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第27届新型肥料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年会”将于2025年6月26日至2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致力于组织中国科学院、高校、化工研究设计院所及化肥企业的高层次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着力推动化肥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金桥工程”推广、推荐化肥进步支撑技术及先进成果,为企业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本届会议以“数智驱动肥料精准增效,促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为主题,设置开幕式暨主论坛、学术特邀报告会、技术交流论坛、重点企业单位参观等丰富的专题及配套活动。同期召开“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十一届二次会议”。
主要议题
1.化肥行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展望;
2.人工智能、数字模拟等新技术与化肥行业的结合与创新;
3.化肥行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化进程;
4.化肥企业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经验分享和成功案例;
5.小分子水溶肥、缓释肥、控释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制与产品升级迭代;
6.生物刺激剂、腐殖酸、藻类提取物等肥料添加剂与化肥的协同配伍作用研究;
7.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与产业化分析;
8.人工智能(AI)在新原料筛选和肥料配方设计的前景;
9.合成生物学在农化领域的发展趋势;
10.重点单位发展经验分享,行业上下游单位合作交流。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新型肥料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年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新型肥料技术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领域
缓控释肥料技术
技术原理:通过物理包膜或化学合成方式控制养分释放速度,使其与作物生长需求同步。
研究进展: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如树脂包膜尿素、硫包衣尿素等,养分释放期可从30天延长至180天。
应用案例:在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上应用,氮肥利用率提高至50%以上(传统尿素约30%)。
生物肥料技术
技术方向: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等,通过有益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或分泌植物激素。
技术突破: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株的筛选与应用,使土壤肥力提升10%-20%。
应用领域: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树)及生态修复项目。
功能性肥料技术
技术方向:针对特定需求开发的功能性产品,如防病抗逆型、土壤改良型肥料。
技术进展:含海藻酸、腐植酸等生物刺激素的肥料可增强作物抗逆性,减少化肥用量10%-20%。
水溶肥与液体肥技术
技术特点:高浓度、易溶解,适合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
研究进展:水溶性肥料配方优化,养分含量可达60%以上,溶解速度小于1分钟。
应用效果:在设施农业中应用,节水30%、节肥20%,同时提高作物品质。
纳米肥料技术
技术原理:通过纳米技术将养分粒子缩小至纳米级,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研究进展:纳米级磷肥、钾肥的制备技术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潜在优势:养分吸收率较传统肥料提高30%以上,减少养分流失。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
智能肥料技术
技术原理: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实现肥料释放的精准调控。
研究进展:智能缓释肥料可根据土壤湿度、温度自动调节养分释放速率,已在设施农业中试点应用。
肥料增效技术
技术方向:通过添加增效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提高肥料利用率。
研究进展:双氰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等抑制剂的研发,使氮肥利用率提升10%-15%。
绿色制造技术
技术目标:降低肥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
研究进展:生物法生产聚磷酸铵、低能耗尿素合成技术等取得突破,部分技术已实现产业化。
三、应用现状与挑战
应用现状
推广面积: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已超过1亿亩,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等农业主产区。
经济效益:新型肥料可使作物增产10%-20%,同时减少化肥用量20%-30%,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现存挑战
成本问题:新型肥料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价格是传统肥料的1.5-2倍,农民接受度有限。
技术瓶颈:部分技术(如纳米肥料)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工业化应用仍需突破。
标准缺失:新型肥料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等尚不完善,影响市场推广。
四、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集成化:将缓控释、生物刺激素、智能调控等技术集成,开发多功能复合型肥料。
绿色可持续:加强生物基肥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制肥)的研究,推动肥料产业绿色转型。
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加大对新型肥料研发的投入,完善补贴政策,降低农民使用成本。
全国新型肥料技术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农业种植领域
大田作物生产
应用方向: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
技术价值:缓控释肥料、增效肥料可减少施肥次数,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例如,包膜尿素可使氮肥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减少氮素挥发和淋失。
经济效益:减少化肥用量20%-30%,同时实现增产10%-15%。
经济作物种植
应用方向:蔬菜、果树、茶叶、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
技术价值:生物肥料(如微生物菌剂)、功能性肥料(如防病抗逆型)可改善土壤健康,提升作物品质。例如,施用含解磷菌的生物有机肥可使果树坐果率提高15%-20%。
市场潜力: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
设施农业
应用方向: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
技术价值:水溶肥、液体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可实现精准施肥,节水节肥30%以上。例如,滴灌专用水溶肥可使番茄产量提高20%,同时减少病害发生。
