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和《2025年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及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技术的实践指导,全面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和技能,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将于5月28日在云南省勐海县举办“第六十九届系列作物解决方案会议之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技术培训会”。会议形式:线下培训+线上直播
会议内容
1. 保障农产品安全 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单产提升路径及关键技术
3. 跨境迁飞害虫监测及综合防控措施
4. 常用除草剂使用技术及药害治理
5. 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要点
6. 作物病虫害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分享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系列作物解决方案会议之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技术培训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研究现状
1.农药使用规范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各国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制定农药使用规范,如限制高毒农药使用、规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例如,欧盟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对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
标准化流程:推广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规程,包括农药选择、配制、施药时间、防护措施等。例如,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明确了农药使用的标准化流程。
2.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变量施药技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根据农田病虫害分布和作物生长状况,实现农药的精准施用。例如,无人机植保技术可根据农田病虫害热力图调整施药量。
智能施药设备:研发智能喷雾器、静电喷雾器等设备,减少农药飘移和浪费。例如,静电喷雾器通过电荷吸附作用,使农药更均匀地附着在作物表面,减少用量30%以上。
3.农药替代技术与绿色防控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替代化学农药。例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等。
物理防治:推广防虫网、诱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技术。例如,太阳能诱虫灯可减少夜间害虫数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生态调控: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等农艺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减少病虫害发生。例如,水稻与鸭共育模式可减少稻飞虱等害虫数量。
4.农药残留检测与风险评估
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和便携式检测设备,实现田间地头的实时检测。例如,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可在10分钟内检测出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暴露风险。例如,欧盟的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通过风险评估指导农药登记和使用。
5.农民培训与科普教育
技术培训:通过田间学校、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例如,中国农业农村部实施的“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行动”。
科普宣传:利用新媒体、宣传册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认知。例如,短视频平台上的农药安全使用科普视频播放量达数百万次。
作物单产提升研究现状1.品种改良与遗传育种
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高产、抗逆、优质的作物品种。例如,中国培育的“超级稻”品种单产突破1000公斤/亩。
杂种优势利用: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例如,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推广使水稻单产提高了20%以上。
2.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
土壤养分管理:利用土壤检测技术,实现精准施肥。例如,通过土壤养分速测仪,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调整氮、磷、钾肥的施用量。
智能灌溉系统: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按需灌溉。例如,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90%以上。
作物生长监测: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例如,通过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作物长势,指导田间管理。
3.病虫害综合防控
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抗虫作物品种,减少病虫害损失。例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使棉铃虫危害降低了80%以上。
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例如,释放天敌昆虫防治蚜虫、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等。
4.栽培技术优化
密植与间作套种: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技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5%以上。
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技术,改善土壤温湿度条件。例如,地膜覆盖可使作物生育期提前5-7天,单产提高10%-20%。
5.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高效农机装备:推广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
