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Biotechnology,ICAB)已于2012、2014、2016、2018、2020和2023年成功举办六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前六届会议,六届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我国乃至世界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满足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七届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将于2025年7月11-13日在天津召开。
会议主要议题
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酿造微生物与发酵食品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应用生物技术国际会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应用生物技术研究现状
一、技术突破与核心领域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作为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凭借其高精度、低成本和易操作性,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育种(如抗虫玉米)、疾病治疗(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临床试验)及工业微生物改造(如优化酵母菌生产生物燃料)。
碱基编辑(Base Editing):无需切割DNA双链即可实现单碱基替换,降低了脱靶风险,为遗传病治疗(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提供了新方案。
表观遗传编辑:通过调控基因表达而非改变DNA序列,为治疗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复杂疾病开辟新路径。
合成生物学
人工细胞构建: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最小基因组细胞(如JCVI-syn3A),并尝试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合成细胞,用于生物传感、药物递送等。
生物制造平台: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实现高附加值化学品(如青蒿酸、大麻二酚)的绿色生产,降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DNA存储技术:利用DNA的高密度信息存储能力,开发下一代数据存储方案,理论存储密度可达EB/g(1EB=10^18字节)。
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
多组学整合分析:结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数据,揭示疾病分子机制(如癌症异质性),指导精准医疗。
AI驱动的药物研发:AlphaFold 3等算法加速蛋白质结构预测,DeepMind的Isomorphic Labs等公司已将AI应用于新药靶点发现和先导化合物优化。
自动化生物实验室:机器人平台(如Benchling、Transcriptic)实现高通量实验,缩短研发周期。
二、跨学科融合与新兴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
基因编辑作物: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批准CRISPR编辑作物(如低致敏性大豆、抗褐变蘑菇)商业化,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
微生物组工程:通过调控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增强作物抗逆性(如耐旱、抗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
医疗健康
细胞与基因治疗:CAR-T细胞疗法(如Kymriah)已获批治疗多种血液肿瘤,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如Intellia的NTLA-2001)进入临床III期。
生物传感器与诊断:基于CRISPR的核酸检测技术(如SHERLOCK)实现快速、灵敏的病原体检测,助力疫情防控。
工业生物技术
生物塑料与材料:利用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推动循环经济。
生物燃料2.0:通过工程化藻类或合成微生物,实现直接从CO₂生产乙醇、丁醇等燃料,减少碳排放。
环境与能源
生物修复:利用基因工程菌降解石油污染、重金属或塑料微粒,修复受污染土壤和水体。
人工光合作用:模仿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叶绿体系统,将CO₂和水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技术瓶颈
递送系统:基因治疗和编辑工具的体内递送效率仍需提高,尤其是针对非肝脏组织。
规模化生产:合成生物学产品的工业化放大面临工艺优化、成本控制等难题。
数据整合:多组学数据的高效分析和跨平台兼容性是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关键。
伦理与监管
