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届表面工程前沿发展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08-01 ~ 2025-08-03
举办场地:西北师范大学(知行校区)化学化工学院 导航
主办单位:《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邵天敏  李文生
会议介绍

表面工程是支撑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技术等国家重大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为促进表面工程领域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前沿,提升表面工程相关技术创新水平,助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组织第四届表面工程前沿发展大会。本次大会主题为:“绿色智能与交叉创新:表面工程驱动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未来”。热忱欢迎表面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积极参会,共话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促进表面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学术思想碰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术委员会

主 席:

薛群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玉明

王立平

王国彪

王海斗

王淑芹

卢 柯

史玉升

朱旻昊

朱 胜

朱嘉琦

刘志峰

刘 敏

刘维民

李晓刚

李长久

李得天

杨华勇

汪怀远

宋天虎

张 伟

张显程

张俊彦

张晨辉

陈华伟

陈学东

陈建敏

陈超志

林 安

林有希

林忠钦

庞晓露

周仲荣

周克崧

周 峰

段海涛

宫声凯

姚建华

袁成清

徐久军

高金吉

涂善东

葛世荣

韩志武

鲁金忠

雷明凯

雒建斌

谭 俊

戴振东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李文生 周峰 张凯锋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强亮

于鹤龙

马天宝

马国政

马宝玉

马春风

马菱薇

王 龙

王 杨

王大刚

王长亮

王永欣

王晓毅

王道爱

王勤英

尹华意

邓 辉

卢建兵

白秀琴

冯 力

吉 利

吉小超

朴钟宇

成 波

伊 浩

刘 康

李 伟

李文亚

李华民

李红轩

李津津

李桂伟

李燕乐

杨冠军

汪爱英

沈一洲

张 斌

张广安

张志强

陈 平

陈 超

陈 磊

林世权

国洪建

罗思海

周 青

周 俊

周留成

郑开魁

郝湘平

姚喆赫

莫继良

贾 丹

柴智敏

徐大可

黄 虎

曹华堂

常可可

麻拴红

康嘉杰

彭 辉

彭华备

程 洁

程 健

鲁志斌

蒲 伟

解国新

褚 克

蔡召兵

雒晓涛

樊小强

潘家保

     

大会秘书处

秘书长:

张 强 张 哲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云峰

王行伟

王兴平

成 波

吴 桐

陈江涛

尚伦霖

国洪建

赵 雲

胡康慨

贵宾华

侯国梁

姚 辉

曾鹏宗

翟海民

大会分会场

分会场一:表面工程摩擦学

分会场主席:

莫继良(西南交通大学)

蒲 伟(四川大学)

麻拴红(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潘家保(安徽工程大学)

分会场二:腐蚀及表面防护

分会场主席:

汪爱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徐大可(东北大学)杨冠军(西安交通大学)

段海涛(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马菱薇(北京科技大学)

分会场三:智能表界面与表面改性

分会场主席:

马天宝(清华大学)

鲁志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常可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王 杨(西南交通大学)

林世权(北京理工大学)

分会场四:微纳表面与原子级制造

分会场主席:

程 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邓 辉(南方科技大学)

陈 磊(西南交通大学)

柴智敏(清华大学)

成 波(兰州理工大学)

分会场五:绿色涂护与可持续发展

分会场主席:

马春风(华南理工大学)

王永欣(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彭 辉(西北师范大学)

李华民(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

樊小强(西南交通大学)

分会场六:再制造工程

分会场主席:

于鹤龙(陆军装甲兵学院)

吉小超(佛山大学)

李燕乐(山东大学)

张志强(中国民航大学)

周 俊(成都国营锦江机器厂)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表面工程前沿发展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表面工程前沿研究现状

1.纳米表面工程

纳米涂层技术: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自润滑性、良好的耐腐蚀性等),开发新型纳米涂层,如纳米复合涂层、纳米多层涂层等,显著提升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例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碳化物涂层,在刀具、模具等领域展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

纳米结构表面设计: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如光刻、电子束刻蚀等)在材料表面构建纳米级结构,调控表面润湿性、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例如,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防冰、油水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生物医用表面工程

生物活性涂层: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涂层,如羟基磷灰石(HA)涂层、生物活性玻璃涂层等,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加速组织修复和再生。这些涂层在骨修复、牙科植入物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抗菌表面:通过引入抗菌剂或构建抗菌纳米结构,赋予材料表面抗菌性能,减少感染风险。例如,银离子掺杂的涂层或具有微纳结构的抗菌表面在医疗器械、卫生用品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智能表面工程