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决策。例如,通过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风险,指导精准防控。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核心产业领域1. 大田作物种植产业
应用场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
技术落地:
精准施药技术(无人机变量喷洒)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
抗逆品种(如耐旱小麦、抗倒伏玉米)结合精准施肥,单产提升15%-20%
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基于物联网传感器)降低化学农药依赖度
产业价值: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支撑国家粮食战略储备
2. 经济作物产业
应用场景:果树、蔬菜、茶叶、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作物
技术落地:
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释放)替代50%以上化学农药,提升产品品质
避雨栽培+防虫网组合技术减少农药残留,满足出口欧盟/日本标准
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技术提高果实糖酸比,品牌溢价提升30%
产业价值: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3. 设施农业产业
应用场景:温室大棚、植物工厂、立体栽培
技术落地:
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控(色板诱杀、臭氧消毒)实现零农药生产
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CO₂增施技术,使番茄产量突破50kg/m²
环境智能调控(温光湿气)延长作物生长期,实现周年生产
产业价值:破解北方冬季蔬菜供应难题,保障城市“菜篮子”工程
二、关联产业协同领域1. 农药与农资产业
技术需求:
新型生物农药(微生物菌剂、植物源农药)研发替代化学制剂
纳米缓释农药制剂延长持效期,减少施药频次
智能施药装备(静电喷雾器、机器人)需求爆发
产业机遇: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年增速超15%,智能装备渗透率突破20%
2.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产业
技术赋能:
农药残留速测技术(胶体金试纸条)实现产地直采品质把控
区块链溯源系统结合农药使用记录,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预冷保鲜技术延长货架期,减少产后损失15%-20%
产业价值:破解“卖难”问题,推动农产品品牌化与溢价销售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
服务模式:
植保无人机“飞防”服务覆盖8亿亩农田,单日作业面积超万亩
土壤检测+配肥站服务网点下沉至乡镇,年服务农户超千万户
病虫害AI诊断平台(上传照片3秒识别)降低技术门槛
产业规模: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年增速25%
三、跨领域融合应用场景1.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融合:
农药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秸秆还田+生物菌剂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依赖
碳汇农业模式(间作套种、免耕栽培)实现年固碳量提升20%
政策驱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生态农业技术落地
2. 数字农业与智慧乡村
技术集成:
5G+AI技术实现农田“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实时监测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作物生长模型,优化种植方案
农业元宇宙平台(VR培训、虚拟农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
产业变革:催生农业大数据、农业AI等新兴业态
3. 国际贸易与质量标准
技术壁垒突破:
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体系倒逼农药减量
欧盟MRL标准(最大残留限量)推动绿色生产技术升级
跨境电商平台对农药残留的“零容忍”要求加速技术迭代
市场机遇: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超800亿美元,绿色技术成核心竞争力
四、战略价值与未来趋势
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单产提升技术,中国用全球9%耕地养活20%人口
乡村振兴引擎:技术普及使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返乡创业青年增长30%
产业升级方向: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将重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球竞争力:中国农药利用率(41.5%)与发达国家(50%-60%)差距持续缩小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宾)
技术专长:水稻抗病基因挖掘、低剂量农药抗性品种选育
成果案例:培育出“IR8”至“IR64”等抗稻瘟病、抗褐飞虱超级稻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40%以上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墨西哥)
技术专长:抗茎腐病玉米育种、生物防治菌剂研发
成果案例:推广“CIMMYT抗虫玉米”品种,配合白僵菌生物农药,使非洲玉米单产提升25%
2. 农药安全与残留研究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意大利)
技术专长:农药风险评估模型、MRL标准制定
成果案例:建立全球首个农药代谢物数据库,推动欧盟禁用新烟碱类杀虫剂以保护蜜蜂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
技术专长:农药纳米载体、土壤农药降解菌筛选
成果案例:开发聚乳酸纳米缓释农药,使农药利用率从35%提升至65%
3. 智慧农业技术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UR)
技术专长:AI作物表型组学、机器人变量施药
成果案例:研发“PlantEye”高光谱扫描仪,实现作物氮素需求与农药喷洒量的动态匹配
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NARO)
技术专长:无人机精准施药算法、光诱捕虫技术
成果案例:开发“AI农用无人机”,通过作物冠层温度识别蚜虫密度,农药精准投放误差<5%
二、国内核心科研力量1. 国家级科研院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技术专长:生物农药创制、农药抗性监测
成果案例:筛选出苏云金芽孢杆菌G033A菌株,田间防治棉铃虫效果达92%,替代化学农药60%
中国水稻研究所
技术专长:稻田生态调控技术、抗除草剂水稻育种
成果案例:集成“稻鸭共育+性诱剂”技术,减少农药使用4次/季,单产提升8%
