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届城市能源规划高峰论坛-储热与零碳园区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5-23 ~ 2025-05-24
举办场地:济南君廷酒店 C塔101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领域专家
会议介绍

为聚焦储热及低碳供热、零碳园区建设等关键技术领域,探讨系统节能降碳路径,促进城市能源规划与供热行业新技术的应用交流,按照协会工作计划定于2025年5月23日-2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第二届城市能源规划高峰论坛”,诚邀业界精英、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路径,为推动供热行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会议内容

会议将邀请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凌文院士,清华大学付林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济南能源集团、济南城投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城乡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路径、跨季节储热、热电协同、低碳供热、零碳园区等专题进行学术分享与研究成果、实践案例展示。会议规模500人左右。

会后组织参观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跨季节储热项目。

"十五五"时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国家最近启动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以清洁降碳和高效灵活性调节为核心,强化煤电与新能源的协同能力。而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背景下,热源供给却面临成本控制与安全保障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零碳园区作为区域能源系统革新的载体,正成为破解城市低碳转型瓶颈的重要突破口。为适应未来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转型技术要求,低碳供热系统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应推动低品位余热利用、跨季节储热技术与城市热网深度融合,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及供热系统能效。长输供热系统发展应聚焦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大规模储热调峰及主城区热源多源联网保障等关键方向。零碳园区实践应探索园区级"源网荷储"协同、分布式能源耦合、智慧能源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可推广的零碳园区建设范式。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城市能源规划高峰论坛-储热与零碳园区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城市能源规划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与趋势

低碳化与可再生能源整合

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零碳城市成为研究热点。如何高效整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是当前城市能源规划的核心议题。

技术趋势: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消纳。

能源系统优化与能效提升

综合能源系统:研究重点转向构建涵盖电力、热力、燃气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提高整体能效。

需求侧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能源消费的精准预测和动态调控,促进需求侧响应,降低峰值负荷。

智慧能源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建立城市能源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规划、运行和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物联网与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设备的互联互通,区块链技术保障能源交易的安全与透明,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公平与韧性城市

能源公平: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能源获取能力,研究如何通过能源规划缩小能源贫困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韧性城市:提升城市能源系统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

模型模拟与优化

能源系统模型:如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TIMES(The Integrated MARKAL-EFOM System)等,用于能源需求预测、政策模拟和方案优化。

多目标优化: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智能算法,平衡能源规划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数据驱动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处理海量能源数据,挖掘能源消费规律,提升规划的精准度。

预测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等模型,对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出力等进行短期和长期预测。

参与式规划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市民对能源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民主性和可接受性。

利益相关者分析:识别能源规划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其利益诉求和影响力,制定协调机制。

三、面临的挑战

数据获取与共享难题

能源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和机构,数据格式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完善,制约了规划的科学性。

技术经济性不足

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成本较高,经济性不足,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政策与市场机制不完善

能源价格机制、碳交易市场等尚未完全建立,难以有效引导能源消费和投资行为。

跨部门协调困难

能源规划涉及能源、交通、建筑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政策协同效应不足。

四、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跨学科研究

融合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推动城市能源规划理论和方法创新。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能源价格、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

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

城市能源规划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建筑与房地产行业

绿色建筑与节能改造

城市能源规划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标准,指导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能效提升。例如,通过规划推动被动式建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区域能源系统整合

在大型社区或商业区,规划集中供热、供冷、供电的多能互补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 交通运输行业

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规划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交通设施的布局,支持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智能交通与能源协同

通过能源规划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公共交通调度,降低交通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工业与制造业

工业园区能源综合管理

在工业园区内规划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电力、热力、蒸汽的梯级利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园区能源自给率。

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

针对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制定能源效率提升方案,推动余热回收、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的应用。

4. 电力与能源行业

电源结构优化

规划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的接入比例和布局,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构建清洁低碳的电力供应体系。

电网智能化升级

通过能源规划指导智能电网、微电网的建设,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5. 农业与农村发展

农村能源转型

规划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替代传统柴薪和煤炭,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农业设施节能

