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地理学会批准,拟定于2025年7月25-27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举办第五届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和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主题与议题
主题: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新质生产力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2、人工智能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3、沉浸式消费场景与业态创新
4、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
5、旅游大数据与文旅消费行为
6、旅游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7、旅游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8、文旅消费惠民与共同富裕
9、低空旅游与低空经济
10、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11、文旅产业数字营销与传播
12、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
13、遗产旅游与目的地高质量发展
14、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5、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与城市旅游
支持期刊:《旅游学刊》、《自然资源学报》、《人文地理》、《地理科学》、《旅游科学》、《干旱区地理》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研究现状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
研究重点: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干旱半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例如,如何平衡沙漠旅游开发与防风固沙工程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通过生态承载力评估、环境影响评价(EIA)等手段,确定旅游活动的合理规模和范围,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案例:中国敦煌莫高窟通过游客流量控制、环境监测等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和周边生态环境。
2.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研究重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旅游活动需求,同时保障当地居民和生态系统的用水安全。
研究方法:通过水资源评估、节水技术应用(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权交易等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案例:以色列内盖夫沙漠通过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支持了当地的旅游和农业发展。
3.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研究重点:如何通过社区参与,确保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减少因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通过社区旅游规划、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文化保护等手段,增强社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案例: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如骆驼骑行、民俗表演),实现了收入多元化,同时保护了传统文化。
4.气候变化与旅游适应性
研究重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如何通过适应性策略,减少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保障旅游的长期可持续性。
研究方法:通过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适应性规划、灾害风险管理等手段,提高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
案例:澳大利亚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通过调整旅游季节、推广低碳旅游等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5.文化保护与旅游融合
研究重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避免文化同质化和商业化。
研究方法:通过文化保护政策、社区参与、文化体验产品设计等手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案例:中国新疆的喀什古城通过文化旅游开发,既保护了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和民俗,又吸引了大量游客。
6.政策与治理机制
研究重点: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和治理机制创新,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通过政策分析、利益相关者协调、跨部门合作等手段,构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
案例:纳米比亚通过制定《社区基于自然资源管理法》,赋予社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7.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重点:如何利用新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的可持续性。
研究方法: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环境监测技术、游客行为分析等手段,优化旅游管理,减少资源消耗。
案例:中国甘肃的敦煌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游客流量实时监控和资源优化配置。
8.游客行为与可持续旅游
研究重点: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改变游客的行为模式,促进可持续旅游。
研究方法:通过环境教育、可持续旅游认证、游客行为研究等手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案例: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通过环保宣传和限流措施,减少了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1. 旅游业
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如沙漠、峡谷、盐湖等),开发低影响、高附加值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观星、地质探险等。
文化旅游融合: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如游牧文化、传统手工艺等),设计文化体验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智慧旅游管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游客流量监控、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2. 农业与乡村发展
农旅融合: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开发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农家乐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推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旅游提供绿色农产品。
乡村民宿发展:利用当地传统民居,发展特色民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接待能力。
3. 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既满足旅游设施的能源需求,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能源旅游开发:将可再生能源设施(如风电场、光伏电站)与旅游结合,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4.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旅游收入支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项目,如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湿地保护等,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教育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环境教育基地,通过旅游活动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5. 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交通规划:在旅游景区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如电瓶车、自行车道、徒步道等,减少碳排放。
基础设施可持续设计:在旅游设施建设中采用节水、节能、环保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6.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品开发: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影视作品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节庆活动策划: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举办节庆活动(如沙漠音乐节、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促进文化传播。
7. 教育与科研
研学旅行开发:针对学生群体,开发地质、生态、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促进教育与旅游的结合。
