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中的最新成果,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生物农业领域创新研究,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学科趋向,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专业分会定于2025年7月25-3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二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助力百年变革大潮中的生物经济与农业新质生产力
会议议题(但不限于)
1. 生物种质资源创制
2. 生物合成与生物智造;
3. 基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边际土地增益研究;
4. 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5. 基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的大食物观;
6. 基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 百年变革大潮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创新教学。
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任:宋希云
主任:赵德刚
执行主任:林福呈
副主任:邓诣群、龚继明、胡 炜、金勇丰、李木旺、刘光明、刘巧泉、马 闯、司怀军、王桂荣、王 舰、王 勇、尹佟明、张德强、张 杰、赵要风
委员:陈新华、方 俊、郭亚龙、韩建永、开国银、康现江、孔祥峰、李有志、廖志勇、卢向阳、卢孟柱、罗 杰、罗大极、毛相朝、苗晋锋、裴雁曦、邱 枫、饶力群、任竹青、沈 伟、沈文飚、唐朝荣、陶小荣、童红宁、王海波、王嘉福、王 雷、王志兴、魏兆军、汪 仁、夏新莉、许 雷、徐云远、杨孝朴、于静娟、张 来、张 鹏、张永亮、张忠华、赵建国、朱 英
学术委员会
主任:贺浩华
副主任:邓诣群、胡 炜、林福呈、刘巧泉
委员:晁代印、陈华新、龚继明、郭兆将、郭亚龙、韩建永、胡 俊、黄 丽、金勇丰、靳 林、开国银、孔祥峰、李孝钢、刘树伟、罗 杰、罗大极、卢孟柱、马 闯、马 涛、毛相朝、孟 冬、沈 伟、孙建安、唐朝荣、陶小荣、童红宁、王桂荣、王 雷、翁长江、向 云、谢胜松、谢彦杰、尹佟明、杨光辉、张德强、张 健、张 杰、张 进、张 鹏、张忠华、、赵 超、赵建国、赵要风、周传恩、左二伟
工作委员会
主任:许 雷
副主任:邱 枫、于静娟、苗晋锋
委员: 廖智勇、朱学明、曾 伟、卓仁英、牛晓伟 、蔡 易、 黄 丽、 关 怡、贾玉龙、汪启明、赵杨扬、孙建安、高新桃
会议内容
会议报告(上、下午)、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午)、青年委员第二次会议(中午)、研究生论坛(晚上)、微课比赛(晚上)
会议将设青年科学家专场报告、博士后专场报告、本科生专场报告报告;及新技术、新产品推荐专场报告。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研究热点
作物基因编辑与遗传改良:利用 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的关键基因进行精准编辑,以改良作物的农艺性状,如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改善品质等。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减少除草剂对水稻的伤害,提高除草效率。
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资源,研究其功能和应用潜力。例如,利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减少氮肥的使用;开发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微生物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调控: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为农业、医药、食品等行业提供重要的原料。例如,提高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农业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深入研究农业生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例如,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成果
基因编辑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科学家在作物基因编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培育出多种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编辑作物。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广谱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为小麦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途径。
农业微生物研究进展显著: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多个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同时,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剂,如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成果丰硕: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解析、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高青蒿素产量提供了新的策略。
农业生物大分子研究不断深入:利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手段,解析了多个农业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功能机制。例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解析了植物光系统 II 核心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为深入理解光合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团队与平台
研究团队: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设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团队,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这些团队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研究平台: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为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撑。例如,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等。
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尽管基因编辑等技术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基因编辑效率低下等。此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复杂,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伦理和安全问题:基因编辑作物等农业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如基因漂移、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如何加强伦理和安全监管,确保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应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渠道不畅等。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推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的关键。
未来发展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将与遗传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更加综合、系统的研究体系。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揭示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分子机制。
绿色农业发展需求导向: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种、开发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等,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农业领域
作物育种
精准改良: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可对作物特定基因进行精准修改,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例如,将抗旱基因导入水稻,使其在干旱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产量,满足水资源匮乏地区种植需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检测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早期就能准确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植物保护
生物防治:研究农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功能基因,开发出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微生物菌剂。如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杀虫蛋白,制成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抗病基因挖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植物中的抗病基因,将其导入易感病作物中,培育出抗病品种。例如,将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其他小麦品种,提高小麦对白粉病的抵抗力。
土壤改良
微生物肥料:研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机制,开发出微生物肥料。这些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修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修复受污染的土壤。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降低土壤污染程度,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医药领域
天然药物研发
植物活性成分: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可深入解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提高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如从人参中提取的人参皂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研究其合成途径,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人参皂苷的产量,为药物研发提供充足原料。
微生物药物:农业微生物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微生物,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发现新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例如,从放线菌中分离出的多种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苗研发
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导入合适的表达系统中,生产出基因工程疫苗。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酵母细胞,生产出乙肝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
食品领域
食品品质改良
营养成分调控:通过基因工程或代谢工程手段,调控食品原料中营养成分的含量。例如,提高大米中赖氨酸的含量,改善大米的营养价值;降低油菜籽中芥酸的含量,提高油菜籽油的品质。
风味物质合成:研究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增加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含量,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如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水果中香气成分的含量,使水果更加香甜可口。
食品保鲜与加工
保鲜技术: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新型食品保鲜技术。例如,利用天然抗菌物质或基因工程生产的抗菌蛋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加工工艺优化: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规律,优化加工工艺,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研究淀粉和蛋白质的变化,优化发酵和烘焙工艺,使面包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
环境领域
污水处理
微生物降解: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中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例如,某些细菌可以分解污水中的酚类化合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些微生物可以吸附和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降低污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生物反应器: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处理污水。生物反应器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大气污染治理
