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大气光学特性及光传输物理在激光技术、大气探测和光学遥感等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现代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在空间探测、天文观测、生物医学、光通信等领域中的发展,推动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南湖之光实验室、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自适应光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于2025年8月6-8日在乌鲁木齐举办“第七届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交流会”。届时将聚齐国内本领域多位知名院士、领军专家团队与会作权威技术报告,为业内提供一个展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诚挚欢迎本领域科研人员、企业届应用人士积极参加交流!
会议形式包括大会主旨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专家讲座、软件培训、优秀口头宣讲、学生快报告、粘贴报告、产学研对接、创新技术与产品展示等。
大会主席:
姜文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龚知本(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潘德炉(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
范国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泽金(中国工程院)
张雨东(科技部)
执行主席:
陈金宝(国防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
主席:
饶瑞中(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饶长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许晓军(南湖之光实验室)
张凯(先进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全国重点实验室)
共主席:
薛随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强希文(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委员:
薄勇(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蔡阳健(山东师范大学)
陈卫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储修祥(浙江农林大学)
窦江培(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
何贤强(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
胡新奇(北京理工大学)
黄健(电子科技大学)
季小玲(四川师范大学)
李发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刘东(浙江大学)
刘东(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刘立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
马剑强(宁波大学)
宁禹(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蒲继雄(华侨大学)
邵晓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宋宏(浙江大学)
孙宝清(山东大学)
唐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魏合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习锋杰(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鲜浩(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向汝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许克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袁仁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彬(四川大学)
张飞舟(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张鹏飞(大连理工大学)
赵建林(西北工业大学)
朱文越(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朱文越(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唐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韩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宁禹(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穆全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委员(音序):
康丽(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
涂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王静(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杨程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张兰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现状
一、大气光学发展现状
大气光学是研究光波在大气中传播时与大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应用的学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光学监测技术在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技术体系建立:目前,以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激光雷达技术(LIDAR)、激光外差光谱技术(LHS)、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激光诱导荧光技术(FAGE)等为主体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实时监测等优点,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创新与突破:经过多年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在远程化、智能化、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提升。技术水平基本处于与世界水平的并跑阶段,部分领域甚至达到领跑水平。
应用需求与挑战:随着“减污降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来源、排放组分和排放浓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要求大气光学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监测需求。
二、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现状
自适应光学(AO)是一种通过操纵光学波前来提高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它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能够主动探测波前畸变,并对其进行实时补偿,从而克服大气湍流对信号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
应用领域扩展: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最初主要集中在卫星成像、航空摄影和天文观测等领域。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已逐渐涵盖生物成像、显微成像、激光通信、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和军事侦察等多个领域。
技术突破与迭代:自适应光学概念于1953年被首次提出,经过70多年的发展,以及光、机、电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自适应光学系统实现了多次迭代更新。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大视场自适应光学系统等新系统架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增长与前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全球自适应光学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下游应用需求的释放,我国自适应光学市场将以2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研发机构与企业:目前,全球范围内有众多研发机构和企业致力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机构和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涉及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大气光学涉及的行业或产业领域
天文观测:大气光学技术主要用于矫正大气对望远镜成像的影响,提高观测的效率和精度。
环境监测:大气光学技术可用于污染和温室气体的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军事侦察:大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侦察系统的成像质量和锐度,消除大气层对成像的干扰。
医学成像:通过矫正大气层对激光和医学成像仪器的影响,大气光学技术可以提高医学成像的精度,例如应用于角膜的联合自动屈光波前仪(COAS)和飞秒激光角膜手术。
自适应光学涉及的行业或产业领域
天文观测: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克服大气湍流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提高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卫星成像与航空摄影:自适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卫星和航空摄影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为遥感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生物成像与显微成像:自适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生物细胞和显微结构的成像质量,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激光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降低大气湍流对激光信号的影响。
环境监测与资源调查:自适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的精度和效率,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军事侦察:自适应光学技术可用于提高军事侦察系统的成像质量和隐蔽性,为军事行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该学会在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多次联合其他科研机构主办相关研讨会,如“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为业内提供了一个展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探讨携手合作的开放的学术平台。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该所在自适应光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不仅成立了自适应光学研究室,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建设了自适应光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大气光学领域,该所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如激光大气传输、大气光学特性、气溶胶粒子光散射研究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防科技大学:该校在自适应光学技术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其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高能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该所在天文光学和自适应光学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为天文观测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名企业品牌
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大气光学参数测量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由长春理工大学院士团队创办,致力于光电测量领域的科技研发,为行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宁波奇镜科技:这是一家在自适应光学领域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如意大利的Dynamic optics、荷兰的oko、瑞士的EarlySight、以色列的Active、美国的Aplegen以及法国的ALPAO等。
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大气光学领域招聘岗位
大气数据分析工程师
工作地点: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主要职责:调研评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现状,追踪污染源,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提供治理建议。
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大气科学、环境等相关专业;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熟悉相关软件和模型者优先;能适应长期出差。
大气管理咨询工程师
工作地点:同样可能涉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主要职责:评估现状,制定政府管理提升和治理方案,跟踪评估效果。
岗位要求:与大气数据分析工程师相似,但还需具备良好的方案策划能力。
自适应光学领域招聘岗位
自适应光学系统研发工程师
主要职责:负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发工作,包括系统设计、算法优化、实验验证等。
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物理学等相关专业;具备扎实的光学理论基础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知识;熟悉相关软件和仿真工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和实现能力。
自适应光学技术支持工程师
主要职责:为客户提供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
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熟悉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自适应光学产品销售工程师
主要职责:负责自适应光学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推广工作,包括市场调研、客户开发、合同签订等。
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市场营销、光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和销售经验;熟悉自适应光学产品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此外,还有一些与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相关的通用岗位,如光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这些岗位可能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都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