自修复表面: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表面涂层,能够在损伤发生后自动修复,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例如,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修复涂层,在涂层受损时释放修复剂,实现裂纹的自动填补。

响应性表面:构建对外部刺激(如温度、pH值、光、电等)具有响应性的表面,实现表面性能的动态调控。例如,温敏性水凝胶涂层在药物控释、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4.绿色表面工程

无铬/低铬处理技术:针对传统六价铬电镀的高污染性,开发无铬或低铬的替代技术,如三价铬电镀、化学镀镍磷合金等,减少环境污染。

水性涂料与粉末涂料:推广使用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5.极端环境表面工程

高温防护涂层:针对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高温工作环境,开发具有优异高温抗氧化、抗热震性能的涂层,如热障涂层(TBCs)、MCrAlY包覆涂层等。

耐腐蚀涂层:在海洋工程、化工等领域,开发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涂层,保护基体材料免受腐蚀破坏。

6.表面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

增材制造与表面工程结合: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如3D打印)制备复杂形状的零件,并通过表面工程技术改善其表面性能,实现结构与功能的集成。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激光熔覆、激光淬火等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精准的特点,在表面强化、再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表面工程前沿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核心应用领域

表面工程前沿技术已渗透至以下关键产业,显著提升产品性能与寿命:

1. 航空航天

高温防护涂层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需承受1500℃以上高温,热障涂层(TBCs)通过陶瓷层(如YSZ)与金属粘结层的复合结构,降低基体温度200-300℃,延长叶片寿命。

案例:GE航空发动机采用EB-PVD沉积的TBCs,使叶片耐久性提升3倍。

抗腐蚀涂层

铝合金机身在潮湿环境中易腐蚀,微弧氧化(MAO)技术形成的陶瓷涂层(厚度50-200μm)可显著提升耐蚀性,减少维护成本。

2. 能源与电力

燃气轮机叶片

渗铝、渗铬等涂层技术提升叶片在高温燃气环境中的抗氧化性,效率提高5%-8%。

核电设备

镍基合金表面激光熔覆Cr3C2涂层,耐辐照与腐蚀性能提升,保障核反应堆安全运行。

3. 汽车与交通

发动机轻量化

铝合金缸体表面DLC(类金刚石)涂层,硬度达HV3000以上,摩擦系数降低50%,燃油效率提升3%-5%。

新能源电池

锂离子电池集流体表面镀铜或镍,导电性提升20%,循环寿命延长至3000次以上。

4. 生物医疗

植入物生物相容性

钛合金关节表面羟基磷灰石(HA)涂层,促进骨细胞黏附,植入成功率从70%提升至95%。

抗菌表面

银离子掺杂的TiO2涂层,抗菌率达99.9%,减少术后感染风险。

5. 电子与半导体

芯片散热

铜基体表面镀金刚石涂层,热导率提升至2000W/m·K,解决5G芯片高温问题。

柔性电子

聚合物表面沉积ITO(氧化铟锡)纳米涂层,透光率达90%,电阻率降低至1×10⁻⁴Ω·cm,满足可穿戴设备需求。

6. 海洋工程

船舶防腐

锌-铝-镁合金牺牲阳极涂层,耐海水腐蚀性提升3倍,维护周期延长至10年。

深海探测

钛合金压力舱表面渗氮处理,硬度达HV1200,耐压性提升50%。

二、典型技术案例解析

以下技术通过优化表面性能,实现产业突破:

技术类型 应用场景 性能提升
冷喷涂技术 航空发动机修复 沉积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
超疏水涂层 船舶自清洁 减阻15%,油耗降低8%
磁控溅射镀膜 光学镜片 透光率提升至99.5%,反射率低于0.5%
激光熔覆 矿山机械齿轮 硬度达HRC62,耐磨性提升5倍

三、未来潜力方向

表面工程前沿技术将进一步拓展至以下领域:

量子计算

超导量子比特表面镀铌或铝涂层,降低退相干时间至微秒级,提升计算精度。

氢能存储

储氢罐内壁镀钯或钌涂层,吸附效率提升30%,储氢密度达7wt%。

太空探索

月球车表面镀氧化钇涂层,抗宇宙射线与微陨石冲击能力提升2倍。

智能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表面镀镍钛涂层,响应速度提升至0.1秒,应用于柔性机器人。