2. 高校科研团队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技术专长:农药纳米制剂、作物抗逆信号传导
成果案例:开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农药载体”,使吡虫啉持效期延长至45天(传统剂型7天)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技术专长:微生物农药工程菌、农药残留降解酶
成果案例:构建工程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可同时降解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残留
三、国际领军企业品牌1. 农药与生物制剂巨头
拜耳作物科学(Bayer Crop Science)
技术专长:RNAi生物农药、数字农业平台
代表产品:BioDirect™ RNAi生物农药(靶向玉米根虫),配合Climate FieldView™平台实现变量施药
先正达集团(Syngenta Group)
技术专长:种子处理技术、纳米农药
代表产品:VIBRANCE® Gold种子包衣剂(含枯草芽孢杆菌+低毒杀菌剂),减少大田期农药用量30%
2. 农业科技先锋企业
大疆农业(DJI Agriculture)
技术专长:农业无人机AI喷洒系统
代表产品:T50农业无人机(搭载AI处方图技术),农药利用率达53%(行业平均38%)
极飞科技(XAG)
技术专长:农田物联网+自主施药机器人
代表产品:P100 Pro农业无人车(激光雷达避障+仿形喷洒),适用于果园复杂地形
四、国内龙头企业矩阵1. 农药研发与生产
扬农化工(600486.SH)
技术专长:仿生农药合成、绿色工艺
代表产品:氯虫苯甲酰胺原药(产能全球第一),配套“优士”品牌制剂,高效低毒
海利尔(603639.SH)
技术专长: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创制
代表产品:“澳新”系列杀菌剂,通过纳米乳化技术提升药效30%
2. 农业科技服务商
大北农(002385.SZ)
技术专长:生物育种+智慧农业
代表产品:DBN9936抗虫玉米(配套生物防治套餐),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0%
丰农控股
技术专长:AI农技服务平台+飞防联盟
代表服务:“大丰收”APP(农药使用AI诊断+无人机“飞防”调度),覆盖1.2亿亩农田
五、技术趋势与产业格局分析
生物技术融合:RNAi生物农药、基因编辑抗性品种成为主流(如先正达、拜耳布局)
智能化装备升级:农业无人机、机器人渗透率年增40%(大疆、极飞主导)
产业链协同:
科研机构(如中国农科院)与企业(如扬农化工)共建联合实验室
农业服务商(如丰农控股)整合上游农药企业与下游种植户
政策驱动: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农药利用率达43%(2025年),倒逼企业技术迭代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及作物单产提升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研发与技术类
岗位名称 职责与要求 代表企业/机构 薪资范围(一线城市,应届生/3年经验) 农药研发工程师 新化合物合成、生物农药创制、制剂配方优化,需掌握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 先正达、拜耳、扬农化工 12-18万/年 → 25-40万/年 作物抗性育种研究员 抗虫/抗病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需熟悉CRISPR基因编辑或表型组学分析 中国农科院、隆平高科、大北农 15-22万/年 → 30-50万/年 AI算法工程师(农业方向) 开发作物病虫害识别模型、变量施药算法,需掌握TensorFlow/PyTorch及遥感图像处理 大疆农业、极飞科技、佳格天地 20-30万/年 → 40-60万/年 2. 生产与质控类
农药制剂工程师
职责:设计纳米乳剂、微胶囊等绿色剂型,优化生产工艺以降低VOCs排放
要求:熟悉流体力学模拟与DSC热分析技术
企业:海利尔、诺普信
农药残留检测员
职责:操作LC-MS/MS检测农产品中198种农药残留,编制GLP报告
要求:掌握QuEChERS前处理技术及ISO 17025体系
机构:SGS通标、华测检测
3. 智能装备与数字化类
农业无人机飞手
职责:操作多光谱无人机采集农田数据,执行变量喷洒任务
要求:持有CAAC无人机执照,掌握Pix4D数据处理
企业:大疆农业、丰农控股
农业大数据分析师
职责:整合气象、土壤、长势数据,构建单产预测模型
要求:精通Python+Pandas及Google Earth Engine
平台:一亩田、布瑞克农业大数据
4. 农业技术服务类
植保技术经理
职责:为种植户设计“生物防治+化学农药”综合方案,培训飞防队操作规范
要求:熟悉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及农药登记法规
企业:中化农业MAP、金正大
作物营养顾问
职责:通过叶绿素仪/SPAD值诊断氮素亏缺,制定精准施肥方案
要求:掌握养分平衡法及水肥一体化设备调试
服务商:云天化、新洋丰
5. 政策与标准类
农药登记专员
职责:准备GLP毒理报告、环境风险评估材料,对接农业农村部评审
要求:熟悉《农药管理条例》及OECD测试指南
机构: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第三方CRO公司
农业碳汇项目专员
职责:核算农药减量带来的碳减排量,开发CCER方法学
要求:掌握IPCC农业源清单编制及MRV体系
企业:北京绿色交易所、中创碳投
二、岗位能力要求与技能矩阵1. 硬技能
化学/生物类:有机合成、分子克隆、代谢组学分析
工程类:CAD绘图、3D打印微流控芯片、PLC控制系统
信息技术类:Python机器学习、GIS空间分析、无人机RTK定位
2. 软技能
跨学科协作:与育种家、气象学家、机械工程师联合攻关
政策解读能力:跟踪《“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
田间实操经验:能独立开展DUS测试或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三、职业发展路径与晋升通道1. 技术路线
初级→高级→首席科学家
案例:某农药研发工程师(5年)→ 项目负责人(主导创制1个新化合物)→ 研究院副院长(年薪超80万)
2. 管理路线
技术员→区域经理→事业部总监
案例:植保技术员(3年)→ 省级技术经理(管理20人团队)→ 全国作物解决方案总监(统筹年营收5亿业务线)
3. 跨界转型
农业→碳中和:农药残留降解技术专家→ 农业碳汇项目开发经理
研发→投资:农药合成工程师→ 农业科技VC机构投资总监
四、行业趋势与岗位红利
生物技术爆发:RNAi生物农药、噬菌体疗法等方向人才缺口超30%
智能装备普及:农业无人机操作员需求年增60%,持证飞手平均月薪达1.2万
政策驱动岗位: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专员(响应《“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
农药减量增效督导员(地方政府农业农村局专项招聘)
ESG投资催生新岗位:
农业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师(服务ESG评级机构)
可持续农业供应链经理(跨国粮商如ADM、中粮集团)
五、岗位选择建议1. 优先选择方向
技术壁垒高:生物农药研发、纳米农药制剂(先正达、中国农科院)
政策红利明显:农药包装回收技术、农业碳汇开发(中创碳投、北京绿色交易所)
薪资增长快:AI算法工程师(农业方向)、农业无人机飞手(大疆农业、极飞科技)
2. 避坑指南
警惕“伪技术岗”:部分企业以“农业技术员”名义招聘销售岗
关注企业资质:优先选择通过GLP认证的研发机构或拥有农药登记证的企业
地域选择策略:
研发岗:聚焦上海张江药谷、南京生物医药谷等产业集群
服务岗:布局山东寿光(蔬菜)、黑龙江建三江(水稻)等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