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8-04 ~ 2025-08-07
举办场地:青海宾馆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尧命发 严俊杰 帅永
会议介绍

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与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目标,面向青藏高原资源和环境禀赋的储能技术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由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天津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联合主办,青海省先进储能实验室、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储能专委会、动力工程学报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大会”将于2025年8月4日-8月7日青海西宁举行。

本次大会以“高原绿色多能互补储能技术”为主题,特邀多名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分享关于多能互补和储能技术的主题报告,交流国内外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难题,共同探讨高原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们热忱地邀请您参加 “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大会”,共同探讨引领绿色多能互补储能产业创新之路,为推进国家“双碳”战略,建设高原绿色多能互补储能产业基地献计献策。

会议主题

高原绿色多能互补储能技术

大会主席:尧命发,严俊杰,帅永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包志铭,陈晓文,樊林浩,高建民,李德友,刘明,宋志成,孙飞、唐青龙,汤颖,王潜龙,王云刚,王帅,薛凌霄,岳宗宇,种道彤,周伟。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研究进展1.多能互补系统架构研究

风光水储一体化: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已开展多项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将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与水电站相结合,利用水电的调节能力平滑风光发电的波动性,提高系统稳定性。例如,青海共和县的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形成的互补系统,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多能源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人员针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能源分布,开发了多能源协调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补与协同。

2.储能技术研究

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在青藏高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的特点,能够有效平滑风光发电的输出波动。例如,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地区,已建成多个基于锂离子电池的微电网储能系统,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电力供应。

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也在青藏高原展开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实现电能的存储和调节。虽然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地形条件适合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但受限于高海拔环境对设备性能的影响,相关技术仍在优化中。

热储能:针对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研究人员探索了相变材料等热储能技术在供暖、制冷等领域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

微电网技术: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电网覆盖不足的问题,微电网技术得到发展。通过集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负荷,微电网能够实现局部能源的自给自足和优化配置。

能源互联网: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调度,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4.政策与示范项目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为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示范项目:多个多能互补储能示范项目在青藏高原落地实施,如青海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西藏阿里地区光储联合发电项目等,为技术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面临的挑战1.环境适应性

高海拔影响: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气压、强辐射的环境对储能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充放电效率会显著降低,需要开发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储能技术。

极端气候: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储能系统需要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和稳定性。

2.技术瓶颈

储能成本:目前,储能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大规模应用。如何降低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量密度与寿命:提高储能设备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

3.系统集成与优化

多能互补协调控制:如何实现多种能源形式的高效协同,优化系统运行,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能量管理策略:需要开发适应青藏高原特点的能量管理策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4.基础设施建设

电网接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电网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强电网建设和升级,以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纳。

运维难度: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储能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面临挑战,需要提高运维的智能化水平。

未来发展方向1.技术创新

新型储能技术:加大对固态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储能性能。

材料与工艺改进:开发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储能材料和制造工艺,延长设备寿命。

2.系统优化

智能调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多能互补系统的智能调度和优化运行。

能量路由:研究能量路由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利用。

3.政策与市场机制

完善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市场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多能互补储能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4.国际合作

技术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联合研究:开展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电力行业

可再生能源发电: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可以平滑风光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光伏电站与风电场结合储能系统,能够为电网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输出。

电网调峰调频:利用储能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缓解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压力,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微电网建设:在偏远地区或电网覆盖不足的区域,建设基于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的微电网,实现局部能源的自给自足,保障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

2. 交通运输行业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或旅游景区,建设配备储能系统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电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氢能交通:结合电解水制氢技术和储能系统,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高原地区的公共交通和物流运输提供绿色动力。

铁路与公路供电:为青藏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确保通信、信号、照明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矿业与资源开发行业

矿山供电保障:青藏高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理环境复杂,电力供应不稳定。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可为矿山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采矿、选矿等生产活动。

能源自给自足:在偏远矿区建设独立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降低运营成本。

4. 农牧业

农业灌溉:利用储能系统存储白天过剩的太阳能电力,在夜间或阴天为农业灌溉系统供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牧产品加工:为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冷藏、烘干、包装等生产环节,延长产品保质期,提升附加值。

牧区生活用电:在牧区建设分布式多能互补储能系统,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支持家用电器、供暖等设备的运行。

5. 旅游业

景区供电:青藏高原拥有众多旅游景区,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可为景区提供清洁电力,支持照明、餐饮、住宿等设施的运营。

生态旅游:结合储能系统,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 通信行业

基站供电:在青藏高原的偏远地区,通信基站的电力供应是一个难题。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可为基站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通信畅通。

应急通信: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储能系统可作为应急电源,支持临时通信设施的运行。

7. 建筑与基础设施行业

绿色建筑:在高原地区建设配备多能互补储能系统的绿色建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公共设施供电:为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设施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其正常运行。

8. 工业与制造业

高耗能企业供电: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高耗能企业,如电解铝、水泥等,多能互补储能技术可提供稳定的电力,降低生产成本。

能源密集型产业:支持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结构优化。

9. 军事与国防领域

边防哨所供电:在高原边防哨所建设多能互补储能系统,保障边防官兵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军事基地能源保障:为军事基地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通信、雷达、武器系统等设备的运行。

