

应急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我国正在逐步建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各地城市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减灾应急管理体制与机构,如应急委员会或减灾委员会等。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并在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发生时进行决策调度、群众转移、灾民安置和卫生防御等工作。

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被细分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预警对应不同的行动措施,以确保公众能够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的建设,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执行,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个人则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了解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并在预警发布时听从指导做好自我防护。

灾后恢复与重建

灾后恢复与重建是气象应急预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需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为受害者提供紧急的临时性安置场所,并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

同时,政府还需要根据灾情及时提供救灾资金进行各种灾后保险赔偿等工作,以减轻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

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

在农业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冻等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灾害预警信息。农民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灌溉、排水、加固温室大棚等,以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气象应急预警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交通运输

在交通运输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暴雨、台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对交通的影响,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如封闭道路、调整航班、增加运力等,以确保交通畅通和旅客安全。此外,气象应急预警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交通拥堵情况,为驾驶员提供出行建议。

三、城市运行管理

在城市运行管理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城市内涝、高温热浪等灾害性天气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城市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如疏通排水管道、设置临时避难所、加强电力调度等,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旅游业

在旅游业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雷电、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调整旅游计划,如关闭景区、取消旅游团等,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同时,气象应急预警技术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天气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旅游行程。

五、能源行业

在能源行业,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极端天气对能源生产和供应的影响。例如,在风力发电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风速和风向的变化,为风力发电企业提供调度和运行建议。在电力调度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高温天气对电网负荷的影响,为电力调度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六、水利行业

在水利行业,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洪水、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水利设施的影响。水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如调度水库、开启或关闭闸门等,以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和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领域,气象应急预警技术可以预测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如加强污染源监管、启动应急预案等,以减少环境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MA):成立于1941年,是中国气象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数值预报、气象灾害等,为气象应急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国家气象中心(NMC):负责全国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收集与处理、气象服务等工作,是我国气象预报的枢纽。在气象应急预警方面,国家气象中心通过发布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防灾减灾、公众生活提供重要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C):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气象应急预警技术方面,该机构致力于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委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建设的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研究中心针对我国山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防灾减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已建立了灾害信息数字化预测预警、灾害救助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灾害风险评估等研究团队。

企业品牌

北京象擎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致力于气象行业,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该公司具有多个核心技术引擎,面向多业务场景,为能源、交通、建筑、旅游、应急管理等行业提供智慧气象行业服务。在气象应急预警方面,该公司能够提供精准、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和服务。

大连腾屹信科技:提供包括塔机小车、汽车吊感知预警系统在内的多种智能预警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为气象应急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河南兆迪电子科技:提供智能性诱监测预警系统等产品,这些产品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唐山伟华电子科技:提供车辆主动安全预警系统等智能预警产品,这些产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气象应急预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气象预报与预警岗位

气象预报员:负责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需要掌握气象学、大气科学等相关知识,具备准确分析气象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能力。

预警信息发布员:负责将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给公众和相关部门,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信息发布技巧。

二、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岗位

气象观测员:负责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学知识和观测技能。

数据分析师: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报模式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气象预报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三、气象服务与管理岗位

气象服务工程师:负责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服务,如农业、交通、能源等,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和需求,具备气象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

气象应急管理人员:负责气象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的组织等,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四、气象技术研发与创新岗位

气象技术研发工程师:负责气象应急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包括算法优化、软件开发等,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气象学基础。

气象装备研发工程师:负责气象观测和预警装备的研发和设计,需要了解气象观测和预警的需求,具备装备研发和设计的专业技能。

五、教育与培训岗位

气象教育与培训师:负责气象学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包括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组织教学等,需要具备教育学和气象学的相关知识。

就业机会来源

气象部门:如国家气象局、地方气象局等,是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领域的主要就业单位。

科研机构:如气象科学研究院、高校气象学院等,从事气象应急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工作。

相关企业:如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气象装备制造企业等,提供气象服务和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工作机会。

此外,随着气象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例如,数学、物理、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等专业的人才在气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