二、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领域
土壤改良与修复
应用方向:盐碱地、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
技术价值:生物有机肥、腐植酸肥料可调节土壤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重金属活性。例如,施用含枯草芽孢杆菌的菌剂可使盐碱地土壤电导率降低20%-30%。
社会效益:促进退化土地再利用,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应用方向:减少化肥流失对水体的污染。
技术价值:缓控释肥料、硝化抑制剂可降低氮素淋失风险。例如,添加DMPP的尿素可使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减少40%-50%。
政策支持: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和农业绿色发展要求。
三、园艺与景观产业
园林绿化
应用方向:城市公园、道路绿化、高尔夫球场等。
技术价值:长效缓释肥料可减少人工施肥频次,避免烧苗现象。例如,包膜复合肥可使草坪养护成本降低30%,同时延长绿期。
应用案例: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控释肥后,绿化带肥效持续期延长至6个月。
花卉与盆栽产业
应用方向:鲜切花、盆栽植物生产。
技术价值:水溶肥、生物刺激素可提升花卉色泽和花期。例如,含海藻酸的水溶肥可使玫瑰切花瓶插期延长3-5天。
市场需求:满足高端花卉市场对品质和观赏性的要求。
四、林业与草业领域
造林与植树工程
应用方向: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
技术价值:生物菌肥、保水剂复合肥料可提高苗木成活率。例如,接种根瘤菌的豆科树种肥料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5%-30%。
生态效益:加速植被恢复,增强碳汇能力。
牧草与草地管理
应用方向:天然草场改良、人工草地建设。
技术价值:缓释氮肥、微量元素肥料可提升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例如,施用控释尿素可使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发展,减少对进口饲料的依赖。
五、有机农业与特色农业领域
有机农产品生产
应用方向:有机蔬菜、水果、粮食种植。
技术价值:生物有机肥、天然矿物肥料符合有机认证标准。例如,施用蚯蚓粪肥可使有机番茄维生素C含量提高15%。
市场前景: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价格溢价空间大。
特色经济作物
应用方向:中药材、烟草、咖啡等。
技术价值:定制化功能性肥料可提升作物特定成分含量。例如,含硒肥料可使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量增加20%-30%。
产业升级:推动特色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六、农业科技服务与新兴业态
智慧农业
应用方向: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的精准施肥系统。
技术价值:智能缓释肥料可根据土壤传感器数据动态调节养分释放。例如,基于pH值和湿度响应的智能肥料可使养分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
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
农业循环经济
应用方向: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技术价值:生物发酵技术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有机肥。例如,年处理10万吨秸秆的发酵厂可生产3万吨有机肥,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
政策导向: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全国新型肥料技术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科研机构1.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方向: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肥料增效技术
核心成果:
开发出树脂包膜尿素、硫包衣尿素等缓控释产品,氮肥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
筛选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高效菌株,生物有机肥在设施农业中应用广泛。
行业地位:国内肥料技术研发的领军机构,多项技术被纳入国家农业主推技术。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方向:土壤改良肥料、功能性肥料
核心成果:
研发出基于腐植酸、海藻酸的土壤调理剂,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10%-20%;
开发出防病抗逆型功能性肥料,在果树、蔬菜上应用显著减少病害发生。
行业地位:在土壤健康与肥料协同作用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
3. 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新型肥料载体材料、智能肥料
核心成果:
开发出基于纳米技术的智能缓释肥料,养分释放可根据土壤湿度、温度自动调节;
研究出生物基包膜材料,降低缓控释肥料生产成本30%以上。
行业地位:在肥料载体材料创新方面处于国内前沿。
4. 山东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水溶肥与液体肥、肥料增效剂
核心成果:
优化水溶性肥料配方,养分含量达60%以上,溶解速度小于1分钟;
研发出双氰胺、DMPP等硝化抑制剂,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
行业地位:在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肥料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5. 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生物肥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核心成果:
开发出基于秸秆、畜禽粪便的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年处理废弃物能力超10万吨;
筛选出高效固氮菌、解磷菌,生物肥料在有机农业中应用广泛。
行业地位:在农业循环经济与生物肥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知名企业品牌1.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有机肥
技术优势:
拥有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产品覆盖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
开发出“亲土1号”系列生物肥,含解磷菌、固氮菌,土壤改良效果显著。
市场地位:国内新型肥料市场占有率领先,产品出口至50多个国家。
2.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复合肥、水溶肥、功能性肥料
技术优势:
推出“洋丰优雅”系列水溶肥,养分含量高、溶解性好,适合滴灌、喷灌;
研发出含海藻酸、腐植酸的功能性肥料,提升作物抗逆性。
市场地位:大田作物肥料市场占有率居前,与多家农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
3.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高塔复合肥、生物肥、智能肥料
技术优势:
拥有国内首条高塔熔体造粒生产线,肥料颗粒均匀、肥效持久;
推出“三安”系列生物肥,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防病效果显著。