科研合作平台:建立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8. 金融与投资
绿色金融支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项目。
社会资本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9. 政府与公共管理
政策制定与监管: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规范旅游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跨部门协调:加强旅游、环保、农业、文化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10. 社区发展与民生改善
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当地居民从旅游中受益,减少社会矛盾。
技能培训与就业:通过旅游技能培训,提升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1. 国际研究机构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
研究方向:推动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布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发展指南和政策建议。
项目案例:支持中亚、非洲干旱地区的旅游规划与生态保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研究方向: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旅游标准制定。
合作项目: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合作开展生态旅游示范项目。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研究方向: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制定保护区旅游管理指南。
典型案例:蒙古戈壁沙漠生态旅游规划。
2. 国内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干旱区旅游地理、生态承载力评估。
代表性成果:西北干旱区旅游开发与环境影响研究。
中国旅游研究院
研究方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政策、市场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研究报告:发布《中国干旱区旅游发展报告》。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干旱区生态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合作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沙漠旅游生态修复研究。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研究方向:干旱区土地退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研究成果:提出沙漠旅游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
二、知名企业品牌1. 国际旅游企业
Intrepid Travel(澳大利亚)
业务领域:专注小团组、负责任的生态旅游。
干旱区项目:推出中亚丝绸之路生态旅游线路,强调社区参与和文化保护。
G Adventures(加拿大)
业务领域:倡导可持续旅游,减少环境影响。
干旱区项目:开发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徒步线路,支持当地游牧民族。
TUI Group(德国)
业务领域:全球旅游集团,推动绿色旅游认证。
干旱区项目:在埃及、突尼斯等地推广低碳旅游产品。
2. 国内旅游企业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领域:综合旅游服务,注重生态保护。
干旱区项目:开发敦煌、吐鲁番等干旱区文化旅游线路,推广环保理念。
春秋旅游
业务领域:国内旅游、出境游,推动可持续旅游实践。
干旱区项目:设计新疆沙漠探险、宁夏生态观光等低碳旅游产品。
携程集团
业务领域:在线旅游平台,支持可持续旅游认证。
干旱区项目:推出“绿色出行”标签,推广干旱区生态酒店和景区。
飞猪旅行(阿里巴巴旗下)
业务领域:在线旅游服务,推动旅游数字化与可持续性结合。
干旱区项目:与甘肃、内蒙古等地合作,开发智慧沙漠旅游项目。
3. 生态旅游与社会企业
无国界生态旅行(Boundless Journeys,美国)
业务领域:高端生态旅游,支持社区发展。
干旱区项目:在纳米比亚开展社区主导的野生动物保护旅游。
和田文旅集团(新疆)
业务领域:新疆本地旅游开发,注重文化传承。
干旱区项目:开发塔克拉玛干沙漠民俗旅游,促进当地就业。
三、国际合作与项目平台
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GSTC)
作用:制定全球可持续旅游标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其重点推广区域。
世界银行干旱区旅游发展基金
作用:为干旱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可持续实践。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旅游工作组
作用:促进中亚干旱区国家旅游合作,推动跨境生态旅游线路开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研究与管理类岗位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员
职责: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生态承载力、气候变化影响、社区参与模式等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需求单位: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国际组织(如UNWTO、UNEP)、政府旅游部门。
2. 生态保护与旅游协调员
职责: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制定保护区旅游管理计划,监督环境影响。
需求单位: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环保NGO(如TNC、WWF)。
3. 政策分析师
职责:研究干旱区旅游政策法规,评估政策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需求单位:政府旅游局、智库机构。
二、规划与开发类岗位
1. 旅游规划师
职责:设计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开发方案,包括景区布局、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设计等,注重生态友好性。
需求单位:规划设计院、旅游开发公司。
2. 可持续旅游项目经理
职责:负责干旱区旅游项目的全周期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资金筹措、社区协调、环境监测等。
需求单位: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旅游项目组)、大型旅游企业。
3. 文化资源保护专员
职责:挖掘和保护干旱区文化遗产,设计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需求单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旅集团。
三、运营与营销类岗位
1. 生态旅游产品经理
职责:开发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如沙漠徒步、星空观测、农耕体验等,设计可持续旅游线路。
需求单位:生态旅游公司、旅行社。
2. 可持续旅游营销专员
职责:推广干旱区绿色旅游品牌,策划环保主题营销活动,吸引注重可持续性的游客。
需求单位:旅游企业、目的地营销组织(DMO)。
3. 智慧旅游系统管理员
职责:管理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系统,如游客流量监控、环境数据采集、在线预订平台等,提升运营效率。
需求单位:科技旅游公司、大型景区。
四、教育与社区参与类岗位
1. 旅游教育讲师
职责:在高校或培训机构开设干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需求单位:大学旅游学院、职业培训机构。
2. 社区旅游协调员
职责:组织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如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制作、导游培训,促进利益共享。
需求单位:国际援助组织、地方旅游合作社。
3. 环境教育导游
职责:带领游客参与生态保护活动,讲解干旱区生态知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
需求单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公司。
五、技术与数字化类岗位
1. 旅游环境工程师
职责:设计干旱区旅游设施的节水、节能方案,如太阳能供电系统、雨水收集装置等。
需求单位:工程咨询公司、绿色建筑企业。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师
职责:利用GIS技术评估干旱区旅游资源分布,优化旅游线路规划,监测环境变化。
需求单位:科研机构、旅游规划公司。
3. 旅游大数据分析师
职责:分析游客行为数据,预测干旱区旅游市场趋势,为可持续决策提供支持。
需求单位:在线旅游平台(如携程、飞猪)、旅游科技企业。
六、国际组织与公益机构岗位
1. 国际项目官员
职责:在UNWTO、UNDP等组织中,负责干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与监督。
需求单位:国际组织驻华机构。
2. 公益旅游项目经理
职责:在NGO中策划干旱区公益旅游项目,如沙漠植树、文化保护志愿活动,推动社会参与。
需求单位:环保NGO、社会企业。
七、就业机会特点与趋势
跨学科背景需求高:旅游、生态、地理、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人才更受欢迎。
实践技能重要:GIS、大数据分析、环境监测等技术能力成为加分项。
政策导向明确: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相关岗位需求增加。
区域特色突出: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干旱区本地人才需求旺盛。
八、如何进入该领域?
教育背景:攻读旅游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区域规划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
实习经验:参与干旱区旅游项目实习,积累实践案例。
技能提升:学习GIS、数据分析、环境评估等工具,考取相关证书(如LEED绿色建筑认证)。
网络建设:加入国际旅游组织(如GSTC)、参与学术会议,拓展行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