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国内观测研究领域业务单位、科研单位、高新企业和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实现观测技术研发与业务实践的互动发展,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与仪器专业委员会支持的“2025年观测技术交流会”定于2025年5月举行。
交流主题
主题1:观测技术进展
主题2:观测数据应用
主题3:观测装备技术发展与应用
主题4:其他与观测相关的内容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观测技术交流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气象观测技术研究现状
一、观测系统建设
综合立体观测网:我国已建成由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这些站点和设备的建设为气象观测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卫星观测: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发射了21颗气象卫星,其中9颗在轨运行,分别实现了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的业务化运行。这些卫星在气象观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监测气候变化、提供卫星观测定标参考等。
二、技术创新与突破
自动化观测设备:我国自主研制了多种自动化观测设备,并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这些设备提高了气象观测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了人工观测的误差。
高性能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了多颗高性能气象卫星,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极轨卫星接收网络。这些卫星能够提供更精确、更全面的气象观测数据。
双偏振天气雷达:实现了双偏振天气雷达的批量生产和应用,并开展了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研制工作。这些雷达技术提高了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三、应用领域拓展
农业领域:气象观测系统可以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例如,通过构建主粮作物全生育期灾害预警体系,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精细化风险预警。
交通领域:气象观测系统可以提供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等气象信息,为交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电力领域:气象观测系统可以监测和预警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影响,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政策支持与规划
政策文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等文件明确了未来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发展规划:中国气象局印发了《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引领计划(2020-2035年)》,旨在引导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共同研发气象观测技术装备,推动气象观测技术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尽管气象观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需提升;气象观测系统的集成化、协同化能力有待加强等。
机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对气象观测系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气象观测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领域
精准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可以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灌溉和收割等。
作物生长监测:通过监测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气象要素,可以了解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为作物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预警干旱、洪涝、霜冻、病虫害等农业灾害,帮助农民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二、交通领域
道路安全:气象观测系统可以提供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等气象信息,为交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雾天或雨雪天气中,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航空航海:气象观测数据对于航空航海安全至关重要。通过监测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可以为飞机和船只的航行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航行安全。
三、能源领域
电力供应:气象观测系统可以监测和预警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影响,如大风、暴雪、雷电等天气可能导致电网故障。通过提前预警,电力公司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再生能源:气象观测数据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风速、风向、光照强度等气象要素,可以优化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的布局和运行效率。
四、环境保护领域
空气质量监测:气象观测系统可以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条件,为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气候变化研究:通过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可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五、灾害应急与公共安全领域
灾害预警与应对: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预警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为灾害应对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在洪水来临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疏散和抢险救援。
公共安全:气象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如火灾预警、城市内涝监测等。通过监测气象条件,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火灾风险或城市内涝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共安全。
六、其他领域
旅游业:气象观测数据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天气预报和气候信息,帮助游客合理安排行程和选择旅游目的地。
保险业:气象观测数据对于保险业的风险评估和理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农业保险中,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可以评估农作物的受灾程度和理赔金额。
气象观测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研究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简介:隶属于中国气象局,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
研究方向:包括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全球变化机理、预估及影响评估、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及科学试验等。
成就: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并为国家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简介:起源于1928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研究方向: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地球大气中和大气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过程的新规律。
成就: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共荣获各类成果奖17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企业品牌
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创建于1930年,原名上海无线电二十三厂,是中国探空仪研制的先驱。
产品:包括GTS1型数字探空仪、GPS高空探测系统等,在国内有广泛的应用。
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
简介:中国气象局于1992年独资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地处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
业务:主要从事大气探测技术、电子、通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业务。
产品:包括地面单要素及多要素系列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能见度仪、GPS高空探测系统等。
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
简介:专业从事气象探测装备研制生产的高科技综合电子企业。
产品:包括高空气象探测设备、卫星云图接收设备、气象预报保障系统、天气雷达等。
无锡智鸿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气象雷达系统研发。
产品:包括Ka波段毫米波测云仪、毫米波双偏振云雷达以及地基遥感综合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领域。
北京爱尔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简介:专业从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产品:包括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应用于国防、气象等多个领域。
陕西兴源御天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深耕于气象领域的专业公司。
业务:涵盖气象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气象技术产品的研发,以及专业气象服务的应用。
成就: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著作权,产品和技术国际领先。
气象观测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招聘岗位
气象观测员
职责: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要求:通常要求具备气象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的操作。
气象预报员
职责: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
要求:需要具备较强的气象学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天气趋势。
气象工程师
职责:负责气象观测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
要求:通常要求具备电子工程、通信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气象观测系统的原理和技术。
气象数据分析师
职责: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气象预报和决策提供支持。
要求: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学知识,熟悉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
气象仪器研发工程师
职责:负责气象观测仪器的研发和改进,提高仪器的性能和精度。
要求:通常要求具备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仪器研发流程和测试方法。
二、就业机会
气象部门
简介:各级气象局、气象台等气象部门是气象观测技术领域的主要就业方向。
岗位:包括气象观测员、气象预报员、气象工程师等。
科研机构
简介: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提供气象观测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
岗位:主要面向科研助理、研究员等岗位。
企业
简介:气象观测仪器制造企业、气象服务公司等企业也提供气象观测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
岗位:包括气象仪器研发工程师、气象数据分析师、气象服务工程师等。
其他领域
简介:气象观测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岗位:这些领域也可能提供与气象观测技术相关的就业机会,如农业气象观测员、交通气象预报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