基因驱动技术:在生态系统中释放基因编辑生物可能引发不可逆的连锁反应,需建立全球治理框架。
人类生殖编辑:CRISPR婴儿事件引发对“设计婴儿”的伦理争议,多数国家禁止生殖系编辑。
生物安全:合成生物体的潜在风险(如致病性增强)需通过生物安全分级和风险评估机制管控。
未来趋势
精准医疗普及化:基因检测成本持续下降(如全基因组测序已降至$200以下),推动个体化治疗成为主流。
空间生物学兴起:单细胞测序与显微成像技术结合,解析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互作网络。
绿色生物制造:利用可再生资源(如CO₂、甲烷)和生物催化剂,构建零碳工业体系。
应用生物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医疗健康产业:从疾病治疗到生命科学革新1. 精准医疗与基因治疗
技术路径:基因编辑(CRISPR-Cas9)、单细胞测序、RNA干扰(RNAi)
应用场景:
遗传病治疗:CRISPR编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修复β-珠蛋白基因突变;RNAi疗法(如Alnylam的Onpattro)靶向沉默致病mRNA,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
癌症免疫治疗:CAR-T细胞疗法(如Kymriah)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TCR-T疗法针对实体瘤抗原,突破血液瘤治疗局限。
市场规模:全球基因治疗市场预计2025年达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2. 生物制药与疫苗开发
技术路径:重组蛋白表达、抗体工程、mRNA递送系统
应用场景:
抗体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如罗氏的Hemlibra)同时靶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治疗血友病;ADC(抗体偶联药物)精准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细胞。
mRNA疫苗:新冠mRNA疫苗(如辉瑞/BioNTech的Comirnaty)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编码抗原的mRNA,诱导免疫反应,研发周期缩短至1年以内。
3. 生物传感器与诊断
技术路径:CRISPR检测(如SHERLOCK)、微流控芯片、纳米材料
应用场景:
传染病检测:CRISPR-Cas12a检测系统可在30分钟内检测新冠、寨卡等病毒,灵敏度达1拷贝/μL;
液体活检:基于ctDNA(循环肿瘤DNA)的基因测序,实现早期癌症筛查(如Guardant Health的Guardant360)。
二、农业与食品产业:保障粮食安全与可持续供给1. 作物改良与基因编辑育种
技术路径:CRISPR-Cas9、TALEN、多基因叠加编辑
应用场景:
抗逆性提升:编辑水稻OsDREB1F基因,增强耐旱性;编辑小麦TaALS基因,实现除草剂抗性;
营养强化:编辑大豆FAD2基因,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油酸比例;编辑香蕉MUS基因,提升β-胡萝卜素含量。
市场进展:全球已有30余种基因编辑作物获批商业化,其中美国、日本、巴西等国政策最为开放。
2. 微生物组与可持续农业
技术路径:根际微生物组测序、合成菌群构建、生物肥料
应用场景:
固氮菌工程:将豆科植物固氮基因(nifH)转入玉米等非豆科作物,减少氮肥使用;
病害防控:利用木霉菌(Trichoderma)分泌抗菌肽,抑制土传病害(如立枯病)。
经济效益:生物肥料可降低20%-30%的化肥成本,同时提升作物产量10%-15%。
3. 食品科技与替代蛋白
技术路径:细胞培养肉、微生物发酵蛋白、精准发酵
应用场景:
细胞培养肉:通过干细胞分化技术生产牛肉、鸡肉(如Upside Foods),减少90%的土地和水资源消耗;
发酵蛋白:利用酵母菌(如Quorn)或丝状真菌(如MycoTechnology)生产菌丝蛋白,替代大豆蛋白。
市场潜力:替代蛋白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29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
三、工业与能源产业:绿色制造与碳中和转型1. 生物制造与化学品合成
技术路径:代谢工程、酶催化、细胞工厂构建
应用场景:
生物塑料:利用工程化大肠杆菌生产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替代石油基塑料;
生物燃料:酵母菌发酵CO₂生产乙醇,藻类光合作用生产丁醇(如LanzaTech技术)。
成本对比:生物基丁醇生产成本较化石燃料低20%-30%,碳排放减少70%。
2. 生物修复与环境治理
技术路径:基因工程菌、噬菌体疗法、生物膜技术
应用场景:
石油污染修复:假单胞菌(Pseudomonas)降解多环芳烃(PAHs),去除率超90%;
塑料降解:Ideonella sakaiensis菌株分泌PET酶,可在6周内分解PET塑料瓶。
政策支持:欧盟“地平线计划”投资5亿欧元支持生物修复技术研发。
3. 生物催化与绿色化工
技术路径:酶固定化、人工酶设计、非水相催化
应用场景:
医药中间体:转氨酶催化生产手性胺(如西他列汀关键中间体),收率超95%;
生物柴油:脂肪酶催化餐饮废油生产脂肪酸甲酯(FAME),减少硫氧化物排放。
技术优势:生物催化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副产物少,能耗降低50%以上。
四、新兴领域:生物技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1.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技术路径:3D生物打印、水凝胶支架、干细胞分化