在温室大棚、畜牧养殖等农业设施中推广节能技术,如太阳能供暖、地源热泵等,降低农业能耗。

6. 信息技术与数据产业

数据中心能源管理

针对高能耗的数据中心,规划能源效率提升方案,如采用液冷技术、余热回收等,降低PUE(电能使用效率)值。

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

通过能源规划推动能源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为能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7. 公共服务与市政设施

智慧城市能源管理

在智慧城市框架下,规划能源、交通、建筑等系统的协同优化,实现能源的动态调配和高效利用。

公共设施节能改造

对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等,降低公共能耗。

8. 环境保护与碳减排

碳足迹核算与减排路径规划

通过能源规划核算城市碳排放,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路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污染防治与能源协同

在能源规划中考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协同发展。

9. 金融与投资领域

绿色金融与能源项目融资

能源规划为绿色债券、碳金融等金融工具提供项目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等领域。

能源投资风险评估

通过能源规划分析能源项目的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10. 教育与科研领域

能源规划人才培养

城市能源规划研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方向,培养能源管理、环境工程、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通过能源规划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加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城市能源规划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1. 国际能源署(IEA)

核心领域:全球能源政策、能源技术路线图、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

影响力:发布《世界能源展望》等权威报告,为各国能源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合作网络:与全球30余个成员国合作,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研究。

2.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

核心领域:建筑节能、智能电网、城市能源系统模拟。

技术成果:开发EnergyPlus等建筑能耗模拟工具,支持城市级能源规划优化。

实践案例:为美国加州、中国深圳等城市提供低碳能源规划方案。

3.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ISE)

核心领域:可再生能源集成、能源存储技术、氢能经济。

技术优势:在光伏技术、氢能产业链研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国际合作:参与欧盟“地平线计划”,推动欧洲能源系统脱碳。

4. 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倡议(MITEI)

核心领域:能源系统建模、核能技术、能源经济与政策。

跨学科研究:联合MIT工程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多学科团队,开展能源-环境-经济综合研究。

成果转化:孵化多家能源科技初创企业,推动技术商业化。

二、国内权威研究机构1.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核心领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先进储能技术、多能互补集成。

技术突破:在压缩空气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应用案例:为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提供区域能源规划技术支撑。

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核心领域:建筑能耗监测、零碳建筑技术、城市微气候与能源协同。

标准制定:主导编制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

国际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展发展中国家建筑节能研究。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核心领域:国家能源战略、能源体制改革、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政策影响:参与编制《中国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为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平台:运营“中国能源大数据平台”,提供权威能源统计与分析服务。

4.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核心领域:电力系统规划、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工程实践:承担中国特高压电网、西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等重大项目规划。

技术创新:研发“多能流能量管理系统”,提升能源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三、领先企业品牌1. 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

核心业务:能源管理、智能电网、楼宇自动化。

解决方案:EcoStruxure能源与可持续架构,支持城市级能源数据监测与优化。

全球案例:为新加坡“智慧国”计划、法国格勒诺布尔低碳城市提供技术方案。

2. 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

核心业务: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数字化、氢能技术。

技术亮点:Silyzer电解水制氢设备、数字化电网平台,推动能源系统脱碳。

中国实践:参与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支持北京冬奥会100%绿电供应。

3. 华为数字能源

核心业务:智能光伏、站点能源、数据中心能源。

创新产品:FusionSolar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效率与运维智能化水平。

城市应用:在迪拜、沙特等城市部署光储一体化系统,助力城市能源自给。

4. 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

核心业务:风力发电、储能系统、零碳产业园。

标志性项目:运营全球最大企业级储能电站(英国BESS项目),打造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技术平台: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连接全球超400GW能源资产。

5. 国家电网公司

核心业务:特高压输电、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

技术创新: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云平台,接入风光场站超283万个。

城市实践:在苏州、雄安等地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试点,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

四、选择建议

政府与政策制定者:可依托IEA、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获取战略级规划支持。

城市管理者:优先选择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西门子能源等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的机构。

企业与开发者:关注华为数字能源、远景科技在新能源技术集成与落地方面的能力。

科研与教育:与MIT能源倡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城市能源规划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规划与政策研究类

岗位示例

能源规划工程师(城市级/区域级)

