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届全国数字极地大会

重要提示:会议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举办时间,场地,出席人员等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报名参会或沟通合作请先联系主办方确认。如果您发现会议信息不是最新版,可以通过主办方邮箱将包含最新会议信息的链接或文件通过邮箱发送至support@huiyi-123.com,审核人员将会尽快为您更新到最新版本。
会议时间:2025-11-20 ~ 2025-11-22
举办场地:腾冲市 导航
主办单位: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 更多会议
大会主席:施建成 李荣兴 刘时银
会议介绍

为促进相关领域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数字极地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及未来趋势,探索极端条件深入,在极宏观、极微观和极综合交叉领域突破科学知识边界,围绕极地探测、无线传感及设备、数值模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极区环境变化、数字化服务及极地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交流数字极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定于2025年11月20日--22日在云南腾冲举办“第一届全国数字极地大会”。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山寒极、海洋深极等地球极区,以及火星、月球等星球极区,是地学领域的探索前沿,是人类了解地球及理解星球演化的热点研究区域,也是深刻影响着地球未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随着综合地球观测、多维参数反演、数值模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区探测平台和装备、数据汇聚与共享、科学分析及知识获取能力显著提升,数值模拟及未来推演出现“数智化”新发展,数字化极地已成为认识、理解和利用极地的发展方向,极区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委员会主席

郭华东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

大会主席

施建成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李荣兴

同济大学

刘时银

云南大学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全国数字极地大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全国数字极地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冷源”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极地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潜力。然而,极地环境恶劣,科研条件艰苦,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因此,数字极地研究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极地科研的效率和精度,推动极地科学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研究内容

极地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极地冰川、海冰、海洋、大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获取极地环境变化的动态信息。

极地数据集成与共享:建立极地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整合国内外极地科研数据资源,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分析等服务,促进极地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极地数值模拟与预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极地气候系统模型、海冰模型等,对极地环境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极地科研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极地数字化考察与探测:研发和应用数字化考察设备和技术,如无人潜水器、智能机器人等,提高极地考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科研人员的风险和工作强度。

三、研究主体与平台

科研机构: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在数字极地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和突出的成果,如中国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专业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极地科学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

高校:多所高校也积极参与数字极地研究,如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高校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数字极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研究平台:为了推动数字极地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建立了多个极地科研平台和数据共享中心。例如,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致力于极地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共享,为极地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四、研究成果

数据资源积累:通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极地科研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这些数据为极地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方法创新:在数字极地研究过程中,国内科研人员不断创新技术方法,提高了极地科研的效率和精度。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极地遥感图像进行智能解译,实现了对极地环境变化的快速识别和监测。

科研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内在数字极地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等。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极地科学的发展,也为国家极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面临的挑战

数据获取与整合难度:极地环境恶劣,数据获取难度大。同时,国内外极地科研数据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

技术瓶颈:在数字极地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例如,极地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有待提高,数值模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验证等。

国际合作与竞争:随着全球对极地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极地科学的发展。

全国数字极地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极地科学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极地冰川、海冰、海洋和大气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极地环境变化趋势,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极地生态系统研究

借助遥感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研究极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

评估极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为极地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二、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

矿产资源勘探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探测和评估。

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渔业资源开发

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极地海洋环境的变化,评估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数量。

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海洋工程与建设领域

极地海洋工程建设

在极地海洋工程建设中,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模拟。

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工程风险。

极地港口与航道建设

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极地港口和航道的水文、气象等条件。

为港口和航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四、环境监测与保护领域

极地环境污染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手段,对极地地区的污染源和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为极地环境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极地生态保护

通过数字化手段评估极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极地旅游与探险领域

极地旅游规划与管理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极地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和优化。

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极地探险活动支持

为极地探险活动提供气象、海况等实时信息支持。

降低探险活动的风险,保障探险人员的安全。

六、军事与安全领域

极地军事侦察与监视

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手段,对极地地区进行军事侦察和监视。

维护国家在极地地区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极地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

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极地安全预警系统,对极地地区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提高应对极地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国数字极地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专注于极地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在极地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极地环境监测与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实力雄厚,为极地研究提供遥感数据支持与空间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作为国家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极地考察任务,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在极地数字化考察、数据集成共享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高校相关研究机构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在极地测绘、遥感等方面具有深厚研究基础,承担多项极地科研项目,培养大量极地科研人才。

同济大学极地科学研究中心:整合学校多学科优势,开展极地环境、生态、资源等领域研究,推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融合。

企业品牌

中海达集团

专注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极地测绘、导航等领域,为极地考察提供高精度定位、测量等技术支持。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依托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展极地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业务,为极地研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与数据服务。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致力于数字地球技术研发与应用,产品可实现极地地区三维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极地科研、资源开发等提供直观工具与决策支持。

全国数字极地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究机构类岗位1.极地科研岗位

极地环境研究员

职责:利用遥感、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极地气候、冰川、海冰等环境要素变化。

要求: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具备数据分析与编程能力。

极地生态研究员

职责:开展极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要求:生态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熟悉极地生态研究方法与技术。

2.极地技术支撑岗位

极地数据工程师

职责:负责极地科研数据收集、整理、存储与共享平台维护。

要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熟悉数据库管理与大数据技术。

极地遥感技术员

职责:操作遥感设备,处理与分析极地遥感数据。

要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具备遥感图像处理技能。

二、企业类岗位1.极地技术服务企业岗位

极地测绘工程师

职责:参与极地测绘项目,提供高精度定位、测量与地图绘制服务。

要求: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等相关专业,熟悉测绘仪器操作与数据处理。

极地遥感产品经理

职责:负责极地遥感产品研发、推广与市场拓展。

要求:遥感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具备产品管理与市场分析能力。

2.极地资源开发企业岗位

极地矿产勘探工程师

职责: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极地矿产资源进行探测与评估。

要求:地质勘探、地球物理等相关专业,熟悉勘探技术与数据处理。

极地渔业资源研究员

职责:研究极地渔业资源分布、数量与可持续开发策略。

要求:渔业科学、海洋学等相关专业,具备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能力。

三、技术方向类岗位1.极地数字化技术岗位

极地数值模拟工程师

职责:构建极地气候系统、海冰等数值模拟模型,进行环境变化预测。

要求:数值计算、气象学等相关专业,熟悉数值模拟软件与编程语言。

极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开发工程师

职责:利用VR/AR技术,开发极地科研、教育、旅游等应用。

要求: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相关专业,具备VR/AR开发经验。

2.极地智能装备研发岗位

极地无人潜水器研发工程师

职责:研发适用于极地海洋环境的无人潜水器,进行海洋探测与采样。

要求:机械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熟悉无人潜水器设计与控制技术。

极地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职责:开发适用于极地考察的智能机器人,提高考察效率与安全性。

要求: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具备机器人研发与编程能力。

四、岗位特点与需求趋势

跨学科融合:极地科研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要求从业者具备多学科知识与技能。

技术更新快:随着遥感、数值模拟、VR/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岗位需求持续变化。

国际合作多:极地研究具有国际性,岗位往往涉及国际合作与交流。

安全与环保意识强:极地环境脆弱,岗位对从业者的安全与环保意识有较高要求。

推荐会议
会议小助手
会议通企业微信客服群
办会,宣传,赞助会议请加入客服群以便于获取合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