表面工程前沿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基础研究推动表面工程理论突破,为行业提供技术原型与标准。

1.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 IWS)

技术领域

激光表面处理、增材制造涂层、功能纳米涂层。

开发了激光熔覆技术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40%。

合作案例

与西门子合作开发耐高温腐蚀涂层,应用于燃气轮机叶片,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

2.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技术领域

原子层沉积(ALD)、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

开发了ALD技术制备的氧化铝涂层,厚度可控至纳米级,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封装。

产业影响

与英特尔合作,将芯片封装漏电率降低至1×10⁻⁹A/cm²,推动5G芯片技术升级。

3.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技术领域

超疏水自清洁涂层、生物活性涂层。

开发了仿生荷叶结构的超疏水涂层,接触角达160°,应用于船舶防污。

商业转化

与东丽合作推出自清洁玻璃,市场占有率超30%。

二、行业领军企业品牌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推动表面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1. 普莱克斯表面技术(Praxair Surface Technologies)

核心业务

热喷涂、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

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市场份额超60%,应用于GE、罗罗等企业。

技术突破

开发了HVOF(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涂层结合强度达70MPa,耐磨性提升3倍。

2. 苏尔寿美科(Sulzer Metco)

核心业务

等离子喷涂、冷喷涂、功能涂层。

冷喷涂技术应用于汽车发动机轻量化,涂层厚度精度±5μm,效率提升50%。

行业应用

与宝马合作开发铝合金缸体DLC涂层,燃油效率提升5%。

3. 欧瑞康巴尔查斯(Oerlikon Balzers)

核心业务

PVD涂层、CVD涂层、纳米复合涂层。

刀具涂层市场份额超40%,应用于山特维克、肯纳金属等企业。

技术优势

开发了AlTiN涂层,硬度达HV3800,切削速度提升30%。

三、新兴技术驱动者

这些机构与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推动表面工程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 麻省理工学院(MIT)纳米工程实验室

研究方向

智能响应性涂层、自修复涂层。

开发了基于微胶囊的自修复涂层,裂纹修复效率达90%,应用于风电叶片。

产业合作

与通用电气合作开发自修复涡轮叶片涂层,维护成本降低40%。

2. 瑞士CSEM公司

研究方向

柔性电子涂层、透明导电涂层。

开发了ITO纳米涂层,透光率99%,电阻率1×10⁻⁴Ω·cm,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市场应用

与苹果合作推出柔性OLED屏幕涂层,厚度仅200nm,弯折寿命超10万次。

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

海洋防腐涂层、生物医用涂层。

开发了石墨烯增强防腐涂层,耐盐雾时间超5000小时,应用于南海平台。

产业转化

与中船重工合作推出自修复防腐涂层,维护周期延长至15年。

四、总结与对比

以下表格总结了不同机构/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应用领域:

机构/企业 技术优势 核心应用领域 代表性案例
Fraunhofer IWS 激光表面处理、增材制造涂层 航空航天、能源 燃气轮机叶片修复涂层
Praxair 热喷涂、PVD/CVD 航空发动机、工业设备 GE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
MIT纳米实验室 智能响应性涂层、自修复涂层 风电、能源 自修复涡轮叶片涂层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石墨烯防腐涂层、生物医用涂层 海洋工程、医疗器械 南海平台防腐涂层

五、未来趋势

跨学科融合:表面工程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结合将催生智能涂层、仿生涂层等新方向。

绿色化: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环保技术将替代传统溶剂型涂层,减少VOCs排放。

极端环境应用:面向深海、深空等极端环境,开发耐高压、抗辐射的涂层技术。

表面工程前沿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核心技术方向与岗位需求

表面工程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集中在以下方向,每个方向均对应特定岗位需求:

1. 纳米表面工程

岗位类型

纳米涂层研发工程师、微纳加工工程师、纳米材料合成工程师

技能要求

熟悉PVD/CVD设备操作、纳米材料表征技术(如SEM、TEM、AFM)