应用场景:
组织再生: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心脏瓣膜、软骨组织,避免免疫排斥;
药物筛选:类器官芯片(如Emulate的肝芯片)模拟人体器官功能,加速新药研发。
市场预测:全球生物材料市场2028年将达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
2. 生物计算与数据存储
技术路径:DNA存储、分子逻辑门、生物电路
应用场景:
数据存储:1克DNA可存储1EB(10^18字节)数据,保存时间超千年;
生物计算:大肠杆菌构建AND/OR逻辑门,实现简单算术运算。
技术进展:微软与Twist Bioscience合作,已实现200MB数据的DNA存储。
3. 生物安全与国防科技
技术路径:病原体检测、基因驱动控制、生物传感器
应用场景:
生物威胁监测:CRISPR-Cas13a检测系统可在1小时内识别炭疽、埃博拉等生物战剂;
害虫控制:基因驱动蚊(如Oxitec的OX5034)可抑制登革热传播,减少80%以上蚊群数量。
政策监管:美国国防部发布《生物防御战略》,每年投入超20亿美元支持生物安全技术研发。
应用生物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全球顶尖科研机构1. 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
美国·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核心领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癌症基因组学、单细胞多组学技术。
成就:张锋团队率先开发CRISPR-Cas9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应用,推动基因治疗进入临床阶段;主导全球癌症基因图谱(TCGA)计划。
美国·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核心领域:表观遗传编辑、干细胞技术、衰老机制研究。
成就:Rudolf Jaenisch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小鼠模型,揭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中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
核心领域:合成微生物组、生物制造、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
成就:开发人工酵母染色体合成技术,实现单细胞工厂的理性设计;主导“中国脑计划”部分子课题。
2. 农业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UR)
核心领域:垂直农业、植物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工程。
成就:开发出全球首个基于CRISPR的抗褐变蘑菇,推动欧盟基因编辑作物政策松绑;其植物表型组学平台可实现作物生长全周期高通量监测。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
核心领域:玉米基因组编辑、光合作用效率提升。
成就:Zachary Lippman团队通过调控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将番茄产量提升40%;开发出CRISPR-Cpf1编辑工具,降低脱靶率。
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核心领域:作物抗逆基因挖掘、固氮微生物工程。
成就:克隆水稻抗旱基因OsDREB1C,显著提升作物耐旱性;开发出可替代化肥的根际固氮菌剂。
3. 生物制药与精准医疗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核心领域:抗体工程、AI药物设计、疫苗开发。
成就: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抗体亲和力成熟算法,加速抗体药物研发;其mRNA疫苗递送技术被多家药企授权使用。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
核心领域:肿瘤免疫微环境、基因治疗载体优化。
成就:揭示CAR-T细胞耗竭机制,开发出第二代抗CD19 CAR-T疗法;其AAV载体工程化改造技术提升基因治疗效率3倍。
中国·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核心领域:中药现代化、AI辅助药物筛选、PROTAC技术。
成就: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结构,推动国产口服药研发;开发出全球首个靶向KRAS G12C的降解剂。
二、全球领军企业品牌1. 基因治疗与生物制药
美国·再生元制药(Regeneron)
技术优势:VelociSuite®转基因小鼠平台、双特异性抗体技术。
代表产品:Eylea(抗VEGF单抗,年销售额超90亿美元)、Libtayo(PD-1抑制剂,获批治疗皮肤鳞癌)。
瑞士·罗氏集团(Roche)
技术优势:全人源抗体库构建、ADC药物开发。
代表产品:Hemlibra(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血友病A)、Polivy(CD79b-ADC,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中国·药明康德(WuXi AppTec)
技术优势:一体化CRDMO平台、AI驱动的药物发现。
代表服务:为全球3000+客户提供从靶点验证到临床申报的全流程服务,其DEL技术库容量超900亿分子。
