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二届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5-24 ~ 2025-05-25
举办场地:山西财经大学迎泽校区 有多个学区,请与主办方确认后前往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田祥宇 范英
会议介绍

第十二届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山西太原举行。年会由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山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

本届会议将围绕能源大数据分析、新型能源系统建设、能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与创新、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电力系统与储能、能源经济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组织大会报告、分论坛及圆桌论坛等,并举行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颁奖典礼。

会议主题:

数智驱动未来:能源转型与低碳管理新范式

大会报告专家:

唐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

柴麒敏,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

会议主席:

田祥宇 山西财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范 英 中国“双法”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程序委员会主席: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杜慧滨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冯连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姬 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李向阳 山西财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李 玮 太原理工大学校党委常委、教授

檀勤良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授

田亚峻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周 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姓氏拼音为序):

安海忠 曹庆仁 曾赛星 查冬兰 陈 彬

陈 红 陈甲斌 陈诗一 陈伟强 陈卫东

戴翰程 邓祥征 丁 浩 丁日佳 董 锋

董秀成 杜慧滨 段宏波 方 虹 冯奎双

冯连勇 高湘昀 耿 涌 郭海涛 郭剑锋

郝 瀚 何 枫 何 刚 贺 勇 黄健柏

姬 强 姜克隽 蒋书敏 解百臣 李 宾

李 虹 李 明 李 玮 李 想 李向阳

李 新 李存芳 李佳硕 李建平 李金铠

梁大鹏 廖 华 刘 畅 刘 宇 刘伯恩

刘海滨 刘兰翠 龙如银 龙兴乐 鲁 玺

路正南 吕 涛 聂 锐 宁亚东 牛东晓

齐绍洲 齐中英 邵 帅 石敏俊 宋 梅

苏 斌 孙 梅 孙传旺 孙永平 檀勤良

汤 玲 唐 旭 唐葆君 陶忠元 田立新

田亚峻 王 灿 王 辉 王 进 王 军

王 科 王 萍 王建良 王群伟 王玉东

王兆华 王正明 魏 楚 温宗国 吴力波

吴巧生 吴三忙 夏 炎 肖建忠 徐向阳

闫晶晶 严 良 杨 冕 杨洪明 叶 泽

尹海涛 于 渤 于 洋 余乐安 於世为

张国强 张 宁 张 奇 张 钦 张 瑞

张 伟 张济建 张晓玲 张兴平 张在旭

赵晓丽 郑小强 郑新业 周 敏 周 鹏

周德群 朱 磊 朱帮助 朱治双 邹艳芬

组织委员会主席:

张华明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兴平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丁志华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栗继祖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刘鹏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

唐松林 山东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教授

王建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王 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吴三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张 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尹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组织委员会:

崔连标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郭剑锋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李华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刘寅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孟 勇 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院院长 教授

王娜娜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明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朱丽萍 山西财经大学平台经济研究院负责人 教授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低碳发展管理学术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低碳发展管理研究现状

一、政策推动力度持续增强

构建“1+N”政策体系:中国已构建以碳市场为核心驱动,覆盖技术标准、金融支持等配套机制的“1+N”政策体系。中央与地方财政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明确低碳发展目标: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将低碳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广低碳技术: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包含103项技术,涉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降碳、数智赋能、非二氧化碳减排、储碳固碳等多个方面,推动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

二、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低碳技术突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风电并网规模突破4亿千瓦,氢能产业链初步成型。节能技术与碳捕集领域亦取得突破,如工业流程优化技术使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5%-20%。

技术迭代升级: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储能成本降至0.1元/Wh以下,推动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赋能能源系统智能化,绿氢成本有望在2030年降至15元/kg,碳捕捉与封存(CCUS)技术路线逐渐明晰。

标准制定与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与合作,推动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在汽车领域,已完成动力蓄电池、乘用车、道路车辆等3项产品碳足迹量化核算及动力蓄电池制造企业碳核算、电动汽车项目碳减排行业标准的报批工作。

三、市场驱动机制不断完善

碳市场规模扩大:全国碳市场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纳入企业超2000家。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中介和经纪等进入碳交易市场,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流动性。

碳金融产品多样化:碳金融产品多样化,如碳期货、碳保险等,为碳管理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

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各国政府对碳减排工作的重视,企业、政府和个人的碳减排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碳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社会参与意识逐渐提高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可回收垃圾再利用、湿垃圾发酵沼气利用等行为,有效减少了生产同等数量产品和垃圾焚烧时的二氧化碳排放。

