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批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25年6月27日-2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2025年学术年会。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气候变化与韧性国土建设”。诚挚邀请和热忱欢迎广大自然资源和综合减灾领域专家齐聚青城,交流研究经验,分享学术成果。
会议主题
气候变化与韧性国土建设
主要议题
国土空间韧性与美丽内蒙古
风光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
沙区资源利用与防沙治沙
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公平与人类福祉评估
城乡景观可持续性与城乡融合发展
韧性流域与幸福河湖建设
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学术委员会
顾问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邬建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李晓兵(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任
何春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委员
陈 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匡文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俊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毛德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毛旭锋(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蒙吉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南卓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欧维新(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彭 立(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教授)
张 庆(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
组织委员会
主任
朱 彪(北京大学教授/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特聘院长)
王立新(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刘志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
副主任
张 庆(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
李元恒(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处长)
迟文峰(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
郭建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研究院副所长)
王忠武(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处长)
萨楚拉(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赵媛媛(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
张 达(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王 浩(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委员
马文红(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
冯 刚(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
伍盘龙(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邸 楠(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尚辰蔚(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讲师)
诧 苏(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讲师)
杨振奇(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巴图娜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孙 蔷(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
张 峰(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讲师)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研究现状
一、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现状
政策与法规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以推动资源的持续利用。例如,中国政府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旨在建立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些政策和法规为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
技术进步与创新:
在资源持续利用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键驱动力。例如,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在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是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产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农业废弃物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实现农业与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市场化机制建立:
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为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价格信号和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益的共享。
这有助于推动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减灾专业研究现状
灾害规律研究:
对灾害规律的研究是制定减灾对策的基础。国外对灾害规律的研究有很久的历史,但基本上都是对单类灾害分门别类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对灾害成因、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减灾技术应用:
减灾技术的应用是减轻灾害影响的关键。例如,在地震预警、洪水防御和火灾防控等方面,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
同时,遥感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综合减灾体系建设:
综合减灾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构建综合减灾体系,可以实现对灾害的全面防范和有效应对。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减灾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重要。各国通过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灾害挑战。
例如,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上,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灾事业的发展。
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资源持续利用的应用领域
能源产业: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能源效率提升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如智能电网、节能设备等,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农业:
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如滴灌、喷灌等,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工业:
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资源化利用,如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工业废水的净化与回用等,有助于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筑业:
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如环保涂料、节能门窗等,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资源化利用,如废旧混凝土的再利用、建筑垃圾的破碎与再生利用等,有助于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二、减灾专业的应用领域
自然灾害防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灾害损失。
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识别潜在灾害风险区域,为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城市安全与防灾: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城市抗震减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
公共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公共安全状况,预警潜在安全风险。
应急响应与救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减少灾害损失。
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成立背景: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9年共同成立。
主要职能: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
科研实力:拥有多位院士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多个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北京大学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研究中心:
成立时间:2006年。
主要研究方向:清洁能源科学与工程,涉及煤炭及其副产物的高效、清洁利用,非常规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资源利用中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科研成就: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取得显著成绩,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地震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机构:
这些机构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知名企业品牌
华孚:
企业理念:致力于将更多的废弃物变成有用的产品,关注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利用。
绿色制造成就:多次被工信部授予“绿色工厂”荣誉,并有多个产品入选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
青鸟消防:
主营业务:一站式消防安全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企业实力:是国内规模大、品种全、技术实力强的消防产品供应商之一,产品覆盖了火灾报警消防的全链条。
中集天达:
主营业务:分为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两大板块。
企业成就:凭借对创新技术和卓越品质的不断追求,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大规模的国际化公司。
其他知名企业:
如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消防、安全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政府及公共部门
应急管理相关部门:
如应急管理部及其下属单位,负责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工作,招聘的岗位可能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灾害现场救援等。
环境保护部门:
负责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可能招聘环境工程师、生态修复专家等岗位。
资源管理部门:
如自然资源部等,负责资源管理、规划等工作,可能招聘资源规划师、资源评估师等岗位。
二、科研机构与高校
科研机构:
如国家级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从事资源持续利用、减灾技术等研究工作,招聘的岗位可能包括科研人员、实验员等。
高校:
在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等领域招聘教师、研究员等岗位,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企业
新能源企业:
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企业,招聘与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岗位。
环保企业:
从事环保设备研发、环保工程施工等企业,可能招聘环保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岗位。
保险公司与咨询公司:
提供风险评估、灾害管理等服务,招聘灾害风险评估师、保险顾问等岗位。
四、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组织
非政府组织:
如环保组织、灾害救援组织等,招聘志愿者、项目经理等岗位,参与灾害救援、环保宣传等工作。
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减灾战略等,可能招聘国际项目官员、研究员等岗位,参与全球性的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工作。
五、其他岗位
教育与培训:在培训机构担任防灾减灾相关课程的讲师或教练,负责培训防灾减灾专业人才。
政策制定与咨询:在政府或企业从事资源管理和减灾政策的制定、咨询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