2. 农业科技与基因编辑作物
美国·科迪华农业科技(Corteva Agriscience)
技术优势:CRISPR-Cas12编辑系统、多基因叠加技术。
代表产品:全球首个基因编辑玉米QRO®(抗虫+耐除草剂),较传统转基因作物审批周期缩短50%。
德国·拜耳作物科学(Bayer Crop Science)
技术优势:微生物组测序平台、RNAi生物农药。
代表产品:BioDirect™技术通过喷洒dsRNA干扰害虫基因表达,替代化学农药;SmartStax® PRO玉米同时表达8种抗虫蛋白。
中国·隆平高科(LPHT)
技术优势:水稻分子育种、基因编辑辅助设计。
代表产品:隆晶优系列杂交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利用CRISPR技术培育出低镉积累水稻品种。
3. 工业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
美国·Ginkgo Bioworks
技术优势:自动化菌株设计平台、酶工程数据库。
代表项目:为Zymergen开发光学薄膜用生物基聚酰亚胺,成本降低40%;与拜耳合作生产生物基维生素B2,碳排放减少80%。
中国·凯赛生物(Cathay Biotech)
技术优势:长链二元酸生物合成、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
代表产品:全球首个生物法癸二酸(DC10)实现万吨级量产,成本较化学法降低30%;泰纶®生物基聚酰胺56性能媲美尼龙66。
丹麦·诺维信(Novozymes)
技术优势:极端环境酶开发、微生物固碳技术。
代表产品:Spirizyme®淀粉酶提升燃料乙醇得率5%;PuraQ™ Arome乳酸菌发酵剂减少食品添加剂使用量。
4.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美国·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
技术优势:干细胞分化技术、类器官芯片。
代表产品:VX-880(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量减少91%;VX-264(基因编辑干细胞)进入临床II期。
中国·华大基因(BGI Group)
技术优势: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百万级细胞图谱。
代表项目:绘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全脑时空转录组图谱;与沙特合作建立百万级人群基因组数据库。
日本·富士胶片(Fujifilm Cellular Dynamics)
技术优势:iPSC大规模制备、细胞治疗GMP平台。
代表产品:心肌细胞产品Cardiomyocyte®用于药物心脏毒性评估;与安斯泰来合作开发iPSC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黄斑变性。
三、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分析
技术融合加速:
基因编辑与AI的结合(如BenevolentAI的靶点发现平台)将药物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
合成生物学与自动化(如Ginkgo的BioFoundry平台)使菌株开发成本降低90%。
区域竞争分化:
北美:占据全球生物技术专利的45%,以基础研究与创新药开发见长;
欧洲:在农业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作物)政策上趋于保守,但微生物组研究领先;
亚太:中国在基因治疗、工业生物制造领域崛起,日本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保持优势。
商业化路径分化:
B2B模式:Ginkgo、Twist Bioscience等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和合作开发实现盈利;
B2C模式:23andMe、华大基因等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2022年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
应用生物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岗位分类与核心技能1. 研发与技术类岗位
岗位名称 核心技能 典型职责 代表性企业/机构 基因编辑科学家 CRISPR-Cas9/碱基编辑、细胞转染、脱靶检测 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优化递送系统(如LNP、AAV),构建疾病动物模型 博德研究所、Editas Medicine、齐禾生科 合成生物学家 代谢工程、底盘细胞构建、自动化菌株设计 设计并优化微生物细胞工厂(如生产PHA、丁醇),开发高通量筛选平台 Ginkgo Bioworks、蓝晶微生物、凯赛生物 生物信息工程师 Python/R编程、多组学数据分析(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AI算法 构建基因调控网络模型,预测蛋白质结构(如AlphaFold应用),开发数据分析工具 华大基因、斯克里普斯研究所、DeepMind 抗体药物研发工程师 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双抗设计、ADC偶联 开发靶向实体瘤的抗体药物,优化抗体Fc段功能(ADCC/CDC效应) 再生元、信达生物、罗氏制药 mRNA疫苗研发专家 序列优化、LNP递送、免疫原性评价 设计编码抗原的mRNA序列,开发冻干制剂工艺,评估疫苗持久性 辉瑞/BioNTech、Moderna、斯微生物 2. 生产与工艺类岗位
