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脑体互作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4-04 ~ 2025-04-06
举办场地: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办公楼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李波 曾文文 王立平
会议介绍

由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脑科学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脑体互作大会(Brain Body Interaction Conference, BBIC)拟于4月4日-4月6日在深圳召开(4月3日报到)。

本次学术会议将继续聚焦“大脑与外周多器官的相互调控机制”这一重要国际前沿方向,邀请到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神经系统与免疫、内分泌、代谢系统相互调控的分子、细胞和环路机制,并努力拓展其对临床慢性、复杂疾病早诊优治新策略研究的潜在价值。该会议将为国内神经科学,系统生理学,整合医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发展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药原理等研究方向的深入拓展提供面向全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将召开专委会2025年度工作会议,讨论和决定今年工作安排,请全体委员准时参加。

热烈欢迎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推动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和人才交流。

大会主席:李波、曾文文、王立平

工作委员会:屠洁、王成、刘欣安、黄天文、刘运辉、冯博、刘雪梅

会议秘书组:胡靖怡、王忆桦、任丹丹、谭敏谊、麦芷娟等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脑体互作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生理学自主神经专业及脑体互作研究现状

一、中国生理学自主神经专业研究现状

自主神经专业作为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在揭示人体生理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自主神经专业研究团队在神经递质、神经受体、信号传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中国的自主神经专业研究还注重跨学科合作,与神经科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共同探索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推动了自主神经专业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脑体互作研究现状

脑体互作研究是指探索大脑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体互作研究在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团队与机构

中国拥有多个专门从事脑体互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团队,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等。

这些机构和团队在脑体互作领域的研究涵盖了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家在脑体互作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如揭示了大脑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了新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人体生理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前沿技术

在脑体互作研究中,中国科学家积极采用前沿技术,如微透析神经递质取样分析技术、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实时、动态地监测和分析大脑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跨学科合作

脑体互作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来共同探索其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家在脑体互作研究中注重与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学科的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学术会议与交流

中国定期举办脑体互作领域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如“神经-免疫-内分泌-代谢网络相互调控”大会等。

这些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学术成果、探讨研究前沿问题的平台,推动了脑体互作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国生理学自主神经专业及脑体互作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行业

疾病诊断与治疗

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体免疫疾病等。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为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脑体互作研究有助于理解大脑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康复与保健

自主神经调节疗法、神经反射疗法等新型治疗方法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助于整体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

二、生物技术与制药行业

药物研发

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靶点。例如,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相关受体的药物研发,可能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有效药物。

脑体互作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神经递质和受体,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药物筛选与评估

利用脑体互作研究的先进技术,如微透析神经递质取样分析技术、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等,可以对药物进行更为精确和高效的筛选与评估。

三、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行业

神经科学研究

自主神经专业和脑体互作研究为神经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

脑体互作研究中的生物电信号记录分析技术等技术,为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通过采集和分析神经信号,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人机交互和控制。

四、教育与心理学行业

教育心理学

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情绪、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心理学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提高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

心理干预与治疗

自主神经调节技术如瑜伽、冥想和深呼吸等放松技术,可以应用于心理干预和治疗中,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生理学自主神经专业及脑体互作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神经系统发育、神经信息处理、神经疾病机理等。

该中心在脑科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致力于推动神经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等。

该中心致力于脑科学的前沿研究,并推动其在医学、工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研究方向:神经活动基本过程、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重要疾病机制与防治等。

该研究院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疼痛与镇痛、药物依赖与防治、神经系统发育等。

该研究所整合了北大多个学科的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致力于推动脑科学的发展。

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研究方向:将最先进的工程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进展应用到脑科学的研究中去。

该研究院注重工程技术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脑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基础脑科学研究、重大脑疾病诊治、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器件研发等。

该中心致力于推动脑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脑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企业品牌

江苏恩华

主要业务:涉及麻醉、镇痛、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退热等领域。

该企业在神经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产品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福药业

主要业务:涵盖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多个领域。

该企业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恒瑞医药

主要业务:包括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色输液、造影剂等多个领域。

该企业在神经科学领域也有涉足,其研发的一些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康森特生物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主要业务:协办药学与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技术研讨会。

该企业在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生理学自主神经专业及脑体互作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机构岗位

科研人员/研究员

岗位职责:负责自主神经或脑体互作相关的科研项目,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

就业机会: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

博士后研究员

岗位职责: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自主神经或脑体互作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

就业机会: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

二、医疗机构岗位

神经科医生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参与神经科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就业机会:综合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康复中心等。

神经电生理医生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电生理检查与诊断,如脑电图、肌电图等,为临床提供神经电生理依据。

就业机会:医疗机构、神经电生理中心等。

三、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

研发科学家/项目经理

岗位职责:负责自主神经或脑体互作相关药物的研发工作,包括药物筛选、药效评价、临床前研究等。

就业机会:生物医药企业、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

医学事务专员/经理

岗位职责:负责医学事务的沟通与协调,包括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医学文献的整理与发布等。

就业机会: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等。

四、教育与科普岗位

神经科学教师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指导等。

就业机会:高校、中学、科普机构等。

科普工作者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科学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包括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视频、开展科普讲座等。

就业机会:科技馆、科普网站、出版社等。

五、其他岗位

销售工程师/代表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科学相关产品或技术的销售工作,包括市场调研、客户沟通、合同签订等。

就业机会: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科研试剂公司等。

技术支持工程师

岗位职责:负责神经科学相关产品或技术的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产品安装、调试、维修以及客户培训等。

就业机会:医疗器械公司、科研试剂公司等。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