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届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会议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0-10 ~ 2025-10-12
举办场地: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 导航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第二届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0-1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南海岛礁工程建设面临着混凝土结构等工程设施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在高温、高盐、高湿、多风环境下的耐久性等问题的考验,对环境力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会议围绕“南海岛礁工程的环境力学问题”主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岛礁工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力学、海洋与环境岩土工程力学、岛礁机场工程和岛礁工程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总结和报告有关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南海岛礁工程建设和运维以及岛礁工程环境力学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会议分会场和主题

1.大会特邀报告

(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等8~10人,做大会特邀报告)

2.分会场主题

分会场1:南海岛礁工程材料与结构力学

聚焦岛礁环境下工程材料与结构力学研究领域,包括:新型胶凝材料与新型混凝土材料制备、力学性能及其劣化机理(包括普通砂石混凝土、全珊瑚海水混凝土、海水海砂混凝土、低碳海工混凝土),耐蚀钢筋和新型FRP筋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新型混凝土构件与FRP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力学性能与劣化规律,混凝土结构的智能监测、服役寿命评估和海洋防腐措施等。

分会场2:南海岛礁工程防灾与减灾

聚焦岛礁环境下工程防灾与减灾研究领域,包括:岛礁工程面临的地震、台风、海浪、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爆炸、冲击等人为灾害的机理、规律与分析方法,抗灾可靠性分析方法与提升技术,结构状态识别与损伤预警,材料耐久性评估理论与防腐机理,高性能结构优化设计,以及人工智能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应用等。

分会场3:南海岛礁海洋与环境工程力学

聚焦岛礁环境下海洋与环境工程力学研究领域,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海上风机、光伏、核电、潮汐电等岛礁新能源设备的智能设计与优化,基于无人机与机器人技术的岛礁新能源设施的智能巡检与维护;岛礁地基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基础结构在海洋环境下的承载特性与变形行为,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岛礁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的力学机制,岛礁工程建设中的流体力学与流固耦合、绿色工程力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分会场4:南海岛礁机场工程

聚焦岛礁环境下机场工程研究领域,包括:岛礁民航机场、直升机机场、无人机起降平台等选址规划与地质条件适应性评估方法,岛礁机场跑道材料与结构的优化设计,机场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技术,岛礁机场基础设施的性能动态评估、智能运维与防护、服役寿命预测等。

分会场5:南海岛礁工程应用前沿

聚焦岛礁环境下工程应用研究领域,包括:新材料研发、新能源集成及新型结构形式创新应用,岛礁建筑、道路、机场、港口、护岸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应用案例,风光发电、高效储能、绿氢制备及海水淡化等支撑岛礁主体功能定位的系统集成,及其与主体结构的力学-功能耦合机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无人机与机器人巡检技术、大数据驱动的运维决策平台等智慧化技术集成应用。

会议名誉主席

缪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 教授)

刘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 教授)

王明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 教授)

会议共同主席

余红发,陈建康,杨新华

会议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桦

副主任

孙洪广,王国华,王展,尹海龙,赵立豪

委员(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马林建 巴明芳 王艳 王鹏
王磊 王立国 王旭江 王晓亮
王爱国 王振波 王乾坤 韦江雄
白凡 白硕 达波 付传清
叶永 李犇 李强 李琳琳
刘兵 刘艳华 刘士雨 刘清风
任庆新 任智源 阮少钦 朱虹
朱建平 朱德举 陈正 陈达
陈娥 陈鑫 陈子光 陈光明
陈江瑛 陈建康 陈嘉健 杜婷
季天剑 季韬 季顺迎 汪旭
吴庆 吴俊 吴沛林 吴瑾
吴方红 邵荃 杨子旋 杨树桐
杨海峰 杨新华 余靖 余文轩
余红发 张白 张慧 张一鸣
张川川 张云升 张丽芳 张祖华
张锦华 张骥 范峰 金阿芳
金祖权 林观 林嘉祥 罗冬梅
欧阳朝军 郑愚 周英武 卓丛山
郭永昌 郭双喜 郭炳霖 贺治国
侯利军 柯世堂 姚国文 姚金伟
俞小彤 赵曦 赵庆新 赵增丰
柳锦春 高旭 高俊启 高强
顾兆林 顾声龙 钱勤 夏鼎国
徐晶 袁德奎 曹旗 曹志先
常钧 黄一杰 黄一昶 黄宇劼
黄博滔 麻海燕 章子华 程书凯
程雪玲 韩宇栋 蒋志律 覃潇
谢金翰 曾国伟 解建光 谭永山
樊靖郁 潘翀 薄天利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席:柯世堂,殷德顺

副 主席:张锦华,解建光

秘 书 长:耿飞,肖飞

副秘书长:任贺贺,赵艳兵

委 员

张丽芳 赵杏 王维营 张星宇
罗奎 唐晓杰 梁珂 尹可心
高宇宁 戴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现状

研究背景

南海岛礁工程建设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海洋环境,包括高温、高盐、高湿、多风等条件,这些都对混凝土结构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耐久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针对南海岛礁工程的环境力学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进展