岗位名称 核心技能 典型职责 代表性企业/机构 发酵工艺工程师 50-5000L发酵罐操作、DOE实验设计、代谢流分析 优化微生物发酵工艺(如提高PHA产量至10g/L),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 诺维信、首钢朗泽、武汉瑞辰 细胞培养技术员 悬浮细胞培养、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灌流工艺 扩大CHO细胞培养规模至2000L,维持细胞活率>95%,蛋白表达量>5g/L 药明生物、三星生物、龙沙集团 纯化工艺开发经理 亲和层析、离子交换、超滤膜包、病毒清除验证 设计三步纯化工艺(Protein A+阴离子交换+超滤),产品纯度>99.5% 复宏汉霖、安进、赛默飞世尔 生物制剂配方工程师 冻干保护剂筛选、稳定性研究、给药装置设计 开发皮下注射制剂(浓度>150mg/mL),延长半衰期至3个月,降低注射疼痛 礼来、金斯瑞蓬勃生物、特瑞思药业 3. 法规与质量类岗位
岗位名称 核心技能 典型职责 代表性企业/机构 CMC法规专家 ICH指南(Q5A/Q8/Q11)、FDA/EMA申报策略、483缺陷回复 制定基因治疗产品的CMC开发计划,完成BLA申报文件(模块3),通过FDA现场核查 传奇生物、科济药业、FDA生物制品评价中心 生物安全评估经理 GLP毒理实验、致瘤性检测、插入突变分析 开展CAR-T细胞产品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证明无基因组整合风险 昭衍新药、药明康德、查士利华 质量体系工程师 ISO 13485/GMP、偏差管理、CAPA、电子批记录 建立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NMPA/FDA审计 恒瑞源正、北恒生物、SGS通标 4. 商业化与市场类岗位
岗位名称 核心技能 典型职责 代表性企业/机构 BD总监(生物技术) 技术尽职调查、专利分析、合作谈判、估值建模 主导5000万美元级基因治疗项目License-in,评估靶点专利布局(如PD-1/LAG-3组合) 阿斯利康、百济神州、高瓴创投 医学联络官(MSL) 临床方案设计、KOL管理、学术会议演讲、数据解读 向肿瘤科医生解读CAR-T疗法真实世界数据(ORR 78%,CR 52%),推动产品进院 药明巨诺、驯鹿生物、罗氏医学部 市场准入经理 DRG/DIP政策、医保谈判、卫生技术评估(HTA)、药物经济学 制定基因治疗产品(定价120万元/针)医保准入策略,完成ICER成本效益分析 复星凯特、诺诚健华、IQVIA 二、行业需求热点与趋势分析1. 技术驱动的岗位爆发
基因治疗:全球在研管线超1800项(2023年ASGCT数据),带动病毒载体生产工程师(年薪50-80万)、体内基因编辑临床经理(年薪80-120万)需求激增;
合成生物学:麦肯锡预测2030年市场达4万亿美元,催生自动化菌株设计工程师(需掌握Benchling/TeselaGen软件)、生物反应器放大专家(5000L以上规模)等岗位;
AI+生物技术:DeepMind AlphaFold 3预测精度达实验水平,推动AI驱动的药物发现科学家(需熟悉生成式AI模型)成为高薪职位(年薪60-100万)。
2. 政策导向的岗位变化
中国:
基因编辑作物政策松绑(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催生农业基因编辑合规经理(年薪30-50万);
细胞治疗“双轨制”审批(NMPA+卫健委),增加细胞治疗产品注册经理(需同时熟悉IND/PIND申报)需求。
欧美:
FDA《基因治疗产品长期随访指南》要求20年安全性监测,催生基因治疗流行病学专家(年薪70-100万);
欧盟《新基因组技术法规》区分基因编辑与传统转基因,推动NGT法规事务经理(年薪50-70万)岗位。
3. 产业链分工的岗位细化
上游(工具开发):
CRISPR工具专利律师(年薪80-150万,需处理Broad/CVC专利纠纷);
酶工程科学家(开发高活性Cas12i变体,降低基因编辑成本50%)。
中游(CRO/CDMO):
基因治疗CDMO项目经理(协调病毒载体生产+分析检测+灌装,年薪60-90万);
类器官芯片工程师(开发肝脏/心脏类器官用于药物毒性测试,年薪40-60万)。
下游(商业化):
细胞治疗患者支持经理(管理CAR-T治疗全流程,年薪50-70万);
生物农业市场经理(推广基因编辑低镉大米,年薪30-50万)。
三、职业发展路径与薪资参考1. 科研机构→产业界路径
博士后(年薪25-40万)→企业科学家(年薪50-80万)→研发总监(年薪120-200万+股权)
示例:中科院研究员→药明康德首席科学家→基因治疗初创公司CTO
2. 工业界内部晋升路径
技术员(年薪15-25万)→高级工程师(年薪30-50万)→部门经理(年薪60-100万)→VP(年薪150万+期权)
示例:发酵工艺技术员→诺维信纯化工艺经理→凯赛生物生产副总裁
3. 跨领域转型路径
生物信息工程师(年薪30-50万)→AI制药科学家(年薪60-100万)→AI+生物技术初创公司CEO(年薪+股权超500万)
示例:华大基因生物信息工程师→英矽智能AI药物设计总监→未知君生物创始人
四、求职建议与资源推荐1. 技能提升优先级
基础层:分子克隆、Western Blot、ELISA(所有岗位通用);
进阶层:Python/R编程、单细胞测序分析、JMP/Design-Expert实验设计;
高阶层:专利撰写、FDA/EMA申报策略、商业计划书(BP)制作。
2. 证书与资质
技术类:ACMG临床遗传学资格证、ASGCT基因治疗证书、PMP项目管理认证;
法规类:RAC(美国监管事务认证)、DipRA(英国药物法规认证)、中国GMP检查员资格。
3. 行业资源
招聘平台:BioSpace(北美)、New Scientist Jobs(欧洲)、生物谷(中国)、领英生物技术社群;
学术会议:ASGCT(基因治疗)、AGBT(基因组学)、BIO(全球生物技术大会);
行业报告:麦肯锡《合成生物学白皮书》、BCG《细胞治疗商业化报告》、EvaluatePharma《基因治疗管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