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总结交流2024年预报技术经验,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四届特邀专家报告会定于2025年4月在广西召开。
交流内容
(一)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四届特邀专家报告会;
(二)2024年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暴雨、暴雪、台风、海洋气象、强对流、雾霾、高温、寒潮、低温雨雪冰冻等)的技术总结和方法研究;
(三)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检验技术方法和系统平台;
(四)短时临近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中长期预报、集合预报等方法研究,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应用评估分析;
(五)2024年典型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江河流域洪涝等流域水文气象与城市内涝过程预报总结及其气象风险预警技术与评估方法;
(六)重大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工作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预报业务系统的改进和卫星、雷达、垂直遥感、探空等资料的综合应用;
(七)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以及预报误差的总结分析评定。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四届特邀专家报告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技术交流与合作
定期举办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为气象部门预报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这些会议不仅促进了预报技术经验的分享,还推动了预报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预报技术前沿论坛
通过举办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预报技术前沿论坛,探讨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格预报、检验技术方法和系统平台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丰硕
在对暴雨、暴雪、台风、海洋气象、强对流、雾霾、高温、寒潮、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技术总结和方法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应用广泛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预报模型,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智能化、自适应和预测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气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降低了预报误差。
二、具体进展
数值预报模型的发展
数值预报模型在天气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值预报模型的分辨率和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例如,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不断研发和改进数值预报模型,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的推广
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是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精细化预报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天气现象的精细描述和准确预报,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
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例如,高分气象卫星组网使暴雨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1%,预警信息直达手机缩短至8秒。此外,地面气象观测站、雷达等观测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完善,也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预报员素质的提升
预报员是天气预报工作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气象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预报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预报员不仅掌握了先进的预报技术和方法,还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未来展望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数值预报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预报
未来的天气预报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实现对天气现象的精细描述和准确预报,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多学科交叉融合
天气预报涉及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预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天气现象具有全球性特征,需要各国气象部门加强合作与交流。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保障:
通过准确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如暴雨、干旱、寒潮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防灾减灾信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保障粮食安全。
精准农业服务:
结合气象预报和作物生长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包括作物种植建议、灌溉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交通运输
航班调度与安全保障:
航空运输对天气条件极为敏感。准确预报台风、雷暴等恶劣天气,有助于航班调度和飞行安全,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和取消。
公路与铁路运输:
通过预报暴雨、暴雪、大雾等天气过程,为公路和铁路运输提供预警信息,保障交通畅通和运输安全。
三、能源产业
电力调度与能源管理:
电力生产和供应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准确预报高温、低温、大风等天气过程,有助于合理安排电力生产和供应,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风能、太阳能发电: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受天气条件影响显著。通过气象预报,可以优化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运行管理,提高发电效率。
四、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通过总结和分析重大天气过程,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响应与救援: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为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五、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预报与治理:
结合气象预报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预测雾霾、沙尘暴等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空气质量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利用气象预报和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其他领域
旅游业:
通过预报天气过程,为旅游业提供旅游安全提示和出行建议,保障游客安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保险业:
结合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为农业保险、财产保险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
科学研究:
气象预报技术为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
简介:成立于1950年3月1日,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国家级天气预报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
职责:承担全国乃至全球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为国家、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气象预报服务。
优势:依托基本气象业务,开展面向各类专业用户的气象科技服务,承担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以及预报产品的支持与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简介: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大气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贡献: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应对、气象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简介: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涵盖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等多个领域。
成果: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大气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企业品牌
墨迹天气
简介:全球天气服务类平台,致力于向公众、企业提供更好的定制化气象服务。
技术实力: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墨迹天气在国际权威气象服务评测机构ForecastWatch公布的全球气象企业在中国区预报准确率评测中多次斩获第一。
产品与服务:形成了针对消费者天气信息服务的“墨迹天气”、面向终端手机以及智能硬件等的Daas服务接口“墨达”、为行业客户提供天气数据及相应行业解决方案的“墨迹赤必”三大产品,可满足C、B、G端客户对不同场景的需求。
华风集团
简介:深耕公众气象服务,打造了“中国天气”全媒体服务品牌,并同步开启了专业气象服务“创新矩阵”的创建。
技术投入:在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技术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建立“技术互通”、“需求互联”、“效益互利”的华风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市场影响:聚合国省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及相关资源,形成事企协同、国省合作长效发展机制,在气象服务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合肥临境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孵化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气象预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突破:突破国外技术垄断,首次在国产超算平台上实现了全球从千米级到百米级的多尺度气象与环境耦合仿真和预测。
产品与服务:为新能源、低空经济、农业生产、航空航海及防灾减灾等多领域提供全面可靠的气象服务。
浙江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自主研发、生产相控阵天气雷达和短临预警预报平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实力:研制的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及应用产品,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反响。
服务领域: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提供有力支持,助力防灾减灾工作。
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招聘岗位
气象预报员
职责:负责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性天气预警等信息。
要求:通常需要具备气象学、大气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预报方法,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气象数据分析师
职责: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数据,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要求:具备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气象工程师
职责:负责气象观测设备的研发、维护和升级,以及气象预报系统的开发和优化。
要求:具备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气象观测设备和预报系统的原理和技术。
气象科研人员
职责:从事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
要求:具备气象学、大气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气象服务产品经理
职责: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推广,满足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要求:具备市场营销、产品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气象服务市场和技术趋势。
二、就业机会
气象局及直属单位
简介:包括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气象机构,以及各省、市、县级气象局。
招聘:定期发布招聘公告,招聘气象预报员、数据分析师、工程师等岗位人员。
优势: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机会参与国家级气象科研项目。
气象服务企业
简介:如墨迹天气、华风集团等,提供气象数据服务、气象预报服务、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等。
招聘:根据业务需求招聘气象预报员、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等岗位人员。
优势: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有机会参与商业气象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广。
科研机构及高校
简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等,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招聘:招聘气象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岗位人员。
优势: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有机会参与国家级和国际级气象科研项目。
新能源企业
简介:如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对气象预报技术有较高需求。
招聘:招聘气象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人员,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气象支持。
优势:结合新能源行业特点,有机会参与新能源气象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