植物修复:研究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机制,筛选出具有大气污染修复能力的植物品种,用于治理大气污染。例如,某些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净化空气。
生物能源领域
生物燃料生产
纤维素乙醇: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可解析植物纤维素的结构和降解机制,开发出高效的纤维素酶,将植物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进而生产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环保等优点。
生物柴油: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或植物,提高其油脂含量,生产生物柴油。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藻类,使其在单位时间内积累更多的油脂,为生物柴油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
生物质能利用
生物质发电:研究农业生物质的热解、气化等技术,将农业生物质转化为电能。生物质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利用方式,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高校类
中国农业大学
机构地位:作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领军学府,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底蕴深厚,是该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研究成果:在作物基因编辑、植物抗逆分子机制等方面成果丰硕。例如,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改良了小麦的抗病性,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
机构地位:以农科为特色,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实力强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研究成果: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作物品质改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在油菜品质改良方面,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了油菜籽的含油量和油品质量。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机构地位:依托浙江大学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上不断创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研究成果: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例如,揭示了植物与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研院所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机构地位:是我国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研究成果: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成功克隆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应用于水稻品种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机构地位:专注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成果: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例如,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中国水稻研究所
机构地位:是我国水稻科研的国家队,在水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
研究成果:在水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改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比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出了多个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知名企业品牌农业生物技术企业
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
企业地位:是国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专注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
产品与技术:拥有先进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平台,成功开发出了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这些品种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
企业地位:依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强大背景,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迅速。
产品与技术:致力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物技术研发,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其研发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在抗虫性和耐旱性方面表现优异。
农业生物制品企业
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地位:是国内知名的农业微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产品与技术:主要生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微生物制剂产品。通过筛选和培育高效微生物菌株,开发出了多种具有杀虫、杀菌、促生等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北京金必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地位:专注于农业微生物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在农业生物制品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产品与技术:以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等产品为主,利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了微生物菌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作物生长。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科研机构岗位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岗位职责:在科研团队中承担具体研究项目,负责实验设计、实施、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工作;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协助团队负责人制定研究计划和目标;指导研究生或实习生开展实验工作。
任职要求:通常需要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相关领域科研经验者优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阅读和撰写英文科研论文。
实验技术员
岗位职责:负责实验室日常实验操作,包括样品制备、试剂配制、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等;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任职要求:一般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岗位
高校教师
岗位职责:承担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开展科研工作,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
任职要求:通常需要具有博士学位,部分高校可能要求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相关领域教学经验者优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成长。
科研辅助人员
岗位职责: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如实验准备、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参与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管理等;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任职要求:一般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熟悉科研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科研辅助能力;工作细心,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企业岗位农业生物技术企业
研发工程师
岗位职责:负责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如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的研发;进行实验设计和优化,开展新产品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研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的研发战略提供建议。
任职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有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经验者优先,熟悉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产技术员
岗位职责:负责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包括生产工艺执行、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生产质量控制等;协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参与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工作。
任职要求:一般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农业检测与认证企业
检测工程师
岗位职责:运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进行质量检测和分析,如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转基因成分等;负责检测方法的开发和优化,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撰写检测报告,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任职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农产品检测相关标准和法规,有检测工作经验者优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认证专员
岗位职责:协助企业开展农业相关认证工作,如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负责认证申请材料的准备和提交,与认证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跟踪认证进度,及时解决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确保企业符合认证要求。
任职要求:一般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了解农业认证相关标准和流程,有认证工作经验者优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政府及事业单位岗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岗位职责:在基层农业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负责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收集和反馈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需求,为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任职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热爱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能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吃苦耐劳。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
岗位职责:在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负责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管理和验收等工作;制定农业科研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科研方向;协调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合作与交流。
任职要求:一般要求具有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熟悉农业科研管理流程和政策法规,有科研管理经验者优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