公众参与平台:政府和企业搭建平台,持续向公众输出易懂的碳足迹信息,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各行业的碳足迹和减排进展。例如,汽车领域将持续公示乘用车、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碳足迹数据,开展碳足迹量化标识和等级标识的试点应用。

企业积极行动:企业纷纷制定碳约束下的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完善碳管理体系,建立碳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碳排放计量诊断升级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五、区域发展特色鲜明

区域集聚效应明显:长三角聚焦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珠三角发力储能与智能电网,环渤海地区形成碳交易与CCUS产业集群。

试点示范项目引领:政府开展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园区。这些试点项目不仅推动了区域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降碳经验。

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部分领域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中小企业融资难导致创新链断层,区域间技术转化效率差异显著。国际贸易壁垒抬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出口企业加速低碳转型。

机遇:低碳发展管理研究正处于技术突破、政策深化与市场扩容的黄金发展期。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可以突破技术瓶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全国低碳发展管理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能源行业

能源行业是低碳发展管理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例如,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工业行业

工业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实施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实现工业行业的低碳发展。例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措施。

建筑行业

建筑行业在低碳发展管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水平,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加强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行业

交通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同时,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无效运输,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农业行业

农业行业在低碳发展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服务业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发展管理中也不容忽视。通过推广绿色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等措施,可以降低服务业的碳排放。例如,采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低碳服务模式,减少实体店铺和交通出行带来的碳排放。

全国低碳发展管理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简介:隶属于北京大学的非赢利性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2010年5月15日。

研究方向:低碳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低碳文化和环境研究、低碳发展管理研究、新能源应用与政策研究。

特色:汇集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专家,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和企业展开合作,致力于提升低碳价值观,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与生产方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

简介:隶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注于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健康智慧的研发和成果落地实施。

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零碳建筑、低碳零碳生态园区和城区、智慧建筑等。

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课题,主编或参编了多本绿色低碳健康智慧领域的国家标准,与多家知名房企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他研究机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在碳预算管理制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参与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分类识别及支持政策研究。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参与产品能耗标准与碳排放标准协同管理模式研究。

知名企业品牌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简介:国家能源集团的直属研发机构,肩负着“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的重要使命。

研究方向: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氢(氨)能、CCUS(碳捕捉与封存)、储能等。

实力:拥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多次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发布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新能源与环保企业

隆基绿能:全球领先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

阳光电源: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电驱动热泵低碳高效供暖技术、智能物联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海尔:其磁悬浮离心技术备受瞩目,致力于推动家电行业的低碳发展。

格力电器:智慧高效集中冷源系统等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其他企业品牌

中材节能:碳中和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智光电气: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军企业。

蔚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入选“2025年全球最佳可持续发展企业百强”榜单。

全国低碳发展管理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低碳技术研发与咨询类

低碳能源研究员/工程师

职责:负责低碳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

要求:具备能源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低碳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政策动态。

低碳技术咨询师

职责:为企业提供低碳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策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要求:具备扎实的低碳技术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碳排放管理与交易类

碳排放管理员

职责:负责企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

要求:熟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则和流程,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碳交易员

职责: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操作,为企业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要求:具备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

三、低碳项目管理与实施类

低碳项目经理

职责:负责低碳项目的整体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工作,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要求:具备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熟悉低碳项目的特点和流程。

低碳工程师

职责:参与低碳项目的实施,负责低碳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调试工作。

要求:具备工程技术相关背景,熟悉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

四、低碳政策与标准研究类

低碳政策研究员

职责:研究国内外低碳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

要求:具备政策研究相关背景,熟悉低碳政策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

低碳标准制定专家

职责:参与低碳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标准化工作的流程和规范。

五、其他相关岗位

环保工程师

职责:负责企业的环保工作,包括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的治理和排放控制。

要求:具备环境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熟悉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

可持续发展专员

职责:负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包括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形象等。

要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就业机会

政府部门

机会:各级政府在环保、能源等部门对低碳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提供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岗位。

科研机构

机会: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提供低碳技术研发、政策研究等岗位。

国有企业

机会:国有能源、环保等企业,如国家电网、中石化等,招聘低碳技术工程师、碳排放管理员等岗位。

民营企业

机会:众多民营环保、新能源企业,如碧水源、隆基绿能等,提供低碳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

外资企业

机会:一些外资企业在华设有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招聘低碳技术专家、碳交易员等岗位。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