案例:某新能源企业招聘“DLC涂层研发工程师”,要求掌握等离子体增强CVD技术,开发高硬度(HV3000+)刀具涂层。

2. 生物医用表面工程

岗位类型

生物涂层工程师、抗菌材料研发工程师、医疗器械表面处理工程师

技能要求

熟悉细胞实验、生物相容性测试(ISO 10993标准)、动物实验设计

案例:某骨科植入物企业招聘“羟基磷灰石涂层工程师”,要求具备3年以上动物实验经验,开发促进骨整合的涂层技术。

3. 智能表面工程

岗位类型

智能涂层研发工程师、自修复材料工程师、响应性表面工程师

技能要求

熟悉微胶囊技术、形状记忆合金、电致变色材料开发

案例:某航空航天企业招聘“自修复涂层工程师”,要求掌握微胶囊负载与释放机制,开发裂纹自修复效率≥80%的涂层。

4. 绿色表面工程

岗位类型

环保涂层研发工程师、水性涂料工程师、粉末涂料工程师

技能要求

熟悉VOCs减排技术、水性树脂合成、粉末涂料固化工艺

案例:某汽车涂料企业招聘“水性涂料工程师”,要求开发耐盐雾≥1000小时的水性防腐涂层。

5. 极端环境表面工程

岗位类型

高温防护涂层工程师、耐腐蚀涂层工程师、深海材料工程师

技能要求

熟悉热障涂层(TBCs)制备、电化学腐蚀测试、高压环境模拟

案例:某核电企业招聘“核级涂层工程师”,要求掌握EB-PVD技术,开发耐辐照(≥10^8 n/cm²)的涂层。

二、行业需求分布

表面工程前沿领域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以下行业,不同行业对岗位的需求侧重不同:

行业 核心岗位需求 薪资范围(年薪)
航空航天 高温防护涂层工程师、热障涂层研发工程师 30-60万元
生物医疗 生物涂层工程师、抗菌材料研发工程师 25-50万元
新能源 固态电池涂层工程师、氢能储运涂层工程师 20-45万元
半导体 芯片散热涂层工程师、柔性电子涂层工程师 35-70万元
海洋工程 深海防腐涂层工程师、海洋装备表面处理工程师 20-40万元
汽车制造 轻量化涂层工程师、自修复涂层工程师 18-35万元

三、典型企业招聘案例

以下企业近期发布的岗位需求反映了表面工程前沿领域的就业热点:

1. 科研机构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招聘“石墨烯防腐涂层研发工程师”,要求博士学历,发表过顶刊论文,年薪40-60万元。

德国弗劳恩霍夫IWS:招聘“激光熔覆工程师”,要求熟悉TruPulse激光系统,开发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工艺,年薪5-7万欧元。

2. 跨国企业

普莱克斯表面技术:招聘“PVD涂层工艺工程师”,要求掌握Arc-PVD技术,开发刀具涂层,年薪25-40万美元。

欧瑞康巴尔查斯:招聘“纳米复合涂层研发工程师”,要求熟悉AlCrN涂层制备,年薪30-50万瑞士法郎。

3. 新兴科技公司

某柔性电子企业:招聘“透明导电涂层工程师”,要求开发ITO替代材料,透光率≥95%,电阻率≤1×10⁻⁴Ω·cm,年薪30-50万元。

某氢能企业:招聘“储氢罐内壁涂层工程师”,要求掌握钯基涂层技术,储氢密度≥7wt%,年薪25-40万元。

四、职业发展路径

表面工程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清晰,通常分为以下阶段:

初级工程师(1-3年)

岗位职责:参与涂层研发、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技能提升:掌握PVD/CVD设备操作、材料表征技术。

中级工程师(3-5年)

岗位职责:主导项目开发、解决技术难题、撰写专利。

技能提升:熟悉行业标准(如ASTM、ISO)、项目管理。

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5-10年)

岗位职责:制定技术路线、领导跨学科团队、推动产学研合作。

技能提升: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具备技术商业化能力。

技术总监/首席科学家(10年以上)

岗位职责:规划研发战略、对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

技能提升:熟悉资本运作、具备行业资源整合能力。

五、就业建议

技术方向选择

优先选择与国家战略(如“双碳”目标、高端制造)契合的方向,如绿色表面工程、极端环境表面工程。

技能提升路径

基础技能:掌握材料表征、涂层制备、性能测试技术。

进阶技能:学习跨学科知识(如生物学、电子学)、熟悉行业标准。

行业资源积累

加入专业协会(如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参与国际会议(如ICMCTF)、关注顶刊论文(如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