能源政策研究员(政府智库/国际组织)

碳中和发展战略分析师

核心职责

开展能源需求预测、系统建模与方案优化(如LEAP、TIMES模型应用)

制定低碳城市/园区能源规划方案,协调多能互补系统设计

研究能源政策、碳交易机制及国际合作框架

2. 技术研发与应用类

岗位示例

可再生能源系统工程师(光伏/风电/储能)

智能电网工程师(微电网/虚拟电厂/需求响应)

能源大数据分析师(物联网/AI算法)

核心职责

设计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配置方案及并网技术

开发能源管理平台、预测模型及优化算法

推动能源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

3. 项目管理与实施类

岗位示例

能源项目经理(EPC/PPP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工程师(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

碳资产管理师(碳核查/CCER开发)

核心职责

统筹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立项、设计、施工、运维)

开展企业/园区能效诊断、节能方案设计与实施

管理碳资产开发、交易及减排项目申报

4. 咨询与市场拓展类

岗位示例

能源咨询顾问(战略/技术/经济分析)

绿色金融分析师(ESG投资/气候融资)

市场拓展经理(新能源设备/解决方案销售)

核心职责

为政府、企业提供能源转型路径咨询与可行性研究

设计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及投资组合

推广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拓展区域市场

二、技能与知识要求1. 通用技能

能源系统建模:掌握LEAP、EnergyPLAN、AnyLogic等工具

数据分析能力:熟练使用Python/R/MATLAB进行能源数据挖掘与预测

政策与标准:熟悉国内外能源政策、碳市场规则及行业标准(如GB/T 51350-2019)

跨学科协作:具备能源、环境、经济、计算机等多领域知识整合能力

2. 领域专项技能

可再生能源:光伏系统设计、风电场选址与经济性评估

智能电网:微电网控制策略、虚拟电厂调度算法

碳管理:碳核算方法学(GHG Protocol)、MRV体系建设

数字化技术:物联网平台开发、区块链在能源交易中的应用

三、就业方向与机构类型1. 政府与公共部门

机构类型

国家/地方发改委、能源局、住建局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工程研究院

岗位特点:政策制定、标准编制、区域能源规划

2. 科研与教育机构

机构类型

高校(能源学院、建筑学院)、中科院/工程院相关研究所

国际组织(IEA、IRENA、世界银行)

岗位特点: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项目

3. 企业与市场主体

机构类型

能源企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

科技公司:华为数字能源、远景科技、施耐德电气

咨询公司:麦肯锡、埃森哲、德勤能源团队

初创企业:储能技术、碳管理、能源AI领域创新公司

岗位特点: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市场拓展

4. 第三方服务机构

机构类型

认证检测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

碳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行业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岗位特点:碳核查、标准认证、行业研究

四、职业发展路径与薪资水平1. 职业发展路径

技术路线

助理工程师 → 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 → 首席科学家

管理路线

项目专员 → 项目经理 → 部门总监 → 区域/集团高管

跨界发展

能源+金融(碳金融)、能源+IT(能源AI)、能源+政策(国际谈判)

2. 薪资水平参考(以一线城市为例)

应届生:10-20万元/年(研发岗略高于咨询岗)

3-5年经验:20-40万元/年(技术专家/项目经理级别)

10年以上经验:50万元/年以上(高管/首席专家)

特殊领域:碳交易、能源AI等新兴方向薪资溢价20%-50%

五、行业趋势与岗位需求变化

低碳化驱动:碳管理、碳金融、CCUS技术相关岗位需求激增。

数字化赋能:能源大数据、AI算法、数字孪生工程师成为热门。

综合能源服务:从单一能源供应向“能源+服务”模式转型,需求侧管理、能效服务岗位增加。

国际合作深化:熟悉国际规则(如CBAM、ISSB标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上升。

六、求职建议

技能储备

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Python优先)和能源建模工具。

考取相关证书(如PMP、CESA碳管理师、LEED GA)。

实践经验

参与高校/企业联合课题、能源规划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

实习优先选择头部企业或政府智库。

行业洞察

关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欧盟《新电池法》等政策动态。

订阅《中国能源报》、IEA《世界能源展望》等权威报告。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