市场地位:经济作物肥料市场占有率领先,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份。
4.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
技术优势:
专注于生物肥料研发,产品含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高效菌株;
开发出“菌冠天下”系列微生物菌剂,土壤改良效果获农户认可。
市场地位:生物肥料领域龙头企业,产品在全国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
5.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磷复肥、水溶肥、功能性肥料
技术优势:
依托云南磷矿资源,开发出高浓度磷复肥,磷肥利用率提升20%以上;
推出“金福瑞”系列水溶肥,适合烟草、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
市场地位:西南地区肥料市场龙头,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南亚。
6.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智能肥料、肥料助剂
技术优势:
开发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缓释肥料,养分释放可远程调控;
研发出肥料防结块剂、分散剂等助剂,提升肥料品质。
市场地位:智能肥料领域先行者,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
三、总结与趋势分析
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
科研机构侧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企业侧重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双方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转化。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金正大合作开发出树脂包膜尿素,实现产业化应用。
技术方向聚焦绿色与智能
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等绿色技术成为主流,智能肥料、纳米肥料等前沿技术逐步落地。
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湖北富邦合作开发出基于纳米技术的智能肥料,养分利用率显著提升。
市场应用覆盖全产业链
新型肥料技术已渗透至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根力多生物肥在设施蔬菜中应用,减少化肥用量30%,产量提升15%。
四、建议
政策支持:加大对新型肥料技术研发的投入,完善补贴政策,降低农民使用成本。
标准制定:加快新型肥料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的制定,规范市场秩序。
技术推广: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示范基地,提升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知度。
全国新型肥料技术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岗位类型与职责1. 研发类岗位
岗位名称:肥料研发工程师、生物技术研究员、土壤肥料科学家
核心职责:
开发新型肥料配方(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
研究肥料增效技术(如纳米包膜材料、微生物菌剂);
开展田间试验,验证肥料效果。
代表企业:金正大、史丹利、根力多、科研院所(如中国农科院、南京土壤所)。
技能要求:化学工程、微生物学、土壤学专业背景,熟悉肥料生产工艺。
2. 生产与工艺类岗位
岗位名称:生产工艺工程师、设备管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程师
核心职责:
优化肥料生产流程(如高塔造粒、包膜工艺);
管理生产设备,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检测肥料养分含量。
代表企业:云天化、新洋丰、大型肥料生产基地。
技能要求:熟悉化工设备操作,掌握ISO质量管理体系。
3. 技术推广与销售类岗位
岗位名称:农化服务经理、肥料技术推广员、区域销售经理
核心职责:
向农户推广新型肥料,提供施肥技术指导;
开展田间示范试验,收集用户反馈;
制定销售策略,拓展经销商网络。
代表企业:肥料企业销售部门、农业服务公司(如中化农业MAP)。
技能要求:农业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强,适应长期出差。
4. 农业技术服务类岗位
岗位名称:土壤检测工程师、植物营养顾问、智慧农业技术员
核心职责:
检测土壤养分,制定施肥方案;
结合物联网技术,提供精准施肥建议;
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如水肥一体化系统)。
代表企业:农业科技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
技能要求:熟悉土壤检测设备,掌握GIS、大数据分析工具。
5. 管理与战略类岗位
岗位名称: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市场分析师
核心职责:
规划新型肥料产品线,制定研发路线图;
管理肥料研发项目,协调跨部门资源;
分析市场趋势,预测肥料需求。
代表企业:肥料企业总部、行业咨询公司。
技能要求:项目管理经验,市场敏感度高,熟悉农业政策。
二、就业机会分布与趋势1. 区域分布
产业集中地:山东(金正大、史丹利)、湖北(云天化)、云南(云天化总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周边企业)。
新兴区域: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因特色农业发展,对功能性肥料需求增加。
2. 行业趋势与岗位需求
绿色肥料研发: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岗位需求增长,要求掌握基因编辑、发酵工程等技术。
智能肥料开发:纳米肥料、响应型肥料研发岗位涌现,需具备材料科学、物联网知识。
农业服务升级:农化服务经理、植物营养顾问岗位需求扩大,需同时具备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
三、职业发展路径与建议1. 技术路线
初级岗位:肥料研发助理、生产工艺员
中级岗位:高级研发工程师、生产主管
高级岗位: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
建议:持续学习前沿技术(如合成生物学、智能材料),争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2. 市场路线
初级岗位:技术推广员、销售代表
中级岗位:区域销售经理、市场部经理
高级岗位:营销总监、事业部总经理
建议:积累农业资源网络,提升品牌策划能力,关注跨境电商等新兴渠道。
3. 跨领域发展
方向:农业科技创业、农业投资、政策研究
建议:通过MBA、农业经济学等课程补充管理知识,参与行业论坛拓展人脉。
四、行业薪资与福利参考
研发类:硕士应届生年薪12-18万元,博士25-40万元,核心项目负责人可达50万元以上。
销售类:底薪8-15万元+提成,优秀销售年收入超30万元。
福利:六险一金、农业补贴、差旅补助、股权激励(部分企业)。
五、求职建议
技能提升:
掌握HPLC、GC-MS等肥料分析技术;
学习Python、R语言进行数据处理;
考取“肥料配方师”“农业技术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实习与项目经验:
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如金正大“亲土种植”计划);
申请科研院所实习(如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信息渠道:
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搜索“肥料研发”“农化服务”);
行业网站:中国农资传媒、191农资人;
高校就业网: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