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是国家“双碳”战略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国内碳考核和国际贸易中产品碳核算工作影响重大。为务实推动构建重点电力装备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与智慧转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定于2025年6月13—14日在天津举办“2025第二届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研讨会”。特邀行业权威专家及重点电力装备制造企业代表作精彩报告,深入交流研讨。欢迎相关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会交流。
报告专家
1.钟建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2.马林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院长,国家双碳标准化总体组成员
3.韩克俊,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4.胡四全,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5.张友鹏,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6.马士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系统研究所副所长
7.闵春华,河北工业大学双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8.吴 鸣,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技术总监
9.刘 超,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与标准研究所电力系统碳评估技术研究室主任
10.刘文彪,南京河海南自水电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1.詹国勇,北京清大科越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研究现状
一、研究进展
政策推动与标准制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足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强调要建立电力装备及系统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初步建立了一些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碳足迹核算的标准框架,为规范碳足迹研究提供了依据。
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
国内学者和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装备(如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和电力系统环节(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开展了大量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
常用的核算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LCA),通过对产品或系统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来计算其碳足迹。例如,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碳足迹核算,涵盖了原材料开采(如钢材、稀土等)、零部件制造、组装运输、运行维护以及最终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碳排放。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对实际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进行了碳足迹实证研究。例如,对某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碳足迹进行了详细核算,分析了煤炭开采、运输、燃烧发电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为电厂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新能源领域,对光伏发电系统、风电场等的碳足迹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光伏和风电项目的碳足迹分析,评估了新能源发电的低碳优势以及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效益。
二、关键技术
大数据与信息化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电力装备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能源消耗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等,为碳足迹核算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开发信息化平台,实现碳足迹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存储和分析,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性。例如,一些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能源消耗情况,并与碳足迹核算模型相结合,快速生成碳足迹报告。
智能监测与传感器技术
在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中部署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源消耗情况。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计算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碳排放,为碳足迹的动态核算提供支持。
例如,在变压器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实时监测其运行温度和负载情况,结合相关模型计算变压器的碳排放。
碳足迹模型优化技术
不断优化和完善碳足迹核算模型,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碳足迹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修正。
例如,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煤炭品质差异,在火力发电碳足迹核算模型中引入煤炭灰分、挥发分等参数,使核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面临的挑战
数据获取困难
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企业,数据分散且难以全面获取。一些企业出于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意提供详细的能源消耗和生产数据,导致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例如,在核算电力装备零部件制造环节的碳足迹时,由于零部件供应商众多,且部分供应商数据管理不规范,难以获取完整的零部件生产数据。
核算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内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核算标准还不够完善,不同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核算方法、边界设定、数据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核算结果可比性差。
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同机构核算出的碳足迹数值可能相差较大,这给行业间的比较和政策制定带来了困难。
技术人才短缺
碳足迹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能源、环境、工程等,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制约了碳足迹研究的深入开展。
例如,在一些企业进行碳足迹核算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准确应用核算方法和处理复杂的数据,影响了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核算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统一的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核算标准,明确核算方法、边界设定、数据来源等要求,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权威性。
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碳足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应用。
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
建立电力行业碳足迹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通过数据共享,提高数据获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碳足迹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将生产运行数据上传至共享平台,研究机构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建议。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在碳足迹研究相关专业的建设,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内部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对碳足迹研究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碳足迹研究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大数据、信息化、智能监测等技术在碳足迹核算中的应用,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性。
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创新实践,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的碳足迹。
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直接关联产业
电力生产行业
火力发电:通过碳足迹研究,精准核算煤炭等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燃烧发电及废弃物处理全流程的碳排放,助力火电厂优化燃烧工艺、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
新能源发电:在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领域,研究其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退役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新能源项目选址、设备选型及运营优化提供依据,推动新能源产业低碳发展。
电力装备制造行业
发电设备:对发电机、汽轮机、锅炉等核心发电装备,从原材料开采(如钢材、铜材)、零部件制造、组装运输到最终调试运行的碳足迹进行评估,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采用低碳材料、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装备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输配电设备:变压器、开关柜、电缆等输配电设备的碳足迹研究,有助于推动设备制造商改进绝缘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提高设备能效,减少输配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碳排放。
二、能源产业链上下游
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
碳足迹研究可量化煤炭从开采、洗选到运输至发电厂的碳排放,为煤炭企业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如采用清洁开采技术、提高煤炭洗选率,降低煤炭生产环节的碳排放。
石油与天然气行业
在天然气发电及油改气项目中,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运输、加工及燃烧发电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占比,减少碳排放。
新能源材料与设备制造行业
光伏材料:对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原材料的碳足迹进行研究,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风电设备:评估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碳足迹,促进风电设备制造商优化供应链管理,选择低碳供应商,降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三、社会民生关联领域
工业领域
高耗能行业: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是电力消费大户,通过碳足迹研究,量化其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及碳排放,推动企业采用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
制造业: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制造业中,研究电力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助于企业制定绿色采购政策,选择低碳电力装备,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建筑领域