10. 科研与监测领域

科研基地供电:为青藏高原的科研基地提供电力,支持地质、气象、生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环境监测站:为环境监测站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监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收集高原环境数据。

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生态和能源研究,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结合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技术及储能系统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参与了多项青藏高原储能技术示范项目。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清华大学在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储能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研究水平,与青藏高原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储能技术研究。

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

依托青海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展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及多能互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服务地方能源发展。

西藏大学工学院

针对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开展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的研究,推动当地能源结构的优化。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科研机构,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和多能互补系统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示范项目,包括青藏高原的相关项目。

二、知名企业品牌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旗下单位:国家电网在青藏高原地区建设了多个新能源项目,包括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推动了多能互补储能技术的应用。

项目案例:在青海、西藏等地建设了大型储能电站,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应用:在西藏等地区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探索多能互补储能解决方案,提高供电可靠性。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与服务: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供应商,阳光电源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光伏电站和储能项目提供了关键设备和技术支持。

项目案例:参与了青海海南州等多个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建设。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宁德时代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之一,其储能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储能项目中,提供高效、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比亚迪在储能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其储能产品包括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家用储能系统等,适用于青藏高原的多能互补项目。

项目案例:在西藏等地实施了多个微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储能:作为国内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商,金风科技在青藏高原地区参与了风电与储能相结合的项目,提高风电的利用率。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综合能源服务:上海电气提供包括储能在内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在青藏高原参与了多个新能源项目的建设。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平高集团在储能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具有优势,为青藏高原的储能项目提供了关键设备。

三、国际合作机构与企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项目支持:UNDP在青藏高原地区支持了多个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项目,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技术合作:GIZ与中方合作,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和技术转移。

ABB集团

电力与自动化技术:ABB为青藏高原的能源项目提供了先进的电力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支持多能互补系统的运行。

西门子能源

能源解决方案:西门子能源在储能、智能电网和多能互补系统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参与了青藏高原的相关项目。

青藏高原多能互补储能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发类岗位

储能系统研发工程师

职责:负责储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EMS)等。

要求:电气工程、电力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熟悉储能技术原理,具备相关项目经验。

可再生能源系统工程师

职责:参与风光水储一体化系统的研发,研究多能互补控制策略,提高系统效率和稳定性。

要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熟悉风光发电技术。

材料研发工程师(储能方向)

职责: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如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提升储能设备的能量密度和寿命。

要求:材料科学、电化学等相关专业,具备材料研发经验。

热储能技术研发工程师

职责:研究相变材料、热泵等热储能技术,应用于供暖、制冷等领域。

要求: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等相关专业。

二、工程设计与实施类岗位

储能系统工程师

职责:负责储能项目的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和调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要求: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熟悉储能系统设计规范,具备项目实施经验。

新能源项目工程师

职责:参与风光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要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熟悉新能源项目流程。

电网接入工程师

职责:研究储能系统与电网的接入技术,制定并网方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要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相关专业。

三、运维与管理类岗位

储能系统运维工程师

职责:负责储能电站的日常运行维护,监测设备状态,处理故障,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要求: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熟悉储能设备操作和维护流程。

能源管理工程师

职责:制定能源管理策略,优化多能互补系统的运行,降低能耗和成本。

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等相关专业,具备能源管理经验。

项目经理(新能源/储能方向)

职责:负责储能或新能源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进度控制、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

要求: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四、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类岗位

数据分析工程师(能源方向)

职责:收集和分析能源数据,建立预测模型,优化系统运行策略。

要求:数据科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熟悉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

人工智能工程师(能源领域)

职责: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故障预测、负荷预测等功能。

要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具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项目经验。

物联网工程师

职责:设计和实施能源设备的物联网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

要求: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熟悉物联网技术架构。

五、政策与市场类岗位

政策研究员(新能源/储能方向)

职责:研究国家和地方的新能源和储能政策,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要求:公共政策、能源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熟悉能源政策法规。

市场分析师

职责:分析储能和新能源市场趋势,制定市场策略,拓展业务机会。

要求:市场营销、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具备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

商务经理(新能源/储能方向)

职责:负责储能项目的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和客户关系维护。

要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商务谈判能力。

六、环境与安全类岗位

环境工程师

职责:评估储能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要求: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安全工程师

职责:制定储能系统的安全规范,开展安全培训和检查,预防安全事故。

要求: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等相关专业,具备安全管理经验。

七、教育与培训类岗位

培训讲师(新能源/储能方向)

职责:为企业员工或客户提供储能技术和系统操作培训。

要求:相关专业背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研究员

职责: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储能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要求: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

八、相关企业与机构

能源企业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参与青藏高原新能源项目和储能电站的建设与运营。

新能源企业:如阳光电源、金风科技、比亚迪等,提供储能设备和解决方案。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开展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高校科研团队:如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参与储能技术的研究与人才培养。

政府与事业单位

能源局、科技厅: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储能技术的发展。

电力设计院、能源研究院:提供储能项目的咨询和设计服务。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