材料研究

珊瑚混凝土:研究人员对珊瑚混凝土(CAC)在南海岛礁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普通混凝土(OPC)相比,珊瑚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表现出不同特点,如表面自由氯离子含量和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等参数存在差异。

新型混凝土材料:除了珊瑚混凝土外,还研究了海水海砂混凝土、低碳混凝土(LCC)、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南海岛礁工程中的应用。

结构研究

耐久性评估:针对南海岛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现场调研与测试,研究了其破坏现状、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率等关键指标。

抗风性能:由于南海地区多风,研究人员还关注了岛礁工程结构的抗风性能。

环境因素影响

研究了热带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海岛礁工程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变化趋势等。

学术会议与成果

2024年5月10日至12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承办。会议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南海岛礁工程的环境力学问题”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成果丰硕,为推动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临的挑战

自然环境恶劣:南海岛礁工程面临高温、高盐、高湿、多风等恶劣自然环境,这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施工难度大:由于南海岛礁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施工难度较大,且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

生态保护压力:在南海岛礁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问题,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未来展望

未来,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一方面,将加强对新型混凝土材料、新型结构形式以及新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同时,还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土木工程领域:南海岛礁工程建设直接涉及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环境力学研究为混凝土结构在南海特殊环境下的耐久性、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海洋工程领域: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对于海洋平台、海底管道、港口码头等海洋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这些设施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抗风、抗浪、抗腐蚀能力。

建筑材料领域:针对南海岛礁工程的特殊需求,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如珊瑚混凝土、海水海砂混凝土等。这些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建筑材料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南海岛礁工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环境力学研究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防灾减灾领域:南海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海啸等。环境力学研究有助于评估这些灾害对岛礁工程的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科研与教育领域: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和实践机会。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动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

简介: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依托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的岛礁科技研究机构,设有美济主园区、永暑站、渚碧站。

研究内容:设有生态、地质、环境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已建成珊瑚礁生态原位观测系统、岛礁植被生态观测系统、地震原位观测系统、材料腐蚀试验场等研究设施,后续将重点开展海洋生态与环境、植被生态、地质稳态、淡水涵养、腐蚀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影响:面向未来,该中心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热带海洋环境和岛礁科技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服务于中国及南海周边国家,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岛礁建造与防护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简介:该中心是在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成立的省级科研平台。

研究内容:专注于研发符合南海环境要求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为岛礁的建造与安全防护提供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设施与人员:实验室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有设备总价值4700.3万元,人员65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6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1人。

企业品牌

振华重工

简介:振华重工在海工领域实力超群,具备海洋工程EPCI总承包能力。

业务:其自主设计建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海上特种船舶等高端海工装备,不仅技术先进,更是凭借过硬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中信重工

简介:中信重工凭借出色的制造能力,在海工装备领域成绩斐然。

业务:积极与众多客户开展深度合作,在海工装备领域不断加强产业链互补,共同探索“海洋碳汇+生态碳汇”的双向特色发展路径。

蓝科高新

简介:蓝科高新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石,具备强大的工程设计、采办、建造和安装总承包(EPC)能力。

业务:从海洋石油平台及FPSO上部油气水的处理,到海洋高压气田处理工程等多个领域,都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简介:正力海工成立于1996年9月,是一家提供以海上水下沉船沉物打捞作业、海上应急抢险救助、潜水作业服务、海上风电新能源工程与运维、海底电缆与管线敷设、桥梁建设、港口与航道(海岸)建设工程等服务为主的绿色海洋建设者。

业务:公司拥有十支船队,员工四百余人,其中注册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潜水员、潜水监督与医生、高空作业人员等各类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人员达到上百人,具备完善的水上水下作业能力。

全国南海岛礁工程环境力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招聘岗位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招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岗位职责:参与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相关的研究工作,如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岛礁生态系统与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

任职要求:通常要求拥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热爱海洋科学事业,具有海上科学观测与研究的经历或潜力,年龄不超过35周岁。

技术支撑工作人员

招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等科研机构。

岗位职责:负责园区的驻岛后勤维护、管理及上岛科研人员支撑保障服务工作,野外调查、监测及数据整理,台站数据库系统建设与维护等。

任职要求:通常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

工程师岗位

招聘单位:各类海洋工程公司、土木建筑公司等。

岗位职责:参与南海岛礁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如港口、航道、海岸工程的结构设计、规划布局,施工管理与协调等。

任职要求:通常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土木工程、海洋工程等,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就业方向

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事业单位等科研机构从事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相关的研究工作。

高校及教育机构

在高校及教育机构从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未来的行业人才。

海洋工程公司

在各类海洋工程公司从事南海岛礁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如海洋平台、海底管道、港口码头等海洋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土木建筑公司

在土木建筑公司从事南海岛礁工程的土木建筑施工工作,如岛屿建设、道路铺设、房屋建造等。

政府部门

在政府部门从事与南海岛礁工程相关的政策制定、监管等工作,如海洋局、港务局等。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