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始终是人类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深刻影响着人民健康、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物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传染病防控带来革命性突破。在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加速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的新形势下,如何以人工智能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提升传染病全链条防控能力,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为深化生物信息学与传染病防控的交叉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染病防控研究及实践的有机结合,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牵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和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多个学术团体,拟于2025年11月22-23日在广东深圳共同主办第五届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
本届论坛在前四届成功经验基础上,以"AI驱动传染病防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特邀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传染病防控交叉领域的中青年领军学者,畅谈领域前沿,引领学术发展。论坛同时举办AI驱动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分解、案例剖析与实操演练,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防控场景中的应用能力。论坛同时首度推出重要传染病流行株智能预测挑战赛,搭建"学术研究-技术创新-防控实践"的沟通桥梁。深圳这座创新之城诚邀海内外同仁共聚鹏城,携手推进生物信息、智能技术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
会议规模:300人左右
会议形式:线下参会
大会主席:
王健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任(院长)、党委副书记
钱 军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华南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
舒跃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蒋太交
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主任委员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毕玉海 | 曹云龙 | 陈 晨 | 陈 凌 |
陈田木 | 陈耀庆 | 陈志伟 | 程 功 |
崔 杰 | 邓国华 | 方强林 | 冯录召 |
郭德银 | 韩管助 | 康 敏 | 李广迪 |
李 靖 | 李明锟 | 李兆融 | 廖 明 |
梁冠翔 | 林赞育 | 刘 翟 | 刘金华 |
刘 军 | 刘 玮 | 刘 洋 | 龙少军 |
陆 剑 | 陆 靖 | 毛 洋 | 彭质斌 |
彭志行 | 秦成峰 | 沈永义 | 施 莽 |
史卫峰 | 粟 硕 | 孙彩军 | 孙力涛 |
孙燕妮 | 太万博 | 谭文杰 | 唐三一 |
田怀玉 | 汪乾坤 | 王大燕 | 王福祥 |
王海天 | 王 军 | 王奇慧 | 王祥喜 |
王雅婷 | 王佑春 | 吴爱平 | 吴志强 |
许一菲 | 杨崇广 | 杨子锋 | 于京佑 |
余宏杰 | 张林琦 | 张 燕 | 张 勇 |
张 振 | 张 政 | 赵方庆 | 周哲敏 |
朱华晨 | 朱立国 | 邹华春 |
组织委员会
主席:杜向军
委员:
吴爱平 | 杨崇广 | 孙彩军 | 彭志行 |
彭友松 | 康 敏 | 张 振 | 陆 靖 |
施 莽 | 李兆融 | 李兆融 | 蒋红兵 |
田德朝 | 罗欢乐 | 肖胜蓝 | 刘宽程 |
赵 杨 | 蒋国治 | 蒋亚文 | 徐济民 |
李志远 | 曹子成 | 唐 康 |
参会专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持续更新中......)
01.毕玉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02.曹云龙 北京大学
03.陈 晨 首都医科大学
04.陈 凌 广州国家实验室
05.陈田木 厦门大学
06.陈志伟 香港大学
07.程 功 清华大学/深圳湾实验室
08.崔 杰 复旦大学
09.邓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0.冯录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11.郭德银 广州国家实验室
12.韩管助 南京师范大学
13.蒋太交 广州国家实验室
14.康 敏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李广迪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6.李 靖 军事医学研究院
17.李明锟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18.李兆融 阿里云
19.梁冠翔 清华大学
20.廖 明 华南农业大学
21.林赞育 香港大学
22.刘 翟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3.刘金华 中国农业大学
24.刘 军 广州国家实验室
25.刘 玮 军事医学研究院
26.刘 洋 深圳湾实验室
27.陆 剑 北京大学
28.陆 靖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29.毛 洋 中山大学
30.彭质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彭志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2.秦成峰 军事医学研究院
33.沈永义 上海交通大学
34.施 莽 中山大学
35.史卫峰 上海交通大学
36.舒跃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37.粟 硕 复旦大学
38.孙彩军 中山大学
39.孙燕妮 香港城市大学
40.太万博 深圳湾实验室
41.谭文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42.唐三一 山西大学
43.田怀玉 北京师范大学
44.汪乾坤 深圳湾实验室
45.王大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46.王福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47.王海天 香港中文大学
48.王健伟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49.王 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50.王奇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51.王祥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52.王雅婷 清华大学
53.王佑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54.吴爱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55.吴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56.许一菲 山东大学
57.杨崇广 中山大学
58.杨子锋 广州国家实验室
59.于京佑 广州国家实验室
60.余宏杰 复旦大学
61.张林琦 清华大学
62.张 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63.张 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64.张 振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张 政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66.赵方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67.周哲敏 苏州大学
68.朱华晨 香港大学
69.朱立国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0.邹华春 复旦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现状
研究活动
近年来,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频繁。例如,2024年9月21日至22日,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医学信息分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一线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此类论坛的举办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
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领域,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例如,复旦上医粟硕团队通过交叉研究新方法,多维度高分辨率阐明了养殖哺乳动物病原丰富度与生态学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应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了多种养殖哺乳动物中的高分辨率病毒基因组序列组成、潜在跨物种传播风险和生态学特征,为构建多维度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与新发传染病预测预报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在流感病毒等病原的流行传播和免疫逃逸、病原体多样性与分子演化、病原-宿主互作机制及防控应用、大数据驱动的传染病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在流感病毒等病原的流行传播和免疫逃逸研究中,专家们对流感病毒等重大病原的流行规律解析、抗原变异预测、跨种感染风险、宿主免疫逃逸及疫苗接种应答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趋势
