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地理学会工作部署,兹定于2025年7月23-25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第四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本次培训会将依托2025年黑河流域生态监测技术联合测试及应用示范(EcoTest),在EcoTest实施期间围绕陆地表层系统综合观测中国产设备研制、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考察联合测试现场,推动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国产替代与升级,提升观测的数智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国地理学会将为全程参加培训人员发放结业证书。
观测是理解陆地表层过程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运行与管理水平,强化多源、多要素、多尺度的陆地表层系统综合观测技术,推动新技术在流域尺度陆地表层系统观测中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和集成应用,培养陆地表层综合观测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中国地理学会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工作委员会先后于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成功举办三届“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主题与议题
主题:陆地表层系统综合观测:国产设备研制与应用
议题:生态监测设备研发与观测站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冰冻圈生态水文透视探测技术等
学术指导委员会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熊巨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研究员
张国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组织工作委员会(以姓氏拼音为序)
车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
高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何洪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鸿雁北京大学教授(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刘绍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君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王世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徐耀阳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观测研究站)
钟淑平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平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邹元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兴凯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下内容为GPT视角对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培训会相关领域的研究解读,仅供参考:
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研究现状
一、观测技术发展
遥感技术: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利用卫星、无人机、地面观测站等多平台、多尺度遥感数据,实现地表覆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等关键参数的高精度监测。
高光谱与激光雷达技术:高光谱遥感能获取地表物质的精细光谱信息,激光雷达则能提供地表高程、地形起伏的三维信息,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地表特征识别的准确性。
地面观测网络:
长期生态研究站网:如FLUXNET、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等,通过长期连续观测,收集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多方面的数据,为理解地表过程提供基础。
物联网(IoT)与传感器技术:部署大量低成本、低功耗的传感器,实现对地表环境参数的实时、自动监测,提高了观测的时空分辨率。
模型模拟与数据同化:
地球系统模型:利用气候模型、生态过程模型等,模拟地表过程,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数据同化技术:将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相结合,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拟精度。
二、观测方法创新
综合观测体系构建: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耦合的综合观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量观测数据,挖掘地表过程规律。
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进行地表特征识别、变化检测、趋势预测等。
公众科学与公民科学:
鼓励公众参与地表观测,通过智能手机APP、社交媒体等平台收集数据,扩大观测范围,提高数据获取效率。
三、研究现状分析
技术融合趋势明显: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与数据同化等技术手段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地表观测体系。
高精度与高时空分辨率: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地表观测的精度和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捕捉到更细微的地表变化。
多学科交叉融合: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陆地地表综合观测仍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模型不确定性大等挑战。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未来展望
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推动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高观测的精度和效率。
深化多学科合作:加强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的发展。
推动数据共享与应用: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观测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等提供有力支持。
关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将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应用于全球变化监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生态环境领域
生态保护与修复:
监测生态系统变化:通过综合观测技术,实时监测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在生态修复项目中,利用观测技术评估修复措施的有效性,指导后续修复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分布监测:利用遥感、地面观测等手段,监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栖息地评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质量和适宜性,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指导。
二、农业领域
精准农业:
土壤与作物监测:通过观测技术获取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产量预测:利用观测数据结合模型模拟,预测作物产量,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支持。
农业灾害预警:
干旱、洪涝监测:实时监测气象和水文条件,预警干旱、洪涝等农业灾害,减少灾害损失。
病虫害预警:通过观测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条件,预警病虫害发生,指导防治工作。
三、林业领域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覆盖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覆盖变化,评估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火灾预警:通过观测技术监测森林火险等级,预警森林火灾,保障森林安全。
碳汇评估:
森林碳储量监测:利用观测技术获取森林碳储量信息,评估森林的碳汇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四、水资源领域
水资源管理:
地表水与地下水监测:通过观测技术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变化,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水污染监测:实时监测水体污染状况,预警水污染事件,保障水环境安全。
水利工程规划与建设:
地形地貌观测:为水利工程规划提供地形地貌数据,支持工程设计和施工。
水文过程模拟:利用观测数据结合模型模拟,预测水文过程,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提供指导。
五、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
通过观测技术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和分布范围,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城市绿化和通风廊道建设。
城市生态评估:
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指导。
六、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领域
地质灾害预警:
通过观测技术监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征兆,预警地质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响应支持:
在灾害发生后,利用观测技术快速获取灾区信息,为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提供支持。
七、气候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监测:
通过长期连续观测,监测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模型验证与改进:
利用观测数据验证和改进气候模型,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领域有哪些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品牌
一、知名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地表过程、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拥有先进的观测设备和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注于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开展地表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围绕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领域开展系统研究,推动相关观测技术发展。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重点研究土壤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高校科研机构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结合遥感、GIS和模型模拟,开展地表综合观测与气候变化研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生态、水文等领域开展地表观测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国际研究机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球地表观测与研究。
欧洲空间局(ESA):推动Sentinel系列卫星等观测项目,支持地表环境监测。
二、知名企业品牌
遥感与地理信息企业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GIS平台研发,提供地表综合观测数据管理与分析解决方案。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MapGIS等软件,支持地表观测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环境监测与技术服务企业
先河环保:提供大气、水质等环境监测设备及服务,支持地表环境综合观测。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环境监测仪器,助力地表观测数据获取与分析。
仪器设备制造商
Trimble(天宝):生产高精度GPS、GIS等设备,支持地表观测的空间定位与数据采集。
Leica Geosystems(徕卡测量系统):提供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推动地表观测技术发展。
国际科技企业
Maxar Technologies: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提供高分辨率地表观测数据与服务。
Planet Labs:运营微型卫星群,实现地表高频率、高分辨率观测。
陆地地表综合观测技术与方法领域有哪些招聘岗位或就业机会
一、科研与学术岗位
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机构:中国科学院、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职责:开展地表综合观测相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科研项目。
要求:具有地理学、生态学、遥感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熟悉观测技术与方法。
博士后研究人员
机构:高校、科研院所。
职责: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地表观测相关课题研究,参与项目申报与论文撰写。
要求:博士学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有相关领域研究经验者优先。
高校教师/讲师
机构:高等院校。
职责:承担地表观测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研究。
要求:博士学位,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发表过高水平论文。
二、技术开发与工程岗位
遥感技术工程师
机构:遥感企业、地理信息公司、科研机构。
职责:开发遥感数据处理算法,优化观测系统,进行卫星或无人机数据采集与分析。
要求:掌握遥感、GIS、编程等技能,有遥感项目开发经验者优先。
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师
机构:GIS软件公司、环境监测企业、政府部门。
职责:开发GIS平台与工具,进行地表观测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
要求:熟悉GIS软件与编程语言,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传感器研发工程师
机构:仪器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
职责:研发新型地表观测传感器,改进现有设备性能,进行产品测试与优化。
要求:具有电子工程、仪器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传感器技术。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岗位
数据分析师
机构:环境监测企业、科技公司、科研机构。
职责:处理与分析地表观测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支持决策制定。
要求:掌握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
大数据工程师
机构: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
职责:构建地表观测大数据平台,优化数据存储与处理流程,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要求:具备大数据技术背景,熟悉Hadoop、Spark等框架。
模型模拟工程师
机构:科研机构、环境咨询公司。
职责:开发地表过程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验证模型准确性。
要求:掌握数学建模、编程技能,熟悉地表过程相关知识。
四、项目管理与应用岗位
项目经理
机构:环保企业、地理信息公司、科研机构。
职责:管理地表观测项目,协调资源,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达成目标。
要求:具备项目管理经验,熟悉地表观测技术与应用。
应用工程师
机构:仪器设备制造商、软件公司。
职责:为客户提供地表观测设备与软件的技术支持,解决应用问题。
要求:掌握观测技术,具备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环境咨询师
机构:环境咨询公司、科研机构。
职责:利用地表观测数据,为客户提供环境评估、规划等咨询服务。
要求:熟悉环境政策与法规,具备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
五、新兴领域与交叉学科岗位
人工智能与地表观测结合岗位
机构:科技公司、科研机构。
职责: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地表观测数据处理,提升观测精度与效率。
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算法,熟悉地表观测领域知识。
物联网(IoT)工程师
机构:科技企业、环保公司。
职责:开发地表观测物联网系统,实现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与分析。
要求:具备物联网技术背景,熟悉传感器与通信技术。
智慧城市与地表观测岗位
机构:城市规划部门、科技企业。
职责:将地表观测数据应用于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要求:了解城市规划,具备数据分析与系统集成能力。
六、就业机会获取途径
科研机构与高校
官网招聘:关注中国科学院、高校等机构的官方网站,获取招聘信息。
学术会议:参加地表观测相关学术会议,结识业内人士,获取就业信息。
企业与行业
企业官网:访问遥感、GIS、环境监测等企业的官网,查看招聘岗位。
招聘平台:利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平台,搜索地表观测相关职位。
政府与公共部门
公务员考试:报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公务员岗位。
事业单位招聘:关注环保局、气象局等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