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研究电力装备(如空调、照明系统)的碳足迹,推动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力设备,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中的电力装备进行碳足迹研究,有助于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低碳发展。
交通领域
电动汽车: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电力装备的碳足迹,有助于推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低碳建设,优化电动汽车的能源供应结构,降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智能交通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研究交通信号灯、监控设备等电力装备的碳足迹,推动采用节能技术,降低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四、政策制定与市场交易领域
政府政策制定
碳足迹研究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能源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政府科学规划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
碳市场交易
在碳市场交易中,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的碳足迹数据是企业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碳交易及碳金融活动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碳资源的有效配置。
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知名研究机构1. 高校及科研院所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优势: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力系统碳足迹核算方法、电力装备低碳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例如,对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碳足迹进行精准核算,并提出针对性的减排措施。
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电力行业碳足迹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优势:专注于能源动力领域的碳足迹研究,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碳足迹评估方面具有特色。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果:与电力企业合作开展多项研究项目,推动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低碳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优势:在电力装备的碳足迹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涉及电机、变压器等关键电力装备的低碳设计和制造技术。通过研究,提出了提高电力装备能效、降低碳排放的新方法。
成果:研发了一系列低碳电力装备,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2. 政府研究机构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
优势: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智库机构,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实际需求,开展电力系统碳足迹研究。对电网的输电、配电环节碳足迹进行了详细分析,为电网的低碳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成果:发布了多项关于电力系统碳足迹的研究报告,为行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优势:在电力装备检测、试验和研发方面具有权威性,同时开展碳足迹研究工作。对电力装备的能效测试和碳排放评估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为电力装备的低碳化提供技术保障。
成果:参与了多项电力装备碳足迹标准的制定,推动了电力装备行业的低碳发展。
知名企业品牌1. 电力装备制造企业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力装备制造商,在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碳足迹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采用低碳材料,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
成果:其生产的低碳变压器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并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在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对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发电装备的碳足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发电装备的能效,减少了碳排放。
成果:参与了多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和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其低碳发电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作为国内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专注于风电系统的碳足迹研究。从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全过程考虑碳排放因素,致力于提供低碳风电解决方案。
成果:其风电机组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推动了风电行业的低碳发展。
2. 电力企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在电力系统碳足迹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推广清洁能源接入,降低了电力系统的碳排放。
成果:发布了多项关于电力系统碳足迹管理的政策和实践案例,为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示范。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优势:在南方地区电力供应和电网运营中,积极开展碳足迹研究工作。通过优化电网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电力系统的碳排放。
成果:推动了南方地区新能源的发展,促进了电力行业的低碳化进程。
中国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技术研发类岗位1. 碳足迹核算工程师
岗位职责:负责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各环节(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碳足迹核算工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等核算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建立核算模型,计算碳排放量,并编制核算报告。
技能要求:熟悉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规范,掌握生命周期评价法等核算方法,熟练使用相关核算软件和工具,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就业方向: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等。
2. 低碳技术研发工程师
岗位职责:开展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的低碳技术研发工作,如研发低碳材料、优化电力装备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等,推动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低碳发展。
技能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熟悉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的技术原理,了解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
就业方向: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新能源企业等。
3. 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工程师
岗位职责:研发和应用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对电力装备和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碳排放的动态管理和优化。
技能要求:掌握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能够设计和开发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就业方向:电力企业、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公司等。
二、数据分析类岗位1. 碳数据管理分析师
岗位职责:负责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工作,建立碳数据管理系统,为碳足迹核算、减排策略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持。
技能要求:熟悉数据管理流程和方法,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就业方向:电力企业、数据服务公司、科研院所等。
2. 碳排放预测与建模分析师
岗位职责: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和建模,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减排决策提供依据。
技能要求:掌握碳排放预测和建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数学软件和编程语言,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开展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
就业方向:电力企业、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等。
三、管理咨询类岗位1. 碳足迹管理咨询师
岗位职责:为企业提供碳足迹管理咨询服务,包括碳足迹核算、减排策略制定、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技能要求:熟悉碳足迹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标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方案和解决方案。
就业方向:咨询公司、电力企业、能源管理公司等。
2. 低碳战略规划师
岗位职责:制定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的低碳发展战略和规划,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提出企业的低碳发展目标和措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能要求:具备战略思维和宏观视野,熟悉电力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政策环境,能够开展市场调研和战略分析,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
就业方向:电力企业、大型能源集团、政府机构等。
四、政策标准制定类岗位1. 碳足迹标准研究员
岗位职责:参与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研究国内外碳足迹标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提出标准制定的建议和方案。
技能要求:熟悉碳足迹标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开展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就业方向:标准化研究院、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
2. 政策研究员
岗位职责:研究电力行业碳足迹相关的政策法规,分析政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技能要求:关注政策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政策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撰写政策研究报告和建议书。
就业方向:政府机构、政策研究机构、电力企业等。
五、教育培训类岗位1. 碳足迹培训讲师
岗位职责:开展电力装备及电力系统碳足迹相关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员工、行业从业者等提供碳足迹核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技能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设计和开发培训课程,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业方向:培训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
2. 低碳教育研究员
岗位职责:开展低碳教育的研究工作,探索适合电力行业的低碳教育模式和方法,开发低碳教育教材和课程资源,推动低碳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技能要求:熟悉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开展低碳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
就业方向:高校、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