随着全球疾病监测网络的日趋完善、快速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据、信息和模型驱动的传染病防控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物信息学与传染病学的交叉研究将日趋重要,未来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跨学科合作:生物信息学、传染病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传染病防控研究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个性化医疗: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个性化医疗将成为未来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和疾病特征,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生物医药领域
药物研发:生物信息学在药物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筛选潜在药物分子,预测药物靶点,加速新药的开发进程。例如,在新冠病毒相关基因组学研究中,生物信息学技术能够高效地完成大量基因序列数据的分析、比对和注释,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疾病诊断与治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对疾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生物信息学还可以帮助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公共卫生领域
传染病防控:生物信息学与传染病学的交叉研究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利用人群的移动轨迹和病毒的传播途径,为预防疾病的扩散提供更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疫情监控: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搭建的疫情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能够实时监测疫情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护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领域
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随着生物信息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已建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主要是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此来保证我国转基因产品的质量安全。
病虫害防治: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提前得到致病菌的核酸序列,之后再比对这些序列,选出适合使用检测的引物以及探针,最终运用PCR法等测定方法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的细菌或病毒,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4.其他领域
微生物组学研究: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分析宏基因组数据,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类健康和环境中的作用。
系统生物学研究:系统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包括基因调控网络、信号传递网络、代谢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可以帮助构建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以研究生物体的整体行为。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该院所成立于2014年,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究机构。院所致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系统生物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实现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和医药产业发展的迅速转化。
华大基因(BGI,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华大基因是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专注于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其研究涵盖了人类基因组学、农业基因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重要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专注于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解释,研究内容包括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与传染病研究紧密相关。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中心:清华大学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涵盖了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多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的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非常强大,研究涉及分子生物学、药物设计、疾病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企业品牌
迈瑞医疗:作为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供应商,迈瑞医疗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主营业务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支持。
恒瑞医药:恒瑞医药是一家从事创新和高品质药品研制及推广的国际化制药企业,在抗肿瘤、手术用药、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进行新药研发。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百济神州: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创新、可负担的抗肿瘤药物。其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外部战略合作使其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全国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科研机构
流行病学研究专员/特别研究助理:负责开展传染病传播动力学建模,研发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预测预警体系,评估干预措施效果,并跟踪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动态。
生物信息研究员: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疾病预测、药物靶点发现等工作,为科研项目的执行与管理提供支持。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生物医药企业
生物信息工程师:负责生物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解读,为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等提供技术支持。
临床数据分析师:参与临床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研发项目经理:负责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研发项目的整体规划、执行和监控,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公共卫生机构
传染病防控专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监测和预警传染病疫情,制定防控策略,参与疫情应急处置。
公共卫生数据分析师:负责公共卫生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数据支持。
跨界领域
AI+生物技术工程师:开发智能诊断系统、生物大数据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提升传染病防控效率。
跨学科研究助理:在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其他
高校教师:在生物信息学、传染病学等相关专业任教,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研工作。
职业培训